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材料二 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中国古代重要建筑的命名往往体现着君王的政治理念和抱负,康熙时期是否如雍正皇帝解释的“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客观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圆明园会遭到材料二的厄运,此局面和材料一有无内在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康熙帝在政治上设立南书房、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更名田”和“永不加赋”,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民族对外关系上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统一,他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2)客观因素: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带来了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在战争中遭到英法联军的抢劫和焚毁。

联系:有联系。康熙盛世之下潜伏危机,其君主专制、文化专制及后来雍正帝限制对外交流正是使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的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1分)请结合德国当时的状况,分析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1分)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oo tand the Chinese,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1分)这种形象泛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三:“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带着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瘦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环球时报“复兴之路”

(3)材料中“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1分)

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 ③取善好施时期(1905-1937). 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和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材料五: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心中的中国

(5)上图反映了部分人西方描述的21世纪中国形象,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化,分析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4分)并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3分)

(6)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统一稳定。(1分)

德意志分裂割据,布尼茨赞向往德意志统一。(1分)

(2)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1分)

鸦片战争前后。(19世纪)(1分)

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走私鸦片严重(1分);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人吸食鸦片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1分)

(3)中国共产党力量壮大,影响力增强;(1分) 

背景:完成长征,力量壮大。(1分)

(4)1937~1944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1分); 中美结成反法西斯联盟。(1分)

1949年到1958年,世界处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1分); 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1分)

(5)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增长(1分);美国逐渐丧失霸主地位,发生金融危机;(1分)

政治: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美国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矛盾(1分);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重要。(1分)

评价:这种看法错误。 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强调和平崛起(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是部分西方人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体现。(只判断对错不给分。3分)

(6)国家印象是国与国关系的体现(1分);国家综合实力决定国家印象。(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有不同的叙述。《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枉三百声,而众以散”。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4分)

(2)请从市场的角度评价材料二中两大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对中国而言,两次与世界市场接轨有何不同。(10分)

正确答案

(1)解释1:唐朝可能已经出现了夜市。《唐六典》属于政府法令,规定“市”的时间是中午到日落,但这一规定不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现实社会有可能突破了政府法令,出现了诗人所述的“夜市”。(4分)

解释2:唐朝可能始终未出现夜市。政府法令严禁民间自由贸易,妨碍市场发育,诗歌虽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但毕竟是文艺作品,只可参考,不能当做史料对待,且孤证难立,材料不充分。(4分)(两种解释可同等得分,言之成理即可)

(2)《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一方面,农产品大量出口,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4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整体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国内企业形成一定的冲击,中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4分)

不同:前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具有被动性;后者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2分)

试题分析:(1)本题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加以阐述,即《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枉三百声,而众以散”可以得出没有夜市;依据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代已经有了夜市,结合唐代史实对这两个观点加以阐述。

(2)本题需要结合南京条约和中国入世的影响来加以论述,南京条约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入世则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表现,对二者都应该客观来判断看到其积极的核消极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Victor Hugo Condemning theBurning of Winter Palace(1861)(8分)

Since you ask,I will answer as follows:in a comer of the world there existed a man——made miracle(人间奇迹)—the Winter Palace.

Now,the miracle is no more!One day,two pirates(海盗)broke(毁坏)into it. One of them  went plundering(掠夺);the other set every building and everything in it all blaze(燃烧)! Standing before the tribunal of history is one brigand(强盗)named France and the  other named Great Britain.

I can only hope that there will come one day when France will disburden(摆脱负担) herself of the heavy load on her conscience(良心)and cleanse herself of the crime(罪行)by returning to China all the spoils taken from the Winter Palace.

请回答:

(1)Victor Hugo所说a man—made miracle—the Winter Palace是指什么地方?(2分)

(2)写出在历史法庭前的这两个强盗的名字。(2分)

(3)当时的France正处于哪一历史时期?(2分)

(4)Victor Hugo写这封谴责信,说I can only hope that there will come one day when    France wiIl disburden herself 0f the heavy load 0n her conscience and cleanse herseIf of the crime by returning to China all the spoils taken from the Winter Palace,   表现了怎样的内心情感?(2分)

正确答案

(1)清朝时北京近郊的万园之园——圆明园。(2分)

(2)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国和法国(或英法联军)。(2分)

(3)路易·波拿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时期。(2分)

(4)从对于这种野蛮行径的愤慨、谴责、内疚、惭愧等角度加以说明。(2分)

下面是雨果的原文:

先生,您问我对这次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觉得这次远征值得称誉,干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气,相当重视我的感想。按照您的高见,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的远征,是英法两国的光荣;您想知道我对英法两国的这一胜利究竟赞赏到何等程度。

既然您想知道我的看法,那么我答复如下: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提出抗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

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富归还被劫掠的中国。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赏。

这是一段英文,要先试着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回答问题就容易了。

(1)“夏宫”指的是圆明园

(2)“强盗”指的是火烧圆明园的两个国家

(3)雨果:l802~1885,这个时期在法国历史上应该是什么时期?

