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鸦片战争
- 共43题
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答云: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问: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答云: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他堂内都买的是寸几岁男女,你们想是育婴耶?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钟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去。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止做我们的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利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官府的态度。
(2)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传教士有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的性质,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请回答:
(1)说出三次战争的名称并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的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图1、图2所反映的战争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1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
(2)一方面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落后就要挨打、不能闭关锁国、要积极学习外国先进事物、自强不息等。
(4)第一种说法: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因此是十四年抗战;第二种说法: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因此是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幅人物图
材料二 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日,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
——摘自《天津条约》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摘自《马关条约》
请回答: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江上下游均有贼匪”的“贼匪”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近代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昭和时代的那场战争是什么?与此前的多次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怎样?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要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大门(或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
(2 )“贼匪”是指太平军。
(3 ) 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4 )中国抗日战争(或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或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等,符合题意均可可给分) 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的英国对华贸易
(单位:万英镑。表中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额)
——上述材料依据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及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材料四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税税率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的贸易政策及实行该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及原因,据此分析这一时期国际贸易政策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1843年前关税税率比较高,1843年后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原因: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或中英协定关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影响: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批手工业者、农民破产;外国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大量倾销到中国,使中国的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发展缓慢;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商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更为有利;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相对落后的本国工业。
(3)特点:贸易保护,政府干预。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困扰;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消极影响:加剧了各国在海外市场的争夺,恶化了国际关系,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哪些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或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2)中国:以礼入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或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