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叶,中法关系主要以传教“事业”为主线索。为了争夺远东控教权,法国天主教会和政府力求扩大天主教在华的传教势力,以收政治、外交、经济之利。拿破仑三世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并郑重地宣布:“打到中国去,为传教士讨还血债。”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武力侵入越南南部,开始寻找从越南通往中国云南的通道。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6月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其主要内容有: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在条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3.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4.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5.以后中国如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 ——《百度百科》

材料三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被世界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当日,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只有两句话,44个字,堪称中国外交史上措词最简洁的外交公报。                 

——《密档之中法建交惊天下》

材料四  这位身高320米的“铁夫人”(埃菲尔铁塔)自建造以来第一次身披红装,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的幸福和喜庆,更标志着中法全面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新闻网2004年01月25日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将在2008年12月6日在波兰会见达赖喇嘛。                     

——外交部网站(2008年12月5日)

新京报讯  2013年6月5日,中国宣布对欧葡萄酒发起“双反”调查后,法国政府发言人当天称,法国政府持反对态度……在此前的中欧光伏反倾销案中,据称法国对征税投赞成票。有分析据此认为,中国此次对葡萄酒启动“双反”调查反制意味明显。因为欧盟葡萄酒对华出口国家仅法国就占对华出口超五成。 ——《新京报》(2013年6月6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是指哪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法新约》的相关条款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3)联系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建交的“外交核爆炸”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4)依据材料四,归纳当代中法关系的发展的主要趋势?(2分)

正确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侵华权益。

(2)打开了西南门户;破坏了我国的经济主权;利于资本主义资本输出。

(3)影响:有助于法国和西欧摆脱美国的控制,提高国际地位;有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有助于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等(只要写出其中三点便可得6分,其他观点正确的也可酌情给分)

(4)趋势:友好合作是主流,但存在斗争和曲折。(2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19世纪上半叶,中法关系主要以传教“事业”为主线索。为了争夺远东控教权,法国天主教会和政府力求扩大天主教在华的传教势力,以收政治、外交、经济之利...”,再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即可说明“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是什么及其这场战争的真实意图。

(2)结合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武力侵入越南南部,开始寻找从越南通往中国云南的通道...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以后中国如修筑铁路...”及所学知识,即可说明《中法新约》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及所学知识,即可从法国、中国的角度概括中法建交的“外交核爆炸”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的幸福和喜庆,更标志着中法全面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将在2008年12月6日在波兰会见达赖喇嘛...在此前的中欧光伏反倾销案中,据称法国对征税投赞成票...”,按每段材料的核心,即可归纳当代中法关系的发展的主要趋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据此回答:

(1)中国近代史是从哪一年开始的?(2分)

(2)列举列强侵华战争的名称(列举3次即可)。(6分)

(3)对应写出战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6分)

(4)上述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分别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1840年.(2分)

(2)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分)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6分)

(4)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中国历史的分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任意列举3次即可。

(3)战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注意战争与条约的对应关系不能混淆。

(4)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的“世界观”,并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一世界观对战争的影响。(4分)

材料二: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的改变了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三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对外部世界的作法有什么区别?(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国 “世界观”的变化轨迹。(4分)

正确答案

(1)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

(2)放弃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近代世界观;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再到尊崇。原因:近代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开眼看世界,对西方了解的深入。

(3)主动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地区内交流合作;发展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上合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4)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从被动开放到积极主动开放。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内容不难直接得出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傲慢态度,这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2)从材料二中的内容可以得出清政府对西方世界观的变化即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再到尊崇,对比材料一可以看出清政府放弃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近代世界观;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回答出原因所在;(3)材料三中中国主动开放,积极融入世界,这与近代清政府的被迫对外开放形成鲜明对比;从教材内容中可以直接找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4)综合材料可以得出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从被动开放到积极主动开放的历程。

点评:材料从近代中国世界观形成过程的曲折与痛苦来揭示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不难发现这种屈辱的形成与近代中国世界观有直接的影响,压迫战争前的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傲慢心态与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发展有密切关联,这一切均说明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会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习,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和挨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图1鸦片战争       图2中日甲午战争      图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幅地图,写出战争最后签订的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三个条约名称。(3分)

       图1:          图2:         图3:                                

(2)三次侵华战争分别给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分)

(3)从上述三图反映的战争中,概括表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3分)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主要原因?(1分)

