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徙的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90万人之多。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

材料二 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

材料三 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精英出走”,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9分)

(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从北向南移动(或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移动);受国内政局及民族关系影响;具有自发性。(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得4分)

影响:人口分布渐趋合理;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6分)

(2)迁移方向多元化;海外迁徙增多。(4分)

伴随外国资本主义主义的入侵,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政局动荡。(5分)

(3)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提高;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联系加强。(6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中国第一次大移民…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第三次大移民…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由此可见中国三次移民的特点是:从北向南移动(或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移动);受国内政局及民族关系影响;具有自发性。结合所学知识,这三次移民使我国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

依据材料二中的“闯关东是…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材料三中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移民的新特点是:迁移方向多元化;海外迁徙增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有关中国近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原因: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政局动荡。

依据材料内容,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阶段是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精英出走”,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分析原因是: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提高;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联系加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他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

材料二:(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世袭)之规,公器(国家大事)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畬《灜环志略》(1848年)

材料三:定名中华共和国。……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

———邹容《革命军》(1903年)

材料四: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什么条约“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晚清时期美国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2)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治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辩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

(2)美国没有王侯贵族,没有世袭制度,国家大事由公众讨论。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以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中央政权机构,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从洋务运动开始,先后有多批学生到美国留学。许多人学成回国成为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一方面美国政府多次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交流。

本题以中美近现代关系为主线,体会中美关系的变化。在回答(1)问时,注意审题,只回答条约的名称。在回答(2)问时,注意仔细阅读材料,寻求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答案。在回答(3)问时,注意时间定在洋务运动期间,作用一定要和中国近代化联系在一起。在回答(4)时,注意时间定位,“辩证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商务总监督或领事,将遵奉本国政府的命令,任意制定规则和章程,并设置法庭,以管理侨华的英国臣民;如有任何英国臣民被控犯罪,他将受监督和总领事为此目的所设法庭审理;如果他讯明有罪,则他的处罚应听由英国政府或他的官宪处理。

——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子爵(英国外交大臣)致奉命与中国政府交涉的全权代表函》

材料二:“关于刑民事案件管辖这一问题,我愿唤起你的注意,最好是能以环境所能许可的一种正式方法,争取中国同意,英国当局对英国臣民这一类案件中的绝对管辖权。”

——1843年1月4日《阿伯丁伯爵致亨利·璞鼎查爵士函》

材料三:“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是否相同?依据材料指出,英国想从中国得到什么特权?材料中的哪句话最能代表这种特权?(4分)

(2)从材料一、二的时间上来看,英国为什么两次提及此事?材料二中的“所能许可的一种正式方法,争取中国同意”指的是什么?(4分)

(3)英国在什么时间依据什么条约取得了这种特权?这种特权损害了中国的哪项主权?(4分)

正确答案

(1)相同。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材料二中的“绝对管辖权”最能代表。(4分)

(2)因为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未能取得领事裁判权,所以在1843年英国政府又指示英国代表向清政府索取这一特权。指强迫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中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4分)

(3)通过1843年《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获得了该特权。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4分)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归纳的能力,材料一的中心内容主要是涉及中国的司法主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英国在华制定的法律为依据,材料二强调了“英国当局对英国臣民这一类案件中的绝对管辖权”,由此分析可知两则材料均阐述了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材料二的“绝对管辖权”是最好的证明。第(2)问,材料一在1840年,材料二在183年,由已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且签订《南京条约》,但没有对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因此1843年再次提出。由材料二中“许可的一种正式方法”,结合当时背景,可推断出英国目的是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强迫中国承认其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第(3)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侵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试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的数量和地理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可以看出其地理分布的特点如何?由此分析列强侵华的趋势。

(2)开放通商口岸,中国国门被打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3)近代打开国门和今天中国的开放,有何本质不同?

正确答案

(1)特点: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趋势:由沿海到内地;由东南地区到清政府的政治中心京津地区。

(2)经济主权受到严重危害;开放的口岸成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

崛起 。

(3)新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而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部分主权丧失,并受列强控制。今天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开放,有利于我国的国家利益;而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开放,是被迫开放,不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

本题的命题角度是两次鸦片战争的通商口岸开放的史实及其危害,解答此题要弄清鸦片战争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十一处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把握其空间位置是本题得高分的关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吗?

(4)中央音像出版社准备发行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 图六、图七、图八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新中国外交成就被选入其中,你认为能够反映这一时期外交特点的标题应该是_____

(5)图九中的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请问:这个组织性质如何? 

