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措施中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不同农作物对矿质元素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不同,采用“轮种”可以合理地利用各种矿质营养

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农作物中有机物可以彻底氧化分解,做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充分利用

C应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品种,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固氮措施,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施用

D设法提高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效率,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A、不同农作物对矿质元素需求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农业生产上经常使用“轮种”的方式种植植物,这样可以合理地利用各种矿质营养,A正确;

B、通过燃烧秸秆发电,只能使秸秆中的能量经过燃烧一次性的释放出来,效率低下.应该采用作物秸秆发酵产生沼气,通过沼气发电或者使用沼气作为家庭生活的燃料,节约能源.同时经过发酵的秸秆可以作为肥料使用,这样才是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充分利用

C、采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固氮措施,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施用,这样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又降低了环境污染,C正确;

D、设法提高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效率,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既使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了人类,又减少了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AC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图A为碳循环示意图,图B为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的.

(2)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图中的[______]______等过程.

(3)②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4)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有______

(5)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B,既具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是______

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 和浮游植物 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 A 为食,浮游动物 A 以浮游植物 B 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6)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________________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7)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的______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8)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

正确答案

CO2

光合作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鹰与蛇

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浮游植物B

浮游动物

A 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解析

解:(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学生进行.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光合作用①,但是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4)图B食物网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应该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图B中鹰与蛇都以鼠为食,同时鹰也捕食蛇,两者之间既具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6)根据能量流动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了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或增加其食物来源两种手段,如捕捞野杂鱼,可以降低杂鱼与鳙鱼对浮游植物B、食物和氧气(或溶解氧)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7)从题意可知: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构成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所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的浮游植物B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8)若池塘施肥过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氧气(或溶解氧)减少,则一段时间后,浮游动物 A和 鳙鱼因为缺氧消失.再经过一段时间后,浮游植物A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进行无氧呼吸的分解者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

故答案为:

(1)CO2

(2)〔①〕光合作用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5)鹰与蛇

(6)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7)浮游植物B

(8)浮游动物 A 和鳙鱼氧气(或溶解氧)分解者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为生物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固氮微生物的生物固氮过程是______(填序号),该生物基因结构的特点是.

(2)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是指______(填序号)过程,该过程能够为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提供能量.

(3)植物完成⑤过程的两个重要条件是____________

(4)目前粮食短缺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科学家设想让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也能自行固氮,这样既能提高粮食产量,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设想?

正确答案

①和②

需要载体蛋白

消耗能量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④是固氮微生物的生物固氮过程.固氮微生物是原核生物,其编码区是连续的,没有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区别.

(2)图中①和②是指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能为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提供能量.

(3)植物吸收硝酸根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能量.

(4)想让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也能自行固氮,可以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固氮微生物的固氮基因转移到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细胞内,使其表达.

故答案:(1)④编码区没有外显子与内含子的区别

(2)①和②

(3)需要载体蛋白 消耗能量

(4)将固氮微生物的固氮基因转移到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细胞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1所示.

(1)图1中食物网较简单,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1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最高能量值是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

(3)图2中A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P为生产者,R1为初级消费者,R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作答.B图中R1的b1和d1表示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1中食物网生物组成成分除生产者、消费者,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1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鹰占据的营养级越低,能够得到的能量越多,其最高能量值是10000×20%×20%=400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整个食物网由于消耗的能量减少,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

(3)据图可知图2B中R1的b1和d1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由图可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C,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C1,则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1÷C.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400       增加 

(3)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      C1÷C

解析

解:(1)图1中食物网生物组成成分除生产者、消费者,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1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鹰占据的营养级越低,能够得到的能量越多,其最高能量值是10000×20%×20%=400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整个食物网由于消耗的能量减少,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

(3)据图可知图2B中R1的b1和d1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由图可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C,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C1,则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1÷C.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400       增加 

(3)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      C1÷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蛆蛹粪便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原理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D该生态工程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

C、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实现物质多级利用,可以增加经济效益,C正确;

D、该图属于生态农业,人的作用非常关键,D正确.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