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用斜面、小车、砂桶、砝码等器材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下图是实验中一条打点的纸带,相邻记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且间距s1,s2,s3,…,s6已知。

(1)请写出三个不同的计算加速度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a,甲同学根据测量数据画出a-F图线,表明实验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

(3)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实验,画出a-F图线如图b所示,则M_____________M

(4)若取M=0.4kg,丁同学改变m的值,进行多次实验时,以下m的取值不合适的一个是_____________。

A.m1=5g  

B.m2=15g

C.m3=40g

D.m4=400g

正确答案

(1)

(2)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3)<

(4)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由此可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__m/s2,若实验中交流电频率变为60Hz,但计算中仍引用50Hz,这样测定的加速度将变____________(填“大”或“小”)。该实验中,为验证小车质量M不变时,a与F成正比,小车质量M和砝码质量m分别选取下列四组值:

A.M=5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

B.M=3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

C.M=500g,m分别为20g、30g、40g、50g

D.M=300g,m分别为30g、40g、50g、60g

若其它操作都正确,那么在选用____________组值测量时所画出的a-F的图线较准确。

正确答案

0.69,小,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如图1为“用DIS研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多选)有关该实验正确的是______

A.实验中小车必须每次从同一位置释放

B.改变钩码数量时导轨的倾斜角度不需改变

C.当钩码数量变化时小车的质量应保持不变

D.钩码连接小车的细线不必平行于轨道

(2)(单选)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得到a-F关系图线(如图2所示).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D.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正确答案

(1)A、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不需要每次从同一位置释放,故A错误;

B、平衡摩擦力是不需要挂钩码,所以改变钩码数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即导轨的倾斜角度不需改变,故B正确;

C、当钩码数量变化时,外力发生改变,则要保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故C正确;

D、钩码连接小车的细线必须要和导轨平行,这样小车的拉力才等于外力,故D错误.

故选BC

(2)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时,钩码所受的重力才能作为小车所受外力,如果增大钩码的质量,则外力增大,AB这一曲线不断延伸,

那么加速度趋向为a=g;

故选C

故答案为:(1)BC      (2)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小明用物体A、B分别做了加速度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用不同的重物P分别挂在光滑的动滑轮拉物体A、B,处理数据后,他们得到加速度a与弹簧秤弹力F的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由图象可知

(1)下列说不正确的是______

A.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必须保持水平

B.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C.实验中重物P的质量应远小于物块的质量

D.测力计的读数始终为重物P的重力的一半

(2)小明仔细分析了两条线不重合的原因,得出结论:两个物体的质量不等,且mA______m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两物体与木板之间动摩擦因素μA______μ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正确答案

(1)A、实验时应把长木板没有定滑轮的一端垫高,平衡摩擦力,长木板不能保持水平,故A错误;

B、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故B正确;

C、小车所受到的拉力可以由弹簧测力计读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重物P的质量远小于物块的质量,故C错误;

D、图示滑轮为动滑轮,重物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重物P重力的一半,重物加速下降时,处于失重状态,测力计示数小于重物重力的一半,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CD.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a-F图象斜率的倒数等于m,由图象可得:A的斜率大于B的斜率,则A斜率的倒数小于B斜率的倒数,即A的质量小于B的质量;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g=ma,a=0时,F=μmg,由图象可知,a=0时,A、B的F相等,即μAmAg=μBmBg,∵mA<mB,∴μA>μB

故答案为:(1)ACD;(2)小于;大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①在某次实验中,得到如图乙所示纸带,A、B、C、D为四个计数点(A点为第一个计数点,以后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得BC=6.81cm; CD=8.03cm,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vc=______m/s,由纸带求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m/s2.(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②用如图甲装置实验,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如图丙的a-F图线,从图中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正确答案

①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5=0.1s,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vc===0.742m/s;

小车的加速度a===1.22m/s2

②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时,如果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木板被垫起的高度太小,木板倾角太小,平衡摩擦力不足,则小车受到的合力小于拉力,a-F图象不过原点,在F轴上有截距.

