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略”(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比较材料一中两位作者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明清时期,证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据罗肇前《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 

——据粱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中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因素。说明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五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十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中英南京条约》

(3)概括材料三的条文要点,并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革命史观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社会总体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中新网)

(4)提炼材料四中关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同:宋朝发生商业革命。异: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2)有利因素:①手工业规模大,数量多;②劳动力充足;③19世纪初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④传统科技的发展。原因:①重工业发展缓慢;②未重视矿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废除公行制度(或海禁政策)、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到民主革命时期。

(4)观点:太多的政治运动、太多的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南京条约》签字

《马关条约》签字

《辛丑条约》签字

(1)说明上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3)下图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的照片,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开怀大笑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3)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4)屈辱与尊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2)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3)“略”(开放题,可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闲章铭刻历史

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丹青翰墨常盖有这样一方闲章:“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章上的“壬子岁”,正是1912年。这一年,吴昌硕正式定居上海。有学者认为这方闲章折射出卓越而敏感的大师面对历史转变所产生的心灵感应。

1、1912年,无大师面对怎样的历史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上海还有许多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的“历史转变”。请根据下方3幅图的提示,写出那些“历史转变”,并扼要的表达你对这些历史转变的思考,文体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从清王朝帝制转变为民主共和政府。

2、优秀范文: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并于1843年正式开埠。根据《南京条约》的附属条约,《虎门条约》英国在上海建立起租界,法美紧随其后,至此租界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缩影。1854年,英法美针对当时小刀会所引发的“华洋杂居”的局面,单方面擅自修改土地章程,是中国政府丧失对上海的行政主权,上海成为“国中之国”。与此同时,随着上海的开埠,上海的城市功能和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了19世纪50世纪,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上海出现大量的银行、钱庄等商贸性质的机构。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外商刺激和洋务诱导双重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城市人口的推进,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上海的民族企业成为化工、电气的龙头。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经历了国民政府的“大劫收”,和金圆券风潮后,上海经济百废待兴。1949——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随后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同时上海转变成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90年,浦东成为中央第一批开放的对外城市,上海依托浦东开发带动发展浦西,调动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上海的全面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WTO,上海城市发展再次定位,决心打造成“四个中心”。

下一知识点 : 第二次鸦片战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南京条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