(4)中国人民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哪一次反侵略中取得了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1分)其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并简述其胜利的国际意义?(2分)

正确答案

(14分)(1)1842年《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3分)

(2)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3)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运动(3分)

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维护主权,捍卫民族尊严(1分)

(4)抗日战争;(1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1分)

国际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分)

试题分析:此题是简单题。(1)三场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2)三次战争给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的严重影响要从内容上进行分析。《南京条约》是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的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的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完全确立。(3)针对这三场战争,中国人民的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主要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等。(4)中国人民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抗日战争中取得了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点评:中国近代史的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外国列强的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需要掌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迨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材料二:凌青(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一百五十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全国禁毒展览漫画读本》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林则徐上书中,认为鸦片有哪些危害?(4分)

(2)结合健康课的有关知识回答鸦片对人体有什么危害?(8分)

(3)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

(4)材料三的图表说明什么?(2分)面对这种状况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4分)

正确答案

(1)危害吸食者健康(2分),危及清王朝的统治(2分)

(2)鸦片是一种毒性极大的麻醉剂,久吸易上瘾难戒,(2分)并使人逐渐体力衰竭,(2分)精神萎靡,(2分)直至丧失生命(2分)

(3)指19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2分)

(4)问题:近年吸毒人员呈上升趋势。(2分)

对策:远离毒品,珍爱生命(2分);支持禁毒事业(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 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可以分析得出鸦片的泛滥一方面影响吸食者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会威胁的清王朝的统治。(2)学生此问可结合相关知识作答,言之有理即可。(3)1990年的讲话150多年前的涉及到和毒品有关的重要的历史事实很容易想到是虎门销烟。(4)从图片数据可以分析的出,从1991年到1997年吸食毒品的人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可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近代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鸦片有走私转变为贸易的合法化,对中国的危害更为巨大。近代中国一直面临着禁毒的问题,。建国后一段时间内,毒品问题在中国绝迹,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又有死灰复燃、愈演愈烈之势,需要加大禁毒力度,同时自己也要远离毒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请指出该事件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4分)

(2)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2分)。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6分)

(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2分)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来讲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分)

正确答案

(1)1842年《南京条约》。(2分)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2分);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2)体现国家主权在民的思想。(2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2分)

(3)进步: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2分),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8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4分)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4分)

正确答案

(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3分)。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评分要求:只要答出两个要点即可得4分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3分)。

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分)。

(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试题分析:(1)由“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可知,作者的观点。关于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等,言之成理即可。

(2)由“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可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可知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可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由“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可知是材料一是文明史观;由”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可知材料二是近代化史观及全球史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 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  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工商企业。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6分)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2分)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14分)

正确答案

(1)形成时间和原因:A区:金朝;漕运中转。B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C区:1903年;政府措施。

举例说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妥协(或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军队在天津大沽口登陆,进军北京)。

(2)举例说明: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

意义: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

(3)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

主要变化: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 一步发展;城区扩大。

(1)主要是归纳并理解材料一二三的关键信息。结合材料一天津发展成为中转枢纽和军事要地,可知A区在金朝时期形成;从材料二开埠通商等信息,可知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租界,即B区;从材料三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可知在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了C区。

(2)联系必修二洋务运动和近代天津交通工具的变迁,可举出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新式交通工具,总的意义(或影响)是促进了天津城市的近代化。

(3)联系20世纪初列强侵华战争可答背景,归纳概括材料三的内容可简要答出天津的主要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图片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分)

(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6分)

(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吗?(2分)

(4)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历程,你读后会有哪些感慨?  (2分)

正确答案

(13分)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图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3分)

(2)图四,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图五,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6分)

(3)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2分)

(4)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是决定外交成败的关键。(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下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

材料四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4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 (2分)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6分)

(5)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4分)

(2)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4分)

(3)现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说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各自独占的殖民地 。(2分)

(4)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分)

(5)变化:清政府由抗击列强的侵略到与列强勾结,再到完全被驯化。

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趋汇流;民主革命必须将反帝反封建相结合;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6分)

试 题分析:(1) 第一问,有关于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材料内容中的时间来分析提取信息。材料内容中提供的“当 前局势”的时间是1840年,所以答案很容易得出。有关于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扩张程度的含义,即 是可以从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入手来分析即可。