(4)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收复只会拖累国家财政,并且有伤与俄国人的“和气”。左宗棠力争: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并且不收复新疆,将使国家军事安全严重受损,还容易纵容外国人得寸进尺!终于清廷让他统兵出征,他命人抬棺行军,以示死战决心。

——摘自网易:收复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将军左宗棠

材料二:1881年,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为了加强海防,他在任内多次赴上海巡视。有一次,他带兵持械乘轿去上海租界巡视。起初,外国巡捕以无照会持械为由,加以阻拦。左宗棠大怒,义正词严地声明:“上海本中国地,外人只租界耳,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地,何照会之有?”他命令亲兵“枪实弹,刀出鞘而行。”结果,“西人除道,换升中国龙旗,声炮十三响,观者如堵,诧为从来未有之事。”

——摘自人民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不同的态度。(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左宗棠进行简要评述。(9分)

正确答案

(1)态度:李鸿章认为新疆是荒漠之地,收复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恶化与俄国的关系,主张放弃;左宗棠认为新疆物产富饶,不收复会威胁国家的军事安全,助长列强的侵略气焰,坚决主张收复新疆。(6分)

(2)①作为封建官僚和湘军将领,左宗棠早年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2分)

②他创办福州船政局,为洋务运动,特别是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分)

③他坚决维护祖国统一。1878年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为国家的领土统一和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称颂。(5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新疆的收复问题。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收复只会拖累国家财政,并且有伤与俄国人的和气”、“左宗棠力争: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并且不收复新疆,将使国家军事安全严重受损,还容易纵容外国人得寸进尺”可以概括出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不同的态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作为封建官僚和湘军将领,左宗棠早年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他创办福州船政局,为洋务运动,特别是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坚决维护祖国统一。1878年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为国家的领土统一和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称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认真研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请回答:

(1)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8分)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4分)

(2)指出两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4分)

(3)同样是签约,但面对不同的场景,你的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必然不同。你认为两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的是哪幅?请表达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每点2分)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2)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各2分)

(3)参考标准:

图一:悲愤、悲伤——中华民族从此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图二: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血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8分)

试题分析:第(1)问,本问主要是对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内容的考查,解题时需要回顾有关《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影响的作答需要注意从社会性质的变化这一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反映的是清王朝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你《南京条约》的情况,图二是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当时时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由此分析得出正确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自己的感受,任选一幅图片,结合史实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然后写出相应的原因,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某班同学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盛世唐朝

“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元稹《估客乐》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朝农耕经济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探究二 如图,西方崛起

(2)观察上图两组中外对比图片你有哪些认识?(2分)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探究三 如图,斯大林模式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

 

(3)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4分)

探究四 民族复兴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而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                             

——美国《时代周刊》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深入的?(3分)

正确答案

(1)表现:农业发达,物资充足;南北经济往来频繁,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2分)

(2)认识: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崛起;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分)

变化:①耕与织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农产品的日益商品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洋务企业的产生。③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④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分)

(3)影响: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但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性指令,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分)

(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信息“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反映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反映贸易发展、频繁。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反映长安城当时的地位。

(2)两组图片的对比反映的是中国农耕文明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差异。注意从两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是自然经济的解体:耕与织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农产品的日益商品化;二是近代工商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资资本主义企业的相继出现。

(3)结合所学知识一分为二的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弊: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性指令,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从三个角度把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农村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事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2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6分)

(4)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事件:鸦片战争(1分)

影响: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②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6分)

(2)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根源:“左”倾错误(2分)

(3)表现:①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②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分)

(4)启示: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政策的决策;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言之成理即可。2分)

试题分析:(1)抓住材料一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信息分析可知,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生开始于鸦片战争,而“另一场梦的破碎”是指天朝上国的迷梦;对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主要经济成分角度分析归纳。

(2)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点,第一小问应结合时间信息简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错误探索的主要历史事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到50年末错误的根源是“左”的错误。

(3)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主要列举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4)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的曲折性,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社会性质)。……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请回答:材料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政府?(8分)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8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中的着重号主要说,当时中国政府的更替联系史实可知,“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指示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指的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及其北洋军阀政府对中国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指的是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点评:解答材料题时要注意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中学同学为向全世界人民展现北京悠久沧桑的历史文化和充满魅力的现代气息,组织了一个大型图片展览,题为“首都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下是展览中同学们搜集的一部分图片。

