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藻类爆发,覆盖整个湖面,而使水草因缺少光而死亡,故A正确;

B、水草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引起水生动物以及鱼类的死亡,是属于(正)反馈调节,故B正确;

C、藻类爆发的原因是条件适宜,缺少天敌,所以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故C正确;

D、人工鱼塘需要投饵向生态系统中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故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1)碳在绿色植物和甲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的

(2)图中的①表示______作用,②表示______作用

(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的乙是______,丙______

(4)人们对森林乱砍滥伐和大量燃烧秸秆等活动,会使大气中的______含量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

正确答案

解:(1)图中甲是大气,大气与绿色植物之间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成循环.

(2)据图分析已知①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

(3)据图分析已知甲为大气(无机环境),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4)“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3)消费者   分解者

(4)二氧化碳

解析

解:(1)图中甲是大气,大气与绿色植物之间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成循环.

(2)据图分析已知①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

(3)据图分析已知甲为大气(无机环境),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4)“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3)消费者   分解者

(4)二氧化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表1是1999年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的部分气象及干物质积累情况,表2表示混播试验初期一段时间内该地区主要食物链的能量值.请分析回答问题:

表1    1999年德令哈地区的部分气象及干物积累动态

表2    一段时间内植物、田鼠和鼬的能量值

(1)调查弃耕地上某种植物种群的数量时,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取样.

(2)表1表明,各类群生物量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差异,其生物量生长速率也各不相同,这可能与其自身的生物节律有关,还可能与外界环境因素____________有关.

(3)依据表2计算得出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

(4)经过调查,人工除去试验地区的杂草,田鼠的数量减少,鼬的数量随之减少,但很快三者又达到新的平衡,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

正确答案

解:(1)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该主要随机取样.

(2)分析表1,自变量为月平均温度和月均降雨量,因变量为群落地上生物量积累和生长速率.

(3)依据表2,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7.00×108÷5×109×100%=14%.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1)随机 (2)月平均温度 月均降雨量(3)14% (4)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

解析

解:(1)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该主要随机取样.

(2)分析表1,自变量为月平均温度和月均降雨量,因变量为群落地上生物量积累和生长速率.

(3)依据表2,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7.00×108÷5×109×100%=14%.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1)随机 (2)月平均温度 月均降雨量(3)14% (4)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未分解叶与半分解叶),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①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要,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最为喜好.

(2)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______.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的数量,从而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格中,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

(2)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随机取样计算平均值.蚯蚓能改良土壤的成分,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因为蚯蚓对杨树的半分解叶最喜好,所以种植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故答案为:

(1)①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      杨树半分解叶

(2)(生物)群落     随机取样并计算平均值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蚯蚓(答分解者不得分)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解:(1)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格中,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

(2)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随机取样计算平均值.蚯蚓能改良土壤的成分,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因为蚯蚓对杨树的半分解叶最喜好,所以种植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故答案为:

(1)①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      杨树半分解叶

(2)(生物)群落     随机取样并计算平均值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蚯蚓(答分解者不得分)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1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

AW1<5W2

BW1<10W2

CW1>5W2

DW1>10W2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由于初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1,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2;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应该为:10%W1<W2<20%W1.因此,如果能量传递率大于20%,即W1<5W2,就可能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