- 《南京条约》
- 共247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 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1)探究题第一组:
①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幅图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此加以说明,为什么有两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题第二组:
③指出两个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结合抗战的历史,说说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题第三组:
⑤同样是签约,但面对不同的场景,你的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必然不同。你认为两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的是哪幅?请表达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一种说法:1931年九一八事件,日军侵略东北,中国义勇军奋起抗击。因此是14年。第二种说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因此是八年。
(2)③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清政府——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不抵抗”,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努力下组织抗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
④世界反法两斯同盟有力的支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最根本的是中国人民的持久顽强的抗战。
(3)⑤图一:“悲愤”“悲伤”——中华民族从此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图二: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1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材料四 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变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全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外国人权利的大小。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到内地。
(2)第一类。有领事馆、租界等。企业集中,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3)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如:西服、西餐,婚俗变化等。(举出两例即可)
(4)同意:英国扩大了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不同意:中国丧失国家独立;中西方差距大等。
近代中国就是一部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
材料四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农民起义频率频发生,但制度的稳定性却不受影响,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里,“治”多于“乱”,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但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一乱逾百年,而且越乱越裂,直到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之后,才大乱而大治,为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环境。
——钱乘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指出该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的结果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请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创造这个“必备的环境”所作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事件:1842年《南京条约》,地位: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含义:国家主权在民。认识: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宣扬了民主平等思想,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脱离了群众。
(3)进步: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结果: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努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的英国对华贸易
(单位:万英镑。表中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额)
——上述材料依据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及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材料四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税税率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的贸易政策及实行该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及原因,据此分析这一时期国际贸易政策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1843年前关税税率比较高,1843年后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原因: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或中英协定关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影响: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批手工业者、农民破产;外国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大量倾销到中国,使中国的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发展缓慢;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商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更为有利;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相对落后的本国工业。
(3)特点:贸易保护,政府干预。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困扰;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消极影响:加剧了各国在海外市场的争夺,恶化了国际关系,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