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 共627题
下表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各营养级的不同种群[表中数据单位:l02kJ/(m2•年)].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上表种群中的______,若该生态系统的面积为l04m2,那么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kJ.由于某种原因使物种乙灭绝了,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发生改变,则最终戊的数量会______,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______.
(2)在甲、乙、丙、丁、戊所构成的营养结构中,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假如戊种群有机物的总质量为180kg,那么丙种群有机物的总质量应有______kg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3)某实验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分泌淀粉酶的芽孢杆菌,设计实验步骤如下,请给予合理的补充.
①采样与培养:将采集的土样混匀后称取1g,置于经过灭菌处理的______(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28℃振荡培养.
②接种与选择:为避免污染,需将培养皿呈______状态放置.此外,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提高实验可信度,本步骤需设计______作为空白对照.
③筛选与纯化:将适量的碘液滴加在平板中的菌落周围,如果菌落周围的现象是______,则说明此种菌能够______.从平板中挑取实验效果明显的目的菌株,采用______法接种于新的培养基平板,可对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纯化.
正确答案
解:(1)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所以丙是第一营养级,乙和丁是第二营养级,甲是第三营养级,戊是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930×l02×l04=9.3×108KJ.如果物种乙灭绝,则物种丁的数量会上升,它会替代物种乙,并且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发生改变,因此最终戊的数量会基本不变.由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导致营养结构变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降低.
(2)乙和丁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39.5×102kJ/(m2.年),甲是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930×102kJ/(m2.年),则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39.5×102)/(930×102)×100%=15%.同理依次可以算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2%,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0%.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丙种群有机物的总质量应有=180÷10%÷12%÷15%=100000KJ.
(3)①该培养基需在28℃振荡培养,应选用液体培养基.
②为避免污染,需将培养皿呈倒置状态放置.此外,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提高实验可信度,本步骤需设计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③将适量的碘液滴加在平板中的菌落周围,如果菌落周围的现象是出现透明圈,则说明此种菌能够分泌淀粉酶使淀粉发生水解.从平板中挑取实验效果明显的目的菌株,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于新的培养基平板,可对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纯化.
故答案为:
(1)丙 9.3×108KJ 基本不变 降低
(2)15% 105KJ
(3)①液体
②倒置 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或“接种等量无菌水的培养基”)
③出现透明圈 分泌淀粉酶使淀粉发生水解 平板划线
解析
解:(1)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所以丙是第一营养级,乙和丁是第二营养级,甲是第三营养级,戊是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930×l02×l04=9.3×108KJ.如果物种乙灭绝,则物种丁的数量会上升,它会替代物种乙,并且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发生改变,因此最终戊的数量会基本不变.由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导致营养结构变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降低.
(2)乙和丁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39.5×102kJ/(m2.年),甲是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930×102kJ/(m2.年),则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39.5×102)/(930×102)×100%=15%.同理依次可以算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2%,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0%.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丙种群有机物的总质量应有=180÷10%÷12%÷15%=100000KJ.
(3)①该培养基需在28℃振荡培养,应选用液体培养基.
②为避免污染,需将培养皿呈倒置状态放置.此外,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提高实验可信度,本步骤需设计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③将适量的碘液滴加在平板中的菌落周围,如果菌落周围的现象是出现透明圈,则说明此种菌能够分泌淀粉酶使淀粉发生水解.从平板中挑取实验效果明显的目的菌株,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于新的培养基平板,可对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纯化.
故答案为:
(1)丙 9.3×108KJ 基本不变 降低
(2)15% 105KJ
(3)①液体
②倒置 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或“接种等量无菌水的培养基”)
③出现透明圈 分泌淀粉酶使淀粉发生水解 平板划线
如图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农业体系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桑叶和桑葚、蚕沙、蛹等被鱼塘中鱼捕食、食品加工厂加工、沼气池中微生物分解,使得含有的有机物被分层多级利用,B正确;
C、能量应是多级利用而不是重复利用,C错误;
D、生态工程建设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农业生态工程的优点有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废物资源化,D正确.
故选:C.
如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的能量为(14+2)×103 kJ/(m2•a)=16×103 kJ/(m2•a),植食性动物流向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 16×103 kJ/(m2•a)-(4+9+0.5)×103 kJ/(m2•a)=2.5×103 kJ/(m2•a),肉食动物需要补偿输入的能量值=(2.1+5.1+0.05+0.25)×103 kJ/(m2•a)-2.5×103 kJ/(m2•a)=5×103 kJ/(m2•a),A正确;
B、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在环境受到破坏时对其食物来源影响大,B正确;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5×103 kJ/(m2•a)÷16×103 kJ/(m2•a)≈15.6%,C正确;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补偿输入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图甲表示某城市利用河流净化污水的基本原理,图乙表示污水从A处流入河流后不同地方几种成分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完成过程①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入来源是______,过程②和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
(2)图乙中AB段溶解氧的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若排放进河流的不是生活污水,而是化肥厂的污水,则河流中首先增加的生物种类是______.
