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顿运动定律
- 共29769题
根据实验事实和一定的理论推理,揭示自然规律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从斜面上同一高度下滑的小车.
①在铺有毛巾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很短;
②如果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如果在较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很长;
④在铺有棉布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较短;
⑤在水平平整的木板表面上,运动路程较长.
则下面的判断和排列次序正确的是______
A.事实①④⑤,推论②③B.事实①④⑤,推论③②
C.事实①②③,推论④⑤D.事实①③②,推论⑤④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题目给出的五个步骤可以看出,该实验的思路是令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控制小车到达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然后逐步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进而推测出平面较光滑和绝对光滑时,小车的滑行情况,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根据这个思路,可以判断出:该实验的排序为:①④⑤③②;其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的是①④⑤,由推论得出的结论是③②.
故选B.
如图所示,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来的原因是______.
(2)当在实验桌上铺上不同的材料时,小车滑行距离是不一样的.如果所用材料分别为毛巾、木板和平板玻璃时,小车在______材料上滑行距离最远.当没有摩擦力时,滑行的小车将做______运动.
正确答案
让小车到达水平面就具有相同的速度
平板玻璃
匀速直线
解析
解:(1)使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让小车到达水平面就具有相同的速度.
(2)小车在不同平面上同过的距离不等,就说明了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小车运动距离越长就说明摩擦阻力越小;因此小车在平板玻璃上滑行的最远;
从实验可以得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因此当小车不受到阻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 (1)让小车到达水平面就具有相同的速度;(2)平板玻璃,匀速直线.
科学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所示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实验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猜想: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______.
正确答案
远
小
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
解:从实验中可知,运动表面越光滑,其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得越远.从而推理得:如果物体不受外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远;小;做匀速直线运动.
(2015秋•兰州校级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国际单位制中与力学有关的基本单位有:米(m)、千克(kg)、秒(s),故A错误;
B、在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该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故B错误;
C、设全程的位移为2x,则通过前一半位移的时间为,通过后一半位移的时间为
,故全程的平均速度
=
=
m/s=2.4m/s,故C正确;
D、牛顿根据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为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授课中进行了用“质量测量仪”测定人体质量的实验.如图所示,“质量测量仪”能够对人产生一个恒力F,同时能测量出F的大小和F对人产生的加速度a的大小,由此得出人的质量m,此实验依据原理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得:m=
故选:B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惯性都不变,故A正确.
B、由可知加速度速度变化率有挂,与速度大小无关,故B错误.
C、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C错误.
D、无论超重还是失重,物体重力都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有下列几种情景,请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对情景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说法(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运动得快的汽车,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小的缘故,故A错误.
B、轿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可知,加速度很大,故B正确.
C、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依据他所做的实验,进行的理想化的推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对实际的生产和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故C错误.
D、马能够把车拉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但是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总是相等的,故D错误.
故选:B
在物理学史上,对于“落体的轻重与下落的快慢关系”、“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等一系列根本性的物理焦点问题上,有两位接触大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看法,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这些分歧,这些分歧看似简单,但内涵丰富,至今对人类的世界观仍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下表,深刻领会之,并完成其中的填空:
正确答案
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物体下落慢
无须
外力的推动
解析
解:亚里士多德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不通过实验验证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伽利略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推翻了他的观点,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故答案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无须外力的推动;
几个不同倾角的光滑斜面,有共同的底边,顶点在同一竖直面上,一个物体从斜面上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到下端用时最短的斜面倾角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设斜面的倾角为θ,则下滑的加速度为:a==gsinθ,
下滑的位移为:x=,
根据x=at2得:t=
=
.
因为gsinθcosθ=gsin2θ,知θ=45°时,t最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在历史上关于重物和轻物坠落哪个快的问题,亚里斯多德和伽利略有不同的观点.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两端封闭的玻璃管称为“牛顿管”,将一个硬币和一根羽毛放在牛顿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如果在玻璃管中充满空气时,发现______下落得更快.将玻璃管抽真空后重做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这个实验结论证明了______的观点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
硬币
硬币和羽毛同时落地
伽利略
解析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f=ma,解得:a=g-;
有空气阻力时,对于羽毛,质量小,阻力大,故加速度小,故硬币下落快;
将玻璃管抽真空后重做实验,阻力f减为零,硬币和羽毛的加速度相同,故下落一样快,从而证明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硬币,硬币和羽毛同时落地,伽利略.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
A、瞬时速度是由数学极限思想得来的,其中时间趋于零,就可以表示一个时刻的速度,即为瞬时速度,故A正确
B、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由于由三个变量,故要控制其中一个不变,才能看另外两个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
C、微元法是把一个过程分割为很多小的过程,继而相加求解的方法,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用的是微元法,故C正确
D、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中找不到,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A正确;
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正确;
C、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速度及受力均无关,故C错误;
D、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而质量不会改变,故在地球上及月球上的惯性相同,故D错误;
故选:AB.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重心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不是理想化模型;故A错误;
B、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故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但不是特例;故B错误;
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预言了太阳系各行星的运动轨道;故C正确;
D、速度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加速度的定义式a=也采用了比值定义法;故D正确;
故选:CD.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但没有说明“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故A错误;
B、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
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采用了“微元法”进行推导,故C正确;
D、由Φ=BS可知,磁通量的单位为T•m2;由E=可知磁通量的单位为V•s,故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
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亚里士多德的多数结论来自观察.用四匹马和两匹马拉车,车在运动的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相同,两次都是匀速运动故F=f,但四匹马的功率大于两匹马的功率,根据P=Fv,可知v==
.故认为物体受力越大,速度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故A选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B、一个物体不受力就会逐渐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面的摩擦力,而不是因为不受力.故B选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C、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下落的快,是因为重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相对于重力来说小,其加速度就大.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两物体应同时到达地面.故C选项是错误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D、物体之所以运动,不是因为受力,而是由于惯性,故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故D选项是正确的.是伽利略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反.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