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37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自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下图是反映英国1903年关税改革的漫画。(注:中间的树代表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在全球化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进行关税改革的背景。漫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改革主张?(8分)
(4)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之间在经济上是怎样“相互关联和渗透”的。(12分)
正确答案
(1)原因:1492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是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标志性事件;新航路开辟打破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4分)
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4分)
(2)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4分)
原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5分)
(3)背景:各国通过自由贸易政策从英国获取了大量好处,而英国则不能从别国获取对等利益;20世纪初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6分)
主张:提高关税。(2分)
(4)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相互关联和渗透:列强对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当地传统经济结构,使亚、非、拉地区沦为西方的经济附庸,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近代化。(6分)
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相互关联和渗透:1921年 苏联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1933年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 成功经验,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6分)
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955 年4 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派特务到万隆活动,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 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材料三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 (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待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1)材料一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4分)
(2)材料一中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⑤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材料二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2分)
(4)根据材料三 ,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分)尼克松访华。(2分)影响:标志着中美关系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或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或中日建交。(4分)
(3)“求同存异”的方针(2 分)
(4)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图片①②信息中可以看出,①圆明园被焚烧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劫掠行为所致,《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2)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反映出的信息不难判断出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跨洋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中美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现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美建交的核心原则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点评:建国后的重大外交活动的考查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具体涉及到以下三次重要行动,①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参加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即万隆会议;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⑤中美建交,这几次重大外交活动是中国建国初的成功外交,对中国外交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到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之税,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纳定。 一粤海关志》
材料二 商民居住通商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物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一南京条约》
材料三 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一虎门条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在两个文件中纳税方法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三习惯上称什么?对中国有何影响? ’
正确答案
(1)材料一英商完全按中国的规定交税;材料二是中英双方协定关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受到破坏。
(2)片面最惠国待遇。外国侵略者相互援引,加重了对中国的掠夺。
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关键在于理解材料,读懂具体的条约内容,然后分析比较。中国关税主权受到破坏,严重危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3分)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白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 “……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3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十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发展历程。(2分)
正确答案
(1)轨迹:从认为开埠对中国危害很大到开埠“利弊参半”,甚至“利多弊少”。(3分)
(2)原因:被迫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受欧日因通商而强国的启发;有识之士御敌自强的愿望。(3分)
(3)相同意图:发展经济;抵御侵略(维护主权)。(4分)
不同:主权不同。(1分)
(4)过程:从个人主张到政府决策;从初步设立到逐步推广。(2分)
试题分析:
(1)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烟台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国人从认为开埠对中国危害很大到开埠“利弊参半”,甚至“利多弊少”。
(2)国人对开埠通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历程:从反对开埠到主张“自开商埠”。主要原因有:被迫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受欧日因通商而强国的启发;有识之士御敌自强的愿望等等。
(3)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维新派认为:“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材料三中清廷认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4)综合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发展历程是从个人主张到政府决策;从初步设立到逐步推广。
(12分) 上海,今日中国经济中心,世界大都市之一,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她的近代历史是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她像西太平洋海岸的一颗明珠,具有“东方明珠”之美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小题1:上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请列举近代史上上海遭受列强侵略的史实两例。(2分)
小题2:上海又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列举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名称及其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内容。(3分)
小题3:上海是新中国重要的外交舞台。有人说,中美关系新的一页是在上海揭开的。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2分)
小题4:1996年4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在上海建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该机制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这一组织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模式?该组织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何重要意义?(5分)
正确答案
小题1:史实:《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日军进攻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等。(符合史实即可得分)。(2分)
