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40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是15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__ 只/hm2.若标记的鼠有部分被捕食掉,则会导致鼠种 群密度的估算结果______(“偏高”或“偏低”).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调整到,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若蛇种群密度变化不大,人比原来从该食物网中获取的能量将______.(增加、不变或减少)

(4)图乙中,碳元素主要由B通过______过程进入A.碳元素在A、C、D之间以______形式传递.图乙中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未在图甲中体现的是______(填字母).

(5)给牧草施加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食草昆虫和蟾蜍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丙. 图中曲线Ⅱ表示______体内的放射性强度.若实验再增加对蛇体内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 其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______(“高于”或“低于”)曲线Ⅱ的峰值.

正确答案

解:(1)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据图分析,人、蟾蜍、蛇、猫头鹰属于次级消费者.

(2)根据题意,在标记重捕法的计算中,利用公式:=,因此鼠的种群数量=30×40÷15÷2=40只/hm2.若标记的鼠有部分被捕食掉,根据公式,会导致鼠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偏高.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蛇取食鼠的比例改变前体重增加lkg需要草的量为:1×÷10%÷10%+1×÷10%÷10%÷10%=775kg,蛇取食鼠的比例改变后体重增加lkg需要草的量为:1×÷10%÷10%+1×÷10%÷10%÷10%=325kg,改变后与改变前可以节省775-325=450kg的草的能量可以流向人,所以可以使人增重450×10%×10%=4.5kg.

(4)据图乙分析,B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生产者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图甲中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图乙中的D和B.

(5)32P会随食物链在最高营养级体内富集,所以蟾蜍体内的放射性强度会高于食草昆虫,据图丙分析,曲线Ⅱ表示蟾蜍体内的放射性强度.

故答案为:

(1)人、蟾蜍、蛇、猫头鹰

(2)40    偏高

(3)草固定的太阳能   增加

(4)光合作用   含碳有机物    B、D

(5)蟾蜍    高于

解析

解:(1)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据图分析,人、蟾蜍、蛇、猫头鹰属于次级消费者.

(2)根据题意,在标记重捕法的计算中,利用公式:=,因此鼠的种群数量=30×40÷15÷2=40只/hm2.若标记的鼠有部分被捕食掉,根据公式,会导致鼠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偏高.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蛇取食鼠的比例改变前体重增加lkg需要草的量为:1×÷10%÷10%+1×÷10%÷10%÷10%=775kg,蛇取食鼠的比例改变后体重增加lkg需要草的量为:1×÷10%÷10%+1×÷10%÷10%÷10%=325kg,改变后与改变前可以节省775-325=450kg的草的能量可以流向人,所以可以使人增重450×10%×10%=4.5kg.

(4)据图乙分析,B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生产者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图甲中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图乙中的D和B.

(5)32P会随食物链在最高营养级体内富集,所以蟾蜍体内的放射性强度会高于食草昆虫,据图丙分析,曲线Ⅱ表示蟾蜍体内的放射性强度.

故答案为:

(1)人、蟾蜍、蛇、猫头鹰

(2)40    偏高

(3)草固定的太阳能   增加

(4)光合作用   含碳有机物    B、D

(5)蟾蜍    高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是某生态农场物质、能量利用途径部分示意图,图乙表示能量流经猪群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昔日的荒山秃岭被改造为今天的生态农场,属于群落的______演替.

(2)果树处于苗期的果园,为除去单子叶杂草,可否选用图丙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为除草剂?______.对果树修剪、整枝,是为了解除______,有利于侧芽的萌发、生长.

(3)选取生理状态良好的玉米植株,保持温度、CO2浓度等恒定,测定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O2和CO2的释放量(如图丁).请据图分析回答:

①请分别描述a、b、c所处的生理状态:a______、b______、c______

②由图丁可知,若在光照强度为8千勒克斯时,光照12h,再黑暗12h,交替进行,则玉米能否正常生长?______.原因是______

(4)图乙中A表示猪的摄入量,D表示猪自身的呼吸消耗量,那么C中能量的去向是流向______和被______利用.

