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 共627题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①~④代表生物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丙代表______,甲、乙、丙共同组成一个______.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和信息传递功能.
(2)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乙中B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调节.
(4)请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______(用箭头和序号表示);①~④代表呼吸作用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因此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因此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植物和蓝藻进行的是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而硝化细菌利用的是NH3氧化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将大于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乙中B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图中ABCD表示四种消费者,B、C能量相当,所以构成的食物链网为.图中①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群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大于
(3)自我调节 负反馈
(4) ①③④
解析
解:(1)由于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因此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因此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植物和蓝藻进行的是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而硝化细菌利用的是NH3氧化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将大于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乙中B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图中ABCD表示四种消费者,B、C能量相当,所以构成的食物链网为.图中①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群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大于
(3)自我调节 负反馈
(4) ①③④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塞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部分数据如表:
注:表中数字为能童数值,单位是J/(cm2•a)(焦每平方厘米每年)
请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l)设塞达伯格湖的面积为Scm2耐,则一年内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2)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有机物中未利用,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其余的能量流入______和______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与植食性动物相比,其去向是否相同,请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
(3)表中能体现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一组数据是______.(填具体数据).
正确答案
解:(l)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由题表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464.6J/(cm2•a),则一年内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464.6SJ.
(2)由题表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有机物中未利用,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其余的能量流入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与植食性动物相比,其能量去向不同,区别是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不能再流入下一营养级.
(3)生产者固定的能量464.6J/(cm2•a),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62.8J/(cm2•a),肉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12.6J/(cm2•a),能体现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故答案为:(1)464.6SJ.
(2)分解者 下一营养级 不同,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不能再流入下一营养级.
(3)464.6 62.8 12.6
解析
解:(l)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由题表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464.6J/(cm2•a),则一年内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464.6SJ.
(2)由题表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有机物中未利用,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其余的能量流入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与植食性动物相比,其能量去向不同,区别是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不能再流入下一营养级.
(3)生产者固定的能量464.6J/(cm2•a),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62.8J/(cm2•a),肉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12.6J/(cm2•a),能体现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故答案为:(1)464.6SJ.
(2)分解者 下一营养级 不同,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不能再流入下一营养级.
(3)464.6 62.8 12.6
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生物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因此此图不能完整的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C正确;
D、B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不一定比A营养级中的少,如一棵树和这棵树上的昆虫,D错误.
故选:C.
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南极半岛拉森冰架的崩塌,以海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物的玻璃海绵的种群数量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一组科学家对威德尔海(南极的边缘海)部分区域进行了探索,发现该处的玻璃海绵种群数量大约增加到了以往的三倍.但是,这种海绵可能不会永远在这一深层海域中称霸,因为其他物种可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不过玻璃海绵戏剧性地增长暗示,海底生态环境的变迁比之前预想的要快得多.请回答下到问题:
(1)玻璃海绵在南极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成分,其种群数量呈现爆炸性增长,推测其数量增长曲线可能呈现近似______型.
(2)玻璃海绵的数量增加到以往的3倍,究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3)“玻璃海绵不可能长期处于霸主的地位,是因为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推测能影响其霸主地位的其他生物与玻璃海绵的关系可能是______,一段时间后此处的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属于______.
(4)玻璃海绵获得的碳元素是以______形式流人其体内的,玻璃海绵体内的碳还能以______形式进入大气中,上述过程与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有密切关系.
正确答案
解:(1)玻璃海绵以海中的微小生物为食可知其为消费者,玻璃海绵种群数量大约增加到了以往的三倍呈现爆炸性增长,推测其数量增长曲线呈现近似J型;
(2)玻璃海绵的数量增加到以往的3倍,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环境比较理想,即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没有传染病;
(3)“玻璃海绵不可能长期处于霸主的地位,是因为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推测能影响霸主地位的其他生物与玻璃海绵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捕食、寄生;此处的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形式是有机物,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该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1)消费者 J
(2)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没有传染病
(3)竞争、捕食、寄生 次生演替
(4)有机物 CO2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解析
解:(1)玻璃海绵以海中的微小生物为食可知其为消费者,玻璃海绵种群数量大约增加到了以往的三倍呈现爆炸性增长,推测其数量增长曲线呈现近似J型;
(2)玻璃海绵的数量增加到以往的3倍,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环境比较理想,即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没有传染病;
(3)“玻璃海绵不可能长期处于霸主的地位,是因为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推测能影响霸主地位的其他生物与玻璃海绵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捕食、寄生;此处的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形式是有机物,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该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1)消费者 J
(2)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没有传染病
(3)竞争、捕食、寄生 次生演替
(4)有机物 CO2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故A选项错误.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因为生产者会有一部分未被利用的;故B选项错误.
C、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故C选项正确.
D、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故D选项错误.
故本题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