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研究人工引入草本植物D后对一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植被类型B、C)的影响,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和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1)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D的种群密度时,若选取的样方数量太少,易导致______.若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之间是通过_____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同时______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人工引入植物D后,昆虫的种类和种群密度都大幅减小,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预计该湿地生态系统食虫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______

(4)下表是该湿地生态系统在实验一年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在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要维持其稳定性,除了生物群落外,还必须含有的成分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D的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取平均值.若选取的样方数量太少,易导致统计结果误差较大.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或生境中物种的种类.若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

(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之间是通过营养关系联系在一起,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粪便等提供给分解者分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之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同时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人工引入植物D后,于本地植物发生强烈的竞争,使得植物种类减少,昆虫的食物种类减少,昆虫的种类和种群密度都大幅减小.预计该湿地生态系统食虫鸟因为食物减少,将会大量饿死,最终导致食虫鸟的种类和数量会减少.

(4)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1000×106J.根据表格中信息,可推知,昆虫和食草鸟都位于第二营养级,食虫鸟位于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5%.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

故答案为:

(1)统计结果误差较大,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3)植物种类减少,昆虫的食物种类减少     种类及数量会减少

(4)1000    11.5%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D的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取平均值.若选取的样方数量太少,易导致统计结果误差较大.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或生境中物种的种类.若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

(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之间是通过营养关系联系在一起,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粪便等提供给分解者分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之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同时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人工引入植物D后,于本地植物发生强烈的竞争,使得植物种类减少,昆虫的食物种类减少,昆虫的种类和种群密度都大幅减小.预计该湿地生态系统食虫鸟因为食物减少,将会大量饿死,最终导致食虫鸟的种类和数量会减少.

(4)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1000×106J.根据表格中信息,可推知,昆虫和食草鸟都位于第二营养级,食虫鸟位于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5%.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

故答案为:

(1)统计结果误差较大,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3)植物种类减少,昆虫的食物种类减少     种类及数量会减少

(4)1000    11.5%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可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水稻田里杂草和水稻是竞争关系,杂草全部清除掉,水稻数量增加,则害虫密度将上升;故A错误.

B、水稻和杂草都属于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故B错误.

C、杂草全部清除掉,能量流向水稻,则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故C正确.

D、杂草全部清除掉,则物种多样性下降;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机磷剂农药是一种高效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酶活性,来扰乱神经、内分泌系统,以消除病虫害.正常情况下,乙酰胆碱酶可将神经传导物质乙酰胆碱分解为胆碱及醋酸盐(如右下图).然而环境中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后,由于乙酰

胆碱酶对农药的亲和性比对乙酰胆碱要强,因而造成乙酰胆碱酶无法分解乙酰胆碱,而使乙酰胆碱累积于突触中,持续传递信号,扰乱正常的传导作用.根据上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的名称是______

(2)Ach由①释放进入③穿过了______层膜.

(3)由于农药阻碍了乙酰胆碱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乙酰胆碱在______积累,并持续作用于______

(4)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______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5)有机农药具高脂溶性、高渗透性,在生物体中不易被代谢而会逐渐累积.在生态系统中,有机农药是沿______积累的,______越高,积累的有机农药比例越高.

(6)蔬菜中农药残留量大,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请提出两条不污染环境的、能有效防治病虫害的措施: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可知图中①中含有神经递质,所以是突触小泡.(2)Ach由①突触小泡释放进入③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不穿过膜.

(3)由于农药阻碍了乙酰胆碱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积累,并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则表现的症状是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表现的症状是肌肉僵直.

(5)有机农药具高脂溶性、高渗透性,在生物体中不易被代谢而会逐渐累积.在生态系统中,有机农药是沿食物链积累的,营养级越高,积累的有机农药比例越高.

(6)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鸟治虫、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2)0.

(3)突触间隙中        受体.

(4)A.

(5)食物链      营养级.

(6)以虫治虫,以鸟治虫

解析

解:(1)由图可知图中①中含有神经递质,所以是突触小泡.(2)Ach由①突触小泡释放进入③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不穿过膜.

(3)由于农药阻碍了乙酰胆碱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积累,并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则表现的症状是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表现的症状是肌肉僵直.

(5)有机农药具高脂溶性、高渗透性,在生物体中不易被代谢而会逐渐累积.在生态系统中,有机农药是沿食物链积累的,营养级越高,积累的有机农药比例越高.

(6)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鸟治虫、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2)0.

(3)突触间隙中        受体.

(4)A.

(5)食物链      营养级.

(6)以虫治虫,以鸟治虫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一学者对一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得到了如右表格中的数据.(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丁表示分解者,GP表示物的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储存的能量,单位为J/cm2•a)下列是对该生态系统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流经生态的总能量是甲乙丙丁的GP值相加

B若维持现在的能量流动状态,则该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会越来越多

C乙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1/44)×100%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流经生态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即甲的GP值,A错误;

B、由于系统总呼吸量(96.3+18.8+7.5)=122.6,小于系统的能量输入(光合作用固定总能量464.6),故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总量会增多,B正确;

C、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的能量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20%,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1是某地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______

(2)下列有关人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使废物资源化                B.减少了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C.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D.该生态系统遵循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

(3)蘑菇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

(4)图2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农田中某一地段蚯蚓数量的变化:在图中的 B点时,蚯蚓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型.K值的含义是______,如果环境条件发生改变,该值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解:(1)生态农场的最大优点是废物资源化,从而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加速物质循环的速度.

(2)A、生态农场的最大优点是废物资源化,A正确;

B、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从而减少了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B正确;

C、农田生态系统往往物种数量少,食物网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

D、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多级利用,遵循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ABCD.

(3)磨菇和蚯蚓能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因此属于分解者.

(4)该曲线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B点处于是1/2K的位置,这时候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属于增长型.K值就是环境容纳量,也就是在环境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一个种群的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故答案是:(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ABCD

(3)分解者     

(4)增长      环境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值      能

解析

解:(1)生态农场的最大优点是废物资源化,从而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加速物质循环的速度.

(2)A、生态农场的最大优点是废物资源化,A正确;

B、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从而减少了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B正确;

C、农田生态系统往往物种数量少,食物网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

D、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多级利用,遵循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ABCD.

(3)磨菇和蚯蚓能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因此属于分解者.

(4)该曲线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B点处于是1/2K的位置,这时候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属于增长型.K值就是环境容纳量,也就是在环境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一个种群的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故答案是:(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ABCD

(3)分解者     

(4)增长      环境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值      能

下一知识点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