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是______;②______

(2)C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 或______ 的形式存在.

( 3)C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 的形式进行循环.

(4)大气中的CO2 通过______ 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5)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生命活动中通过______作用,又把CO2放回大气中.

(6)进入生物群落的CO2,合成含C有机物,其中一部分C以______形式储存于地层之中,当它______时又把生成的CO2放回大气中.

(7)枯枝落叶和动植物尸体通过______作用,产生的CO2 又回到大气中.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可知,①是消费者,②是分解者.

(2)C在无机环境中以CO2或碳酸盐的形式进行循环.

(3)C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4)大气中的CO2 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5)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生命活动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CO2放回大气中.

(6)进入生物群落的CO2,合成含C有机物,其中一部分C以化石燃料形式储存于地层之中,当它燃料时又把生成的CO2放回大气中.

(7)枯枝落叶和动植物尸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CO2 又回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消费者

(2)CO2 碳酸盐

(3)CO2

(4)光合

(5)呼吸

(6)化石燃料        燃料

(7)微生物的分解

解析

解:(1)由图可知,①是消费者,②是分解者.

(2)C在无机环境中以CO2或碳酸盐的形式进行循环.

(3)C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4)大气中的CO2 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5)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生命活动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CO2放回大气中.

(6)进入生物群落的CO2,合成含C有机物,其中一部分C以化石燃料形式储存于地层之中,当它燃料时又把生成的CO2放回大气中.

(7)枯枝落叶和动植物尸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CO2 又回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消费者

(2)CO2 碳酸盐

(3)CO2

(4)光合

(5)呼吸

(6)化石燃料        燃料

(7)微生物的分解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B能量沿食物链循环流动

C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可以循环利用

D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正确;

B、能量沿食物链或食物网单向流动,B错误;

C、能量在各营养级间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甲为某农场的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为该农场的某年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为103kJ/(m2•y)],A、B、C、D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图丙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情况,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的蘑菇、蚯蚓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填字母).该生态农场建设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

(2)据图乙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图丙标注的字母中,含动物粪便中能量的有______,g的数值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h.

(4)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甲中的蘑菇、蚯蚓为分解者,图乙中的D 也表示分解者,该生态农场建设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据图乙分析,A是生产者,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25+39+16+5=85×103kJ/(m2•y)=8.5×104 kJ/(m2•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6.7%(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图丙含动物粪便中能量的有acf,g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小于h呼吸消耗.

(4)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故答案为:

(1)D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8.5×104 kJ/(m2•y) 16.7%

(3)acf   小于

(4)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解析

解:(1)图甲中的蘑菇、蚯蚓为分解者,图乙中的D 也表示分解者,该生态农场建设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据图乙分析,A是生产者,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25+39+16+5=85×103kJ/(m2•y)=8.5×104 kJ/(m2•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6.7%(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图丙含动物粪便中能量的有acf,g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小于h呼吸消耗.

(4)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故答案为:

(1)D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8.5×104 kJ/(m2•y) 16.7%

(3)acf   小于

(4)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比草食性动物的数量少得多,原因是(  )

A湖泊中氧气不足

B湖泊中动物的密度太大

C捕食肉食性动物的鸟类过多

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因此,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比草食性动物的数量少得多.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国外一些生态学家提倡一种称为“免耕”的农业耕作方式,即不耕地,不除草,只收割人类需要的食用部分.提倡这种耕作方式的目的不包括(  )

A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B减轻水土流失

C缓解温室效应

D降低生产成本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除草、治虫可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故A错误;

B、“免耕”的农业耕作方式,即不耕地,不除草,可以很好的保护植被,而植被能够减轻水土流失,故B正确;

C、“免耕”的农业耕作保护了绿色植被,增加植物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故C正确;

D、“免耕”的农业不耕地,不除草,这样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故D正确.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