(6)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历程,你读后会有哪些感慨?

正确答案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图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图四,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图五,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3)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4)D

(5)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6)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是决定外交成败的关键

本题围绕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命题,以大量图片的形式出现,形式新颖,题目难度适中,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正确答案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侵略者可以更直接地影响和操纵清朝中央政府。(1分)

(2)增开11外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使列强侵略势力扩展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及中国腹地,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量主权,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约。(2分)

(3)赔偿1800万两白银,更加使清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深受剥削。(2分)

(4)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进一步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势力。(2分)

(5)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大肆掠夺中国廉价劳动力。(1分)

(6)俄国割占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使我国丧失了大片领土,边疆危机加深。(1分)

(7)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1分)

可见,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列强侵略中国的范围更大,程度更深;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土、文化等方面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从而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2分)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阐析能力。理解理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是一个历史结论,要求学生结合《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这是史实依据)来说明上述历史结论。学生必须理解这些条约内容及其实质影响才能较好地论证历史结论。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逻辑严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10年7月25—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

(2)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中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

正确答案

(1)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导致战争爆发的。

(2)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表述:不完全正确。

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3)原因:历史上,黄海海域发生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中国战败后,被迫各地赔款开埠,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损失,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军演地点选择在黄海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中国安全。

(1)第一问抓住材料信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进行概括。第二问观点评价,首先表明态度,然后运用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知识进行说明论证。

(2)第一问注意时间限定“19世纪”,结合书本知识列出三次列强侵略战争。第二问首先根据材料信息“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概括观点,然后表明态度,再结合书本知识指出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3)注意设问角度限制“历史”,然后结合书本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分析其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正确答案

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消除了列强的侵略势力。

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评述题。跨度达100多年,跨越了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以中国史为主、中外历史结合。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100多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华及中国人民进行抗争的基本史实和趋势,并分析“消长”原因,概括结局。解题的关键要理解“消长”的内涵,“消长”要着眼于1840-1949年间中外关系的全局,宏观把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以及列强本身实力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再现、选择分散于教材众多章节中的史实,进行综合、概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历史上,中英、中日、中美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文化观念冲突说”的论述: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2分)怎样评价这两种观点?(5分)

材料二  2010年7月25日~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2)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3分)

材料三  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是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我非常高兴看到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3)材料三中“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的主体内容是什么?(2分)奥巴马的谈话对台湾问题的积极影响是什么?(1分)

正确答案

(1)观点:费正清认为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张馨保认为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英双方在“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上的冲突。(2分)

评价: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西之间的确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1分)但是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2分)这两个观点都是站在西方立场和价值观的角度做出的结论。(2分)(如能答出“即便是文化价值冲突或“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诉求,也不能成为无视别国主权,借助坚船利炮发动战争的理由”,也可给分,但本问题得分不能超过设定分值。)

(2)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中国战败割地赔款开埠,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

美韩军演带有遏制中国的色彩,军演地点选择在黄海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中国安全。(1分)

(3)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或一个中国的政策。(任答一点得2分)

②对阻止台独势力图谋,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有积极意义。(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当前各大网站对林则徐这一人物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相反,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理由是林则徐没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中英矛盾问题,而是一步一步把中国推向了战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国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也就不会出现中国近代史的灾难。另一种观点认为,英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性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而清政府的腐败使鸦片战争当中中国战败,也就是说,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中国就不会战败,也自然不会出现中国近代史的灾难。

你同意这两种观点吗?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不同意。题中第一种观点混淆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第二种观点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选择第一种观点: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必然产物。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行动。即使没有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也会寻找其他借口侵略中国,中英之间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仅仅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

选择第二种观点: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并不是由林则徐等一两个英雄人物可以决定的。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国势衰微,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制度封闭保守,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主义制度腐朽没落;清朝自乾隆后期封建统治已经危机四伏,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国防松弛,财政拮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反清起义不断发生,社会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国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军事实力上都无法和英国抗衡,失败是必然结果,腐朽落后的清朝是不能战胜先进强大的英国的。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层次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弄清所给观点的含义,如本题的第一种观点是把鸦片战争乃至整个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罪责加在了林则徐身上;而第二种观点则把鸦片战争的胜败和中国的近代盛衰的决定权放在了林则徐的手中。由此可辨别出所给观点的正误。其解题技巧是选择错误明显、容易批驳、掌握史实比较牢固的那一观点作答,如本题中的第一种观点比较容易解答,而第二种观点有一定的模糊性,注意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和答题技巧是高考获取高分的有效方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谕到,该夷商等速即遵照,将趸船鸦片尽数缴官。……不得丝毫藏匿。一面出具夷字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等字样。……此后照常贸易,即不失为良夷,且正经买卖,尽可获得致富,岂不体面?