(4)甲图的④中存在“藻类→浮游动物→…→鳙鱼”食物链,当第n个营养级的能量为akJ时,则第m(m>n)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大值y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______
A.y=a×10n-mB.y=a×10mC.y=a×5n-mD.y=a×5m-n.
正确答案
解:(1)据图分析已知①表示微生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和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或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 藻类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2)图乙中AB段细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时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溶解氧降低,BC段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生长,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3)若排放进河流的不是生活污水,而是化肥厂的污水,则不需要细菌的分解作用,直接河流中藻类疯长.
(4)甲图的④中存在“藻类→浮游动物→…→鳙鱼”食物链,当第n个营养级的能量为akJ时,则第m(m>n)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大值y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y=a×5n-m.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藻类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呼吸作用(或细胞呼吸、有氧呼吸)
(2)细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时消耗大量的氧气 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生长
(3)藻类
(4)C
解析
解:(1)据图分析已知①表示微生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和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或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 藻类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2)图乙中AB段细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时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溶解氧降低,BC段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生长,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3)若排放进河流的不是生活污水,而是化肥厂的污水,则不需要细菌的分解作用,直接河流中藻类疯长.
(4)甲图的④中存在“藻类→浮游动物→…→鳙鱼”食物链,当第n个营养级的能量为akJ时,则第m(m>n)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大值y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y=a×5n-m.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藻类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呼吸作用(或细胞呼吸、有氧呼吸)
(2)细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时消耗大量的氧气 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生长
(3)藻类
(4)C
假设农田生态系统中只存在“农作物→农业害虫→青蛙”这一条食物链,图甲表示自然状态下,一定时间内输入生产者的能量去向相对值,其中b为呼吸消耗部分;图乙表示温度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纵坐标为一天24小时的光合或呼吸量的相对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用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流经青蛙的能量最多为______(两空均用图甲中字母回答或计算).
(2)由图乙可知,若白天的平均温度为T3,则一天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相对值为______,该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______.
(3)若长期作用农药杀灭害虫,会降低青蛙的数量,使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
(4)若日平均气温为T4,该农作物24小时积累的可用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四个去向:呼吸散失,被分解者分解,流入第二营养级,未利用,因此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c+d,题中给出b表示呼吸散失,所以用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c+d,能量的传递率一般为:10%~20%,流经青蛙的能量最多时,能量传递率为20%,所以流经青蛙的能量最多为(a+b+c+d)×20×20%=(a+b+c+d)×4%;
(2)根据图乙分析,适宜条件下,温度为T3时,流经该农田的能量相对值(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是该温度时有机物的净积累量(8-4)+呼吸作用消耗能量(4)=8,T2 时该农作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作用消耗量之差最大,此时是该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温度.
(3)若长期作用农药杀灭害虫,会降低青蛙的数量,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遭到破坏,所以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
(4)根据图乙,进行分析,温度为T4时,固定量=a+b+c+d而 固定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 b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作用消耗量相等,所以该温度下农作物不生长.
故答案为:
(1)a+c+d (a+b+c+d)×4%
(2)8 T2
(3)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4)0
解析
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四个去向:呼吸散失,被分解者分解,流入第二营养级,未利用,因此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c+d,题中给出b表示呼吸散失,所以用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c+d,能量的传递率一般为:10%~20%,流经青蛙的能量最多时,能量传递率为20%,所以流经青蛙的能量最多为(a+b+c+d)×20×20%=(a+b+c+d)×4%;
(2)根据图乙分析,适宜条件下,温度为T3时,流经该农田的能量相对值(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是该温度时有机物的净积累量(8-4)+呼吸作用消耗能量(4)=8,T2 时该农作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作用消耗量之差最大,此时是该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温度.
(3)若长期作用农药杀灭害虫,会降低青蛙的数量,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遭到破坏,所以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
(4)根据图乙,进行分析,温度为T4时,固定量=a+b+c+d而 固定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 b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作用消耗量相等,所以该温度下农作物不生长.
故答案为:
(1)a+c+d (a+b+c+d)×4%
(2)8 T2
(3)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4)0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