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条约》
- 共247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请回答: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完全正确。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外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场战争……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五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指出图6、图7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材料五中,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的用意是什么?并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回归。
(2)图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图7: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胜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4)表现: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
(5)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或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问题: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近代以来,列强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及其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指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侵华的根本原因和目的何在?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三反映了列强的侵华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和革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工业革命,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由经济侵略为主变为加强政治、军事控制;以华制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6年,前香港总督全文泰在其题为《香港之将来》的演讲词中强调“香港是英国在华的宝贵财产”,认定香港的前途取决于英国的海空军事实力。并预言,“如果在本世纪之末,新界之租借随便让其满期(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即‘新界’,租期99年)。我们切勿以为可以回复到一八九八年以前的情形。”他认为“香港与新界现已成为不能分解的整体了。……故新界必须如香港一样永远属于英国,否则连香港本身将来亦必须交中国”,因此他建议英国政府应趁国民党政府“纷扰无能”之机,“使中国能够很光荣地同意永远割让新界与英国。”
——据《一份殖民主义者的自供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材料二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英美结成战时盟友。受美国政策影响,1942年10月英国决定就在华治外法权和有关其他特权问题与中国政府重开谈判,以求签订公平合理的新条约。但在英国提交的草案中未涉及九龙新界租借地问题。当时的英国外相艾登认为,英国如开归还殖民先河,将失去大部分土地,对英帝国造成沉重的打击。因而主张荚国拒绝放弃,此建议获得战时内阁和丘吉尔首相的支持,英国政府表示将持强硬立场,甚至不惜牺牲新约。……在美国的干预下中国政府最终未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收回香港。
——据陈晋文《论中英香港问题的交涉(1927—1945)》
材料三 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1)近代以来,英国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我国的香港地区。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前香港总督金文泰是如何看待三个不平等条约有关香港问题规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未能收回香港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什么“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并分析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产生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认为:①《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继续有效,永远割占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②修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对九龙半岛的租占应改为永久割占。
(2)主要原因:①中国的实力与英国仍有差距;②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③英国拒绝交还;④美国的干涉。
(3)原因:①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英国无力同强大的中国抗衡;②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得到中国人民和香港人民的大力拥护,英国维护殖民统治的企图破产。
影响:为香港回归奠定了政治基础,推动了澳门的回归,显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巨大威力,对促进台湾的和平统一也起了积极作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