第一组

(1)圆明园世称“万园之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她被劫掠焚烧是哪些列强发动的哪次侵略战争期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攻陷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说出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及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这组图片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北京——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象征

(4)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奋斗。请仿照图3的示例,为图4、5撰写解说词。图3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图4卢沟烽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开国大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

(2)《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略”

(4)图4: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图5: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统计表:

价值单位:万英镑

(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回答:

(1)1840~1845年中英贸易额变化呈什么趋势?为什么?(5分)

(2)1845~1853年中英贸易额变化总趋势是什么?原因何在?(5分)

正确答案

(1)1840~1845年中英正常贸易额呈上升(或增长)趋势。因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政策”被打破,五口通商;同时英商输华商品关税率较低,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倾销。

(2)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1851~1853年则急剧下降。原因有:中国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对外通商口岸仅限于东南沿海五口岸;鸦片输入及清政府的搜刮,削弱了中国人民的购买力;太平天国运动对英经济侵略的打击。

这是一道表格式材料题,学生应仔细审读表格中的数据,认识到从1840年到1845年呈上升趋势,1845年达到一个高峰;从1845年~1853年总体趋势是呈下降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专题文章:1886年的上海:租借见闻,写到:

题记:近十年来上海巨变,成为东方第一商埠。洋人在上海的租界里生活舒适,而美国对华贸易可能面临威胁。

上海城内的三块土地分别租借给三国,成为租借。租借之内,三国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那样运转良好。

租界内,约居住有4000名洋人和将近20万清国人。上海旧城的城墙与租借相邻,那里面居住着50万清国人。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在我们自己的城市,又有多少可以吹嘘做到了这些呢?我想没有。而且,要特别提一句,这里的税也并不高。

从这里到吴淞口,有一段试验性质的铁路,尽管只有十英里远,但列车总是拥挤不堪。清国人是世界上最迷信的人,这条铁路似乎触及了他们的某些迷信,他们将几次茅屋的失火归咎于铁路,作为让它迁走的理由。多年来,当地的清国居民也与电报线发生冲突,他们责怪电缆打扰了他们安葬在地下的祖先们休息。

走进租借,进入我们自己的城镇,你会发现,这里任何一个商店里,都能买到所有的东西,欧洲货或清国货一应俱全。

经过十年的艰苦经营,上海的生活品味已经大大提升了。来到这里的洋人们,开始把上海当成自己的家。他们再不满足于清国旧式的宴会,而经常发明或引进一些新的娱乐方式,来唤醒沉默的旧时代。

在过去三年中,经过好多次尝试,人们终于利用清国廉价的劳动力建起了一批大工厂。在这些宏伟的现代化制造工厂里面,安装了最先进的机器。但是,他们的产品还是很不容易打进清国的市场。实际上,大清国自己的制造业起步的那天,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将会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我很高兴地相信,离这一天还非常遥远。

——摘自《1886年的上海:租借见闻》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上海设立租借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上海城内的三块土地分别租借给哪三国?

(2)为什么作者称上海是“东方第一商埠”?

(3)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见闻?

正确答案

(1)答案1:能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如通过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南京条约》,《虎门条约》。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宣告租借辟设。

英国、美国、法国。

答案2:仅笼统回答。如通过《南京条约》。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将材料中市政管理的井然有序、铁路的兴修、电报线的铺设、社交的天堂、完美的家居生活、现代化大工厂的兴建等。

答案2:未能完整地回答。

答案3:仅笼统回答。如变化巨大等。

其他答案。

(3)本题采用SOLO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 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做出解释。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过去,中国有着一种与西方人感受到的非常类似的自豪感。

由于这一原因,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降身为多国中的一员,是第一个耻辱;而其科学和武器为蛮夷主导,是第二个耻辱。现在中国尖锐的和不无害处的民族主义,可以视为一种报复,发奋要成为一个大国,惟一的大国,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在所不惜。因此它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正如过去中国欣然接受佛教圣典和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那样,她现在着力研究历史、社会学和人种学。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第十二章,该书初版于1962年

问题:

(1)“不平等条约”与“这一个世纪”分别指什么?用一句话说明为什么“对她来说特别残酷”?

(2)简述“过去中国……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的概况。

(3)“现在中国……发奋要成为一个大国……它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是指中国人在哪一阶段做的哪些努力。

正确答案

(1)“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这一个世纪”指鸦片战争后19世纪中期后的这一世纪。

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此后,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努力(《共同纲领》、抗美援朝、土改、一化三改造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的努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请回答:

(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

(2)马士认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不是。“危机加剧"的原因是英国坚持鸦片贸易,破坏中国的禁烟运动。(2)马士认为是“要解决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实质是英国要侵略、掠夺中国。

本题重点考查两个问题:一是“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二是考查鸦片战争的性质。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