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概括列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主要进程,并归纳出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的哪些趋势?

正确答案

(1)进程:

①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及其后的《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②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中日战争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③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④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①侵略国:从个别国家到列强竞相侵略。②经济侵略特点: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③政治侵略特点:从局部宰割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本题是一道综合式问答题。第(1)问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沉沦的掌握情况,相对比较容易,熟知列强大规模侵华史实即可答出;第(2)问侧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稍答一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单位:亿马克)

 

材料二 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了3/5。

材料三 (英国)煤产量从1850年的4900万吨增至1870年的1.1亿吨。铸铁产量由1840年的140万吨增至1860年的380万吨。钢产量1870年达到22万吨。动力机械由1840年的35万匹马力增至1870年的90万匹马力……1850—1870年的棉花消耗量由5.88亿镑增加到11亿镑。

——以上材料均引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小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1850—1870年各国贸易发展的特点。(2分)

小题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可得出什么结论?(3分)

小题3:谈谈你对上述材料中英国生产和贸易发展状况的认识。(5分)

正确答案

   

小题1:各国贸易均迅猛增长。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遥遥领先。(2分)

小题2:英国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对外扩张明显加强。(2分)外贸的发展促使英国工业生产出现新的高涨。(1分)

小题3: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是英国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其反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2分)国际市场的开拓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1分)英国的发展在当时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分)

该题是以19世纪中期各国之间的贸易为主题来进行命题的。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

小题1: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通过阅读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850—1870年各国贸易均迅猛增长。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遥遥领先。

小题2: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归纳小结能力。材料二反映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材料三显示了英国所需原料量逐年提高。由此可以得到结论英国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对外扩张明显加强。外贸的发展促使英国工业生产出现新的高涨。

小题3: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通过以上三则材料,可以发现英国生产和贸易发展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国际市场的开拓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英国的发展在当时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英《南京条约》明确规定割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660—1789 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西方文明史》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因素。(8分)

(2)在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8 分)

(3)透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6分)

正确答案

(1)因素: 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为代表的近代科学革命;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8 分)

(2)政治专制集权达顶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窒息人民的创新力,导致社会的封闭。(2分)经济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保护自然经济,阻碍新经济的成长;(2 分)思想文化文化专制、科举考试,鄙视科技、盲目自大,阻碍了科技的发展。(2 分)结果没有实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国逐渐由领先转为落后。(2 分)

(3)整体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因为: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的确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如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6 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图二和图四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图二和图四中的军队的最终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出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这种主题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试结合初中所学举出两例。(3分)

(4)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5分)

正确答案

(1)图一:虎门销烟;图二: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图三:抗日战争;图四:渡江战役。(4分)

(2)共同主题:反抗本国封建落后势力、黑暗统治。(1分)不同点:图二军队的理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图四军队的理想是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2分)原因:阶级立场不同。(1分)

(3)共同主题:反抗外来侵略。(1分)例子:明代戚继光抗倭;清代郑成功抗荷收复台湾或清政府进行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2分)

(4)斗争对象:由抗战时期的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派。(1分)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挑起内战。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分)影响: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坚实基础。(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鸦片战争形势”图中填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5分)

在“鸦片战争形势”图中填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填至图中方框内)(5分)

正确答案

(5分)

  自上而下分别填: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

此题做错的同学多把“福州”写成了“福建”,同学们在学习时需要对地图有一定的掌握,头脑中要有一张中国地图及世界地图存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条并行前进,交错

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仁人

志士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

结合所学知识,请完成:

(1)列强发动了几次侵略战争?(8分) 战后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什么条约?(8分)这些战争和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2)每次侵略战争后中国仁人志士进行了哪些抗争或探索(10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8分)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或《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8分)

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4分)

(2)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答出三个即可给满分)(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幅地图,写出战争最后签订的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三个条约名称及时间?(6分)

(2)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什么?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条约内容看这场战争有什么新的时代特点(3分)

(3)三次侵华战争分别给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1842年《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6)

(2)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资产阶级为开拓市场和掠夺原料而进行的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后的条约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要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时代要求。(3分)

(3)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材料四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4分)

(5)材料四“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4分)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6分,罗列3点,每点2分)

正确答案

本题主要从英国的角度出发考查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在解题过程中第一个要点是:要把握好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本题解答的第二个要点是:要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切忌脱离材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南京成功取得2014年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同时,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南京。(10分)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在南京签订的,《南京条约》割让的中国领土是什么?中国政府于何年成功收回这一领土的。(2分)

(2)近代史上,农民阶级发动了什么运动并在南京定都。这一政权在南京颁布了代表中国近代化方向的新方案是什么?它在中国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何地位。(3分)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何年在南京成立。在南京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什么?这部宪法受哪国的什么宪法的影响?其中的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法国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主张。(4分)

(4)青年奥运会在南京举办,你认为会对江苏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1分)

正确答案

(1)香港岛;1997年。(2分)

(2)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3分)

(3)1912年,《中国华国临时约法》。美国《1787年宪法》;孟德斯鸠。(4分)

(4)带动江苏省经济的发展(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二 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口岸;长江沿岸的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准许停泊外轮,并上、下客货。

——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

鸦片入口每箱(百斤)缴纳税厘110两后,由华商持凭单运销,中途不再征税。

——1885年签订的《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英国又取得了哪些新的侵华权益?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2)材料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建交高峰,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出现图中建交最高峰的原因。

材料四

                  

亚太经合组织会标                    上海合作组织会标

自1999年中国正式宣布派遣高素质警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公安部紧密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国际维和工作。从2000年向东帝汶派出维和警察以来,已先后向联合国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其中。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8支1000人次。

——中新网

(3)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有何建树?

材料五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申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4)阅读材料五,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5)根据上述材料,综述中国近现代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正确答案

(1)扩展: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到沿江口岸;鸦片贸易合法化;进一步取得内河航运权。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为促进地区性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做出重大贡献;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赢得了一个稳定和平环境。

(4)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5)政策:从被迫开放、屈辱外交到主动开放、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地位:从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到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

(1)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有哪些?

(2)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点有哪些?

(3)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你从鸦片战争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正确答案

(1)相同点:①主要发动者都有英国;②发生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③性质相同,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④侵略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抢夺中国的领土、市场,掠夺中国的原料、财富;⑤手段相同,都是用武力侵略;⑥对中国造成了一些相同的危害:失地、赔款、丧失主权,使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第二次是在欧美列强普遍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并是在中国内战(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发动的;②侵略国有所不同:第一次以英国为主,第二次以英法为主,俄美成为帮凶;③规模不同:第二次更多国家参与,时间更长,侵略范围更广(不限于沿海)。

④危害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危害更大,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土地,列强的侵略势力进入内地。

(3)战败的主要原因:

①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②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愚昧;③清政府动摇不定、指挥失当;④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战   

(4)结论(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此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书上并没有明确讲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学生要认真分析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略”(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请列举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扼要回答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8分)

(2)这四次反侵略战争最后都失败了,中国战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4分)

(3)从这四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回答:

(1)列举一典型史实说明美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

(2)“树上的伙伴”、“果园的主人”分别指谁?

(3)“发生纠纷”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4)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5)美国出来调停的目的何在?

正确答案

(1)中英《南京条约》后,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

(2)“树上的伙伴”是指英国和法国;“果园的主人”是指清政府。 

(3)“发生纠纷”是指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伪装中立。

(5)美国出来调停是为了取得清政府的好感,谋求在华更大的利益,坐收渔人之利。

本题考查美国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在鸦片战争中,英国是战争的发动者,美国是帮凶。英法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发动者,美国表面上是调停者,实际上是帮凶。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