(5)以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若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固定了5×108KJ能量,蚯蚓从农作物获得的总能量为1.2×107KJ,那么猪和鸡可以从农作物获得能量共______KJ.

(6)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说明种群的______离不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7)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通过增加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可以使能量传递效率得到提高

B.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C.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D.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正确答案

解:(1)昔日的荒山秃岭被改造为今天的生态农场,有一定的生命基础,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2)图丙d点对应浓度对于单子叶杂草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为了解除顶端优势,可以对果树修剪、整枝,有利于侧芽的萌发、生长.

(3)①图丁a点光照强度为0,不进行光合作用,但产生二氧化碳,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且呼吸作用强度为4;b点有光照强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净释放量都为0,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点有光照强度,氧气的净释放量都为4,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且光合速率为4+4=8.

②由图丁可知,若在光照强度为8千勒克斯时,光照12h,再黑暗12h,交替进行,则一天的净积累量为8×12-4×24=0,即一天24小时没有有机物积累,所以玉米不能正常生长.

(4)图乙中A表示猪的摄入量,D表示猪自身的呼吸消耗量,则C中能量的去向是流向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5)蚯蚓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固定了5×108KJ能量,以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而猪和鸡属于第二营养级,则猪和鸡可以从农作物获得能量共5×108KJ×10%=5×107KJ.

(6)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说明种群的生殖(繁衍)离不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7)生态农业可以使得能量多级利用,并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故答案为:

(1)次生

(2)否  顶端优势

(3)①只进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②不能  一天24小时没有有机物积累

(4)下一营养级  分解者

(5)5×107

(6)繁衍

(7)A

解析

解:(1)昔日的荒山秃岭被改造为今天的生态农场,有一定的生命基础,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2)图丙d点对应浓度对于单子叶杂草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为了解除顶端优势,可以对果树修剪、整枝,有利于侧芽的萌发、生长.

(3)①图丁a点光照强度为0,不进行光合作用,但产生二氧化碳,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且呼吸作用强度为4;b点有光照强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净释放量都为0,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点有光照强度,氧气的净释放量都为4,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且光合速率为4+4=8.

②由图丁可知,若在光照强度为8千勒克斯时,光照12h,再黑暗12h,交替进行,则一天的净积累量为8×12-4×24=0,即一天24小时没有有机物积累,所以玉米不能正常生长.

(4)图乙中A表示猪的摄入量,D表示猪自身的呼吸消耗量,则C中能量的去向是流向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5)蚯蚓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固定了5×108KJ能量,以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而猪和鸡属于第二营养级,则猪和鸡可以从农作物获得能量共5×108KJ×10%=5×107KJ.

(6)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说明种群的生殖(繁衍)离不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7)生态农业可以使得能量多级利用,并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故答案为:

(1)次生

(2)否  顶端优势

(3)①只进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②不能  一天24小时没有有机物积累

(4)下一营养级  分解者

(5)5×107

(6)繁衍

(7)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个池塘中含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三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依次是e、f、g.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0%

B能量大小关系为a>b+c+d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D流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a+b+c+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0%,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之和小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即a>b+c+d,B正确;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同化,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

D、流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如表.

(1)为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请尝试利用上表中的数据,在图1的坐标上,规范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

(2)根据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如图2)该食物网由______条食物链组成

(3)各种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

(4)图3表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箭头①~⑦表示循环过程.据图分析,图中表示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填序号),该生态系统的基础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用五种生物种类作横坐标,用污染物的含量作纵坐标,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如图:

(2)根据图2所示的关系,该食物网中含有C→B,C→E→B,C→E→D→A共3条食物链.

(3)各种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的富集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故图中表示以CO2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该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产者甲.

故答案为:

(1)

(2)3

(3)生物的富集作用

(4)①②⑤⑥甲

解析

解:(1)用五种生物种类作横坐标,用污染物的含量作纵坐标,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如图:

(2)根据图2所示的关系,该食物网中含有C→B,C→E→B,C→E→D→A共3条食物链.

(3)各种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的富集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故图中表示以CO2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该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产者甲.

故答案为:

(1)

(2)3

(3)生物的富集作用

(4)①②⑤⑥甲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的能量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但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

D、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错误.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