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其获得的能量值,据图分析:

(1)图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_____;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分还应有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若字母代表能量值,则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图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樟毛等植物呼吸消耗的能量______(包含/不包含)在a中.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系统某种大型飞行草食动物的种群密度,若部分被标记的生物被捕食,则计算得到的种群数量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实际种群数量.

(4)假设沙氏变色蜥只有地面草食动物和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两条食物链(其他动物不存在),樟毛等植物中的能量不变,将它的食物比例由地面草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沙氏变色蜥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倍.

正确答案

4

捕食、竞争

第三、第四营养级

分解者

b>c

包含

大于

1.375

解析

解:(1)据图分析,樟毛等植物→小型飞行草食动物→网蜘蛛→沙氏变色蜥,樟毛等植物→大型飞行草食动物→沙氏变色蜥,樟毛等植物→地面草食动物→沙氏变色蜥,樟毛等植物→地面草食动物→小型地面肉食动物→沙氏变色蜥,共4条食物链;沙氏变色蜥捕食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同时又和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共同竞争地面草食动物,而这为竞争和捕食的关系,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四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分还应包括分解者组分.

(2)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故b>c;图中第一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为小型飞行草食动物(b)、大型飞行草食动物(d)、地面草食动物(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a为生产者固定的总太阳能,其中包括用于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系统某种大型飞行草食动物的种群密度,若部分被标记的生物被捕食,则计算结果大于实际种群数量;

(4)假设沙氏变色蜥只有地面草食动物和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两条食物链,樟毛等植物中的能量不变,小型肉食动物=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沙氏变色蜥的能量:解题时应该从沙氏变色蜥出发,设当食物由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为1:1时,沙氏变色蜥的能量为x,需要的生产者x÷10%÷10%+÷10%÷10%÷10%=0.0055x.设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为2:1时,沙氏变色蜥的能量为y,需要的y÷10%÷10%+y÷10%÷10%÷10%=0.004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0.0055x=0.004y,则y=1.375x

故答案为:(1)4    捕食、竞争    第三、四营养级    分解者

(2)b>c          包含

(3)大于

(4)1.375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图中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而①是兔的同化量,A错误;

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能被绿色植物再利用,B错误;

C、图中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

故选:AB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可逆转的

B能量流动的渠道是生物群落

C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远远少于投射到该区域的太阳能

D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数量关系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错误;

B、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C、太阳输送到地球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吸收、散失和反射掉,大约只有1%以可见光的形式,被生产者固定,C正确;

D、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关系,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绿色植物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CO2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使CO2释放到大气中去,A正确;

B、植食动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使CO2释放到大气中去,B错误;

C、肉食动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使CO2释放到大气中去,C错误;

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是分解者,只能通过分解作用使CO2释放到大气中去,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则在被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

(2)进行过程⑤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属于______

(3)影响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有______等(至少答出三项);

(4)假设C以D和A为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变,能量传递效率为10%,当C的食物组成中由1:1调整成为1:4时,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______倍(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5)结合图示,用箭头、文字、字母完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弃耕的农田有生物生长的基础,其群落演替类型于次生演替.

(2)参与过程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生物种类主要有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影响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有气温、食物、雨水等.

(4)当C的食物组成中由1:1时,则C÷10%÷10%+C÷10%=A,所以C=A;调整成为1:4时,C÷10%÷10%+C÷10%=A,所以C=A,因此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1.96倍.

(5)能量最终源头是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A、D、C三个营养级间流动,A、D、C三个营养级遗体、遗物和粪便被分解者分解,A、D、C三个营养级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大量能量.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2)分解者

(3)气温、食物、雨水

(4)1.96

(5)

解析

解:(1)弃耕的农田有生物生长的基础,其群落演替类型于次生演替.

(2)参与过程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生物种类主要有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影响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有气温、食物、雨水等.

(4)当C的食物组成中由1:1时,则C÷10%÷10%+C÷10%=A,所以C=A;调整成为1:4时,C÷10%÷10%+C÷10%=A,所以C=A,因此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1.96倍.

(5)能量最终源头是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A、D、C三个营养级间流动,A、D、C三个营养级遗体、遗物和粪便被分解者分解,A、D、C三个营养级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大量能量.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2)分解者

(3)气温、食物、雨水

(4)1.96

(5)

下一知识点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