――引自《林则徐集》

材料二  窃以为封闭禁海之策,一以绝诸夷之生计,一以杜绝鸦片之来源,虽若确有把握,然专一国贸易与概断各国贸易,揆理度势,迥不相同。 …… 现将未犯法之各国夷船,与英吉利一同拒绝。……未免不分良莠 ……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皆欣欣向荣, ……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

――引自《鸦片战争、林则徐上书》

回答:

(1)在材料中林则徐将外国人称为“夷”,他为什么这样用词?(2分)

(2)材料一中指出林则徐对待鸦片与贸易的态度。(2分)

(3)材料二中林则徐同意断绝“英夷贸易”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林则徐在对外政策上的主张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⑴.同清朝地主士大夫一样以虚骄自大、愚昧无知的心态去对待外来国家或外来民族。(2分)

⑵.鼓励正常贸易,反对鸦片走私。(2分)

⑶.英国偷运鸦片,违反中国禁令。(2分)

⑷.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尊严;反对闭关锁国,鼓励正常贸易。(4分)

  本题所提供的两则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对待外来民族、外来国家的心态以及对英国鸦片走私、正常贸易、对外政策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立场。只有认真理解了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一问主要从清朝统治者自认为是“天朝上国”这一思想观念出发来加以理解而作出正确的回答。第二问主要是阅读理解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第三问主要阅读理解材料二并结合实际材料一中林则徐对待鸦片的态度来作出正确的判断。第四问主要是对上述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图一 鸦片战争形势图                 图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请回答:

(1)分别说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战争后中国被英国割占的领土。(6分)

(2)同图一相比较,图二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3)简要说明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4分)

(4)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 图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香港岛(3分)        

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九龙司一区(3分)

(2) 图一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而图二扩展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4分)说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加强。(2分)

(3)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4分)

(4)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4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地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回忆教材知识即可回答。

第二题,通过地图的观察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且有向内地蔓延的趋势。侵略范围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侵略程度的加深。

第三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知识点的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为开拓市场、掠夺原料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两国打着“修约”的旗号侵略中国,其本质是进一步侵略中国。

第四题,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割地,开通商口岸,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表明中国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主权国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表明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在外接连不断、一个比一个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驱迫下,中国人迅速不断地、一次次变换择取更新的两方文明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化的主要三种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哪两种近代化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简要说明理由。  (6分)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在推动近代中国进步方面的表现。(4分)

材料三 从影响方面看,19世纪西方的冲突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19世纪中国虽然在向近代化转型,但真正的近代化却 “遥遥无期”?(6分)

材料四 近代前期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示意图   

(4)以材料四我国政治文明的演变为例,分析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呈现的特点。(6分)

正确答案

(1)对立:①和③对立:理由:①认为中国近代化是西方传过来的(或传导型现代化),③认为是自身发展而来的(或内生型近代化)。(6分)

(2)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渐的觉醒,为争取民主与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接受了有西方传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分)

(3)政治:资产阶级进行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但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但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入,但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6分)

(4)主要特点: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救亡图存是其主体,体现出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中国近代化是在全球化影响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不断的加深而逐步推进;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融合中逐步发展。

试题分析:(1)此题需要仔细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中心思想。表格中的冲击------反应模式指的是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进行的,表格中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中国的近代化是由原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并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二者对立。(2)从材料“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可以分析的出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逐渐的觉醒,进而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3)中国近代不断地进行着近代化的探索,但是近代化之路仍然曲折艰难,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社会性质的决定的。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分析。(4)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和外国侵略与反抗外国的侵略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的近代化与全球化密不可分,深受全球化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9分)

                 

(1)如图所示,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呈什么趋势? (4分)

(2)《马关条约》关于通商口岸有什么新的规定?(2分)

(3)指出三次战争以后通商口岸的分布的特点,并说明中国民族危机是怎样加深的(3分)

正确答案

(1)趋势: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2分)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深入。(2分)

(2)新的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办厂(2分)

(3)特点:量增,沿海向内地(1分)

加深: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断加深(2分)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