故答案为:①0.742;1.22;②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小车上固定一个盒子,盒子内盛有沙子。沙桶的总质量(包括桶以及桶内沙子质量)记为m,小车的总质量(包括车、盒子及盒内沙子质量)记为M。(实验已平衡摩擦力)

验证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从盒子中取 出一些沙子,装入沙桶中,称量并记录沙桶的总重力mg,将该力视为合力F,对应的加速度a则由打下的纸带计算得出。多次改变合力F的大小,每次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加速度。本次实验中,桶内的沙子取自小车中,故系统的总质量不变。以合力F为横轴,以加速度a为纵轴,画出a-F图象,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1)a-F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把沙桶的总重力mg当作合力F是否合理?

答:___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3)本次实验中,是否应该满足M>>m这样的条件?

答:__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合理

(3)否;因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系统,系统受到的合力就等于mg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A.电火花计时器;B天平;C.秒表;D.交流电源;E.电池;F.纸带;G.细绳、砝码、滑块(可骑在气垫导轨上);H.气垫导轨(一端带定滑轮);I.毫米刻度尺;J.小型气泵

(1)实验中应选用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分两大步骤进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BDFGHIJ,骑在气垫导轨上的滑块

(2)①研究a与F的关系(m一定);②研究a与m的关系(F一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同学采用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后,在小车上安装一薄板,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力。

(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______________ (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与速度v的数据如表: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v-t图像。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图像简要阐述理由。

正确答案

(1)之前

(2)

(3)同意在v-t图像中,速度越大时,加速度越小,小车受到的合力越小,则小车受空气阻力越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当合外力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的关系。

(1)由图甲中刻度尺读出两个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24 cm,由图乙中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d=______________cm。该实验小组在做实验时,将滑块从图甲所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可以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Δt1,遮光条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Δt2,则滑块经过光电门1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1=______________,滑块经过光电门2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2 =______________,则滑块的加速度的表达式a=______________。(以上表达式均用字母表示)

(2)在本次实验中,实验小组通过改变滑块质量总共做了6组实验,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后,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需通过图像进一步验证你的结论,请利用表格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作出相应图像。

正确答案

(1)0.52,

(2)在合外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运动的加速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Ⅰ)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_____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______,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②(单选题)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Ⅱ)实验室新进了一批低电阻的电磁螺线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试验来测算螺线管的电阻.他们选择了多用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和学生电源等.

(1)他们使用多用电表粗测金属丝的电阻,操作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

①将红表笔插入多用电表的______插孔(正、负)、黑表笔插入多用电表的插孔(正、负);选择电阻档“×1”;

②______

③把红黑表笔分别与螺线管金属丝的两端相接,如图所示,读数为______Ω

(2)根据多用电表示数,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并在实验中获得较大的电压调节范围,应从下图中的A、B、C、D四个电路中选择______  电路来测量金属丝电阻;

(3)他们正确连接电路,接通电源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电流始终无示数.请设计一种方案,利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并写出判断依据.(只需写出简要步骤)

①______

②______.

正确答案

I、(1)因为要探索“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所以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外力;

故答案为:小车的总质量,小车所受外力.

(2)①由于OA段a-F关系为一倾斜的直线,所以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

②由实验原理:mg=Ma,得:a==

而实际上是:a′=,可见AB段明显偏离直线是由于没有满足M>>m造成的,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①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②C,

II、Ⅱ、(1)①红表笔和电表的“正”插孔相连,黑表笔和电表的“负”插孔相连.

②对欧姆表进行欧姆调零,具体操作是:将红黑表笔对接,调节欧姆调零电阻,使指针指在最右端零刻度线处;

③由图2(a)所示多用电表可知,欧姆表示数是4×1Ω=4Ω.

故答案为:①正,②将红、黑表笔短接,调整调零旋钮调零;③4.

(2)为减小误差,实验多次测量,根据题目要求可知,实验时应采用电流表的外接法,滑动变阻器应使用分压接法,由图2所是电路图可知,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是D.