(2)第二问,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材料二的内容,然后再对此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材料中的“夏福 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 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表明了材料的主旨内容是外国人帮助中国的反动政府镇压中国人民 的反抗。

(3)第三问,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在甲午战争后被列强瓜分的时局图,所以它反映的现状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说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各自独占的殖民地 。本题的解决可以依据图上的瓜分信息来归纳。

(4) 第四问,有关于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问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国人民反抗的积极影响是什么。瓦德西的话意思是中国不可能成为列强的 殖民地。有关于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的问题,可以结合八国联军侵华后签定的《辛丑条约》的影响来分析即可。有关于其结果怎样的问题,即是《辛丑条 约》的影响,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5)第五问,有关于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的问题,首先需要正确的归纳出清政府与列强在不同时期的 关系的表现,需要正确的分期,然后再总结出现答案。有关于对此的认识的问题,需要在前一问题答案的基础上来回答,同时需要结合后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史实来分 析归纳并阐述即可。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现,外交舞台纵横捭阖、风云变幻。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史更是跌宕起伏,几经波折,回首这段历史,令人深思。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曾几何时,我们遭受着外国列强的侵犯;曾几何时,我们饱受困苦的饥荒。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是一段令人反思的历史,弱国无外交,记住这个硬道理。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近代史上,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哪两场侵略战争直接相关?(2分)

(2)图一、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参加的哪两次国际会议?(2分)在图二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1分)

(3)图三反映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其意义如何?(3分)图四中的美国领导人是谁?(1分)中美及中日关系的改善有何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2)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分)“求同存异”的方针。(1分)

(3)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分)尼克松。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3分)

试题分析:(1)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历史知识记忆能力。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的独立主权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所以与鸦片战争有关;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所以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

(3)国际会议:材料所示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参加的国际会议,根据教材所学,可以知道是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方针:图二的会议是万隆会议,所以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个会议上,由于西方国家的极力阻挠,使得会议有可能走向歧途,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最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3)意义: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意义是: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四是反映尼克松访华时的图片,所以图中的美国领导人是尼克松。影响: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与迁移能力。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改善,意义在于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4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原函中指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革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1896年3月至10月,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给多位朋友的信函中谈到了出访欧美的感受,在给某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此行遍历诸大邦,亲觇(视察)富强之实效,中国地大物博,果能上下一心,破除积习,力图振作,亦何事不可为……”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李鸿章更加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

材料三 戊戌政变后,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太后曾对李说,“有人说你是康党”(与康有为同党),李鸿章回答说:“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晴四十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简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当时李鸿章给予慈禧太后的回答?(3分)

(3)综上,简要谈谈你对李鸿章思想变化的看法。(3分)

正确答案

(1)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展为“变法自强”。(4分)

原因:李鸿章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深刻认识到仅以富国强兵的方式(洋务运动)不足以救中国(3分);李鸿章考察欧美,目睹了西方富强与先进,而要变法自强。(3分)

(2)说明当时的李鸿章面对局势的变化,认为变法才能强国。(3分)

(3)李鸿章的思想变化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对时局的认识日益清醒和深刻。(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一“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到材料二“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可以看出李鸿章观点的变化。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变化的原因:李鸿章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深刻认识到仅以富国强兵的方式(洋务运动)不足以救中国(3分);李鸿章考察欧美,目睹了西方富强与先进,而要变法自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说明当时的李鸿章面对局势的变化,认为变法才能强国。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三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展为“变法自强”,李鸿章的思想变化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对时局的认识日益清醒和深刻,认为变法才能强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破坏?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正确答案

(1)问题:军队腐败,武器落后;海防废弛。

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侵香港岛,迫上海等五口开埠;附件中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

(2)正确。举措: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

(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进一步的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

(4)认识:清王朝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卫海疆)。

本题以中国的海防建设为主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揭示的问题从材料一中概括得出,后果联系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史实来回答。第(2)问联系洋务运动的内容加以概括。第(3)问从制度的差异来回答根本原因,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说明海疆主权的破坏。第(4)问可综合三则材料,从海防的发展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材料二: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吏新编》

材料三: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四:图二

材料五:“无论欧关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图一签订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 (3分)

(2)材料二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4分)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4分)

(4) 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4分)

(5)图二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 (4分)

(6)依据材料五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3分)

正确答案

(1)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2)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4分)

  (3)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4分)

(4)态度:灭洋,扶清。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4分)

  (5)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失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6)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3分)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