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 共627题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2009年12月7日,被誉为“人类拯救地球最后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0多个国家共同协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请结合下列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途径①是指________作用;碳在②处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从大气进入________的速率与返回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2)导致CO2过量排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另外,森林的过量砍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不仅使图中途径①有所减弱,而且被砍伐后的植物剩余部分在________作用下,也能释放出CO2。
正确答案
(1)光合 (含碳)有机物 生物群落
(2)化石燃料的燃烧 分解者的分解
下面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_________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___________。
(2)图1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_____。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_____kJ。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
(4)由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O2 有机物
(2)高 3.0×107(3)群落
(4)带有全球性的循环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下图A为碳循环示意图,图B为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_______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特点。
(4)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B,其中鹰和蛇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的食物来源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_____________克。
正确答案
(1)有机物
(2)光合 ③④⑤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4)竞争和捕食 875
下图为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物质循环过程中,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______,而生物群落中的碳在其内部沿_________传递。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影响很大,增加了大气中CO2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物质循环,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与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相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_____________稳定性较强。
正确答案
(1)B生产者 D分解者
(2)二氧化碳 食物链(和食物网) 温室效应
(3)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4)单向传递 逐级递减
(5)抵抗力
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部分组成。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研。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红树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
(3)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图解(如图)。
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C、D分别代表_____、____。
②.图中为异养生物的是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③.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通过图中E、F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明信息能够调节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正确答案
(1)取样器(或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等)
(2)光照
(3)①.分解者 生产者 ②.B、C、E、F ③.生物的种间关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