故选D.

(3)①使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档位,接通电源,逐个测量各元件、导线上的电压,若电压等于电源电压,说明该元件或导线断路故障.

②使用多用电表的电阻档位,断开电路或拆下元件、导线,逐个测量各元件、导线上的电阻,若电阻为无穷大,说明该元件或导线断路故障.

故答案为:①使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档位,接通电源,逐个测量各元件、导线上的电压,若电压等于电源电压,说明该元件或导线断路故障;

②使用多用电表的电阻档位,断开电路或拆下元件、导线,逐个测量各元件、导线上的电阻,若电阻为无穷大,说明该元件或导线断路故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同学采用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后,在小车上安装一薄板,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力。

(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___________ (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与速度v的数据如下表,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v-t图象。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图象简要阐述理由。

正确答案

(1)之前

(2)

(3)同意。在v-t图象中,速度越大时,加速度越小,小车受到的合力越小,则小车受空气阻力越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现要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给定的器材如下:一倾角可以调节的长斜面(如图)、小车、计时器、米尺。

(1)填入适当的公式或文字,完善以下实验步骤(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①让小车自斜面上方一固定点A1从静止开始下滑到斜面底端A2,记下所用的时间t;

②用米尺测量A1与A2之间的距离x,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_;

③用米尺测量A1相对于A2的高度h,设小车所受重力为mg,则小车所受的合外力F=___________;

④改变___________,重复上述测量;

⑤以h为横坐标,l/t2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作图,如能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可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规律。

(2)在探究如何消除上述实验中摩擦阻力影响的过程中,某同学设计的方案是:

①调节斜面倾角,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测量此时A1点相对于斜面底端A2的高度h0

②进行(1)中的各项测量;

③计算与作图时用(h-h0)代替h。

对此方案有以下几种评论意见:

A.方案正确可行

B.方案的理论依据正确,但利用所给的器材无法确定小车在斜面上是否做匀速运动

C.方案的理论依据有问题,小车所受摩擦力与斜面倾角有关

其中合理的意见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斜面倾角(或填h的数值)

(2)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追寻科学家研究足迹的过程中,某同学为探究恒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间的关系,采用了如图l 所示的“探究物体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受力之间关系”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该同学想用钩码的重力表示滑块受到的合力,为了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采取的两项措施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连续的六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相邻计数点间距离已在图中标出,测出小车的质量为M,钩码的总质量为m。从打B点到打E点的过程中,为达到实验目的,该同学应该寻找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间的数值关系(用题中和图中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正确答案

(1)保证钩码的总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平衡摩擦力

(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同学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开始实验时,细线上挂适当的钩码,释放小车后,小车做匀加速运动,与小车相连的纸带上被打出一系列小点。

(1)下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1、2、3、4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的加速度a=____m/s2,计数点2对应的速度大小v2=____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实验中,该同学测出拉力F(钩码重力)和小车质量M,根据计算出加速度。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据公式计算出的加速度要比利用纸带测出的加速度大。若该同学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错误,试分析其原因。(至少写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同学在完成同样的实验时,每次实验在吊挂之处逐次增加一个质量为50 g的钩码,利用纸带测出每次小车的加速度,如果小车质量为100 g,细绳质量可忽略,则下列曲线最适合描述小车加速度随着吊挂钩码个数变化的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0.16(0.15也算对),0.36

(2)①存在摩擦阻力,②绳的拉力小于钩码重力

(3)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

(1)本实验中使用的电火花计时器,使用___________(选填“直流”或“交流”)电源。已知电火花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s。

(2)为减小实验误差,盘和砝码的质量应比小车的质量___________(选填“小”或“大”)得多。

(3)改变砂和砂桶质量,重新测出对应的加速度,多次测量后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数据如下表(小车质量保持不变)。

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上作出a-F图像;

②由图像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交流,0.1

(2)小

(3)①图“略”;②小车的质量不变时,小车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牛顿运动定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