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建立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生产者是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图中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等生物作为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获得了鱼、猪、蚕、稻的全面丰收。

(4)该生态系统中,由于物质和能量被分层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太阳光    桑、稻

(2)腐生细菌、真菌    分解者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4)利用效率(利用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们通常将大豆和玉米实施套种,大豆和玉米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假设该农场能量传递效率为20%,将生产的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与原来相比,怎样变化?__________,变化比例是多少?____________。

(3)秸秆在沼气池中处理成沼渣后肥效提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4)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2010年“两会”政协委员提案约10%与低碳有关,这表明,“低碳”不再只是概念。“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

①.地球上最活跃的碳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__形式发生于大气碳库和生物碳库之间。

②.现代工业出现之前大气圈碳库长期处于稳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③.请你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竞争    样方法

(2)减少    4/11

(3)微生物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4)蘑菇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提高蔬菜光合作用强度

(5)①.CO2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吸收碳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的速率大体相等

③.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新能源等(答对1项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如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回答:

(1)初期,氧化塘藻类大量繁殖,氧气过度消耗,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加剧氧气消耗并产生有毒物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上述污染进一步加剧的过程属于______调节。_______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A.负反馈  B.正反馈  C.激素  D.负反馈和正反馈

(2)后来,氧化塘后部大量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使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种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_。碳在这个生物群落内以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

(3)氧化塘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藻类、风车草、莲、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A

(2)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次生)演替     有机物

(3)生产者(植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Ⅰ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

(1)5~10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______(从G0~G3中选填),________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___________(多选)。

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  B.植株衰老组织较多

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

(3)据图1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4~10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措施是_____________。

(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5)在牧草上喷洒32P标记的磷肥,检测32P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2,其中A消费者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_________。

正确答案

(1)G2    6

(2)A、B、C

(3)4月份不放牧,5~10月份放牧强度保持在G2水平

(4)有机物生成量(CO2的消耗量或O2生成量)

(5)二

(6)分解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___________。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_____________。

(2)氮元素以N2、NO3-和________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_____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________。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NO2-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___。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生物固氮、闪电固氮       植物和微生物

(2)NH4+       蛋白质、核酸

(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T-A      U-A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N2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

(7)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下一知识点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