小题1:名称:中国共产党。(1分)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分)
小题1:依据: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小题1: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区域合作模式。(3分)意义: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分)
本题以近现代上海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识记能力。
小题1:考查列强对上海的侵略史实。
小题1:考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中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
小题1:考查了在中美关系缓和问题上上海所扮演的角色。
小题1: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模式及影响。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13分)
(1)请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图片提示概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历程。(6分)
(2)就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而言,19世纪70年代前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理由。(5分)
(3)以上4幅图像作为“可视的历史”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2分)
正确答案
(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③②①④(2分)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分)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1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用核心知识作出解释。·体现列强侵略我国时所处的阶段不同,(1分)其目的也不一致。19世纪70年代前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分)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是要打开中国的市场,(1分)其主要表现为商品输出;而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1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1分)
答案2:答案未能运用核心知识作出解释。·体现列强侵略我国的阶段不同。19世纪70年代前是要打开中国的市场,而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是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其他答案。
(3)答案1:结合图像,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回答。·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图像记录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展示了最大的历史细节;(1分)这些图像与其他近代历史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中国近代的历史。(1分)
答案2 :仅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来回答或只就图像本身进行回答。·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厉史。
其他答案。
略
(3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南京条约》,清朝政府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虎门条约》允许英商及其家属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1845年11月29日,英国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以“华洋分居,避免纠纷”为诱饵,迫使上海道台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划定洋泾浜(1916年填没成为爱多亚路,即今延安东路)向北到李家庄(今北京东路)的一片荒滩——外滩,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这份土地章程被视为上海租界存在和运作的依据法理。上海开埠的第一年,除了商人和领事以外,属于伦敦会的英国传教士也迅速进入上海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璐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材料二:由于资本主义列强在租界强行拥有了自己的行政、立法、司法自主权,致使上海成为华界(中国管辖地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三界”分治的城市。其次,由于上海在五个通商口岸中最早设立租界,且充分利用了特殊的交通枢纽的条件,因此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一跃为全国商业中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租界的市政管理和建设、教育和工商业管理等制度,对上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不断的成长,上海的产业工人最为集中,他们是革命的主力军;上海交通便捷,“国中之国”的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便于革命者进行活动;另外,上海文化事业发达,聚集了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革命者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进行各种活动,上海遂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
——摘编自马长林《上海的租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在上海设立租界的依据是什么?又是哪些英国人最先进入上海的?(8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12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租界对中国的影响(12分)
正确答案
(1)《南京条约》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虎门条约》允许英商及其家属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英商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以“华洋分居,避免纠纷”为诱饵,迫使上海道台签订《上海租地章程》。最先进入上海的是英商、领事和传教士。(8分)
当时的上海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阵地,工人运动蓬勃发展(2分);上海是文化发达地区,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3分);上海交通发达,便于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2分);上海最早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对建党有指导示范作用(2分);上海租界比较集中,租界是“国中之国”,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利于革命活动的进行(3分)(共12分)
影响:一方面,租界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是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基地,是近代中国耻辱标志;列强在租界对中国民众的歧视和伤害,给中华民族的历史留下难以弥补的创伤。另一方面,租界也是了解和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租界里的外国洋行、银行、轮船公司等在掠夺中国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租界内的市政设施和城市管理,成为旧中国城市建设的榜样;租界内特殊的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2分,每点2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35年6月格拉斯哥印度协会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中国行省垄断贸易,压迫英商,且常常发生破产事件,而广州英商又无生命财产保障,从此,都妨碍英国对华贸易,不符相应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英国开放贸易自由的机会……我们认为陛下政府倘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或几个岛屿,作为进行贸易的基地,以避免中国政府的勒索、控制和烦扰,则必将对于我们的对外贸易大有好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英国对华走私鸦片表(单位:箱)
材料三 (1839年10月巴麦尊致义律机密件)……陛下政府对于今年春天广州事件所已经形成的意向,为了指导你的运动这是很重要的,你应该首先得知其事。 陛下政府感觉,对于中国人所加于不列颠人民和女王官吏的暴行,不得不表示愤怒。陛下政府认为,绝对必须把大不列颠和中国的今后关系安置在明确而安全的基础之上。为此,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怎样的一种需求?你怎样理解所谓中国政府“压迫英商”“勒索”“控制与烦扰”这些话?
(2)结合材料二说明鸦片走私的趋势,针对鸦片走私,清政府态度如何?结合材料二分析此态度。
(3)材料三中的“广州事件”指什么?对材料三中的“暴行”如何理解?“明确而安全的基础之上”指什么的基础?为了维护此基础,英国政府决定怎么办?
正确答案
(1)英国资产阶级迫切想打开中国市场。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所以英国对华贸易受阻,所谓“压迫英商”“勒索”“控制与烦扰”等话语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对这种情况的不满。
(2)呈上升趋势。清政府进行了严厉的禁烟运动。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政府并没有彻底杜绝鸦片走私的决心和措施,因为走私总量在不断增加。
(3)指虎门销烟。所谓“暴行”也指此事件,说明英国政府对中国禁烟的强烈不满,但销烟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利益的正义行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壮举。基础指中国主权丧失,使中国沦为听命于英国的非主权国。英国决定使用武力。
(1)对材料一有效信息的提炼,注意用材料中的用词来判断,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词进行分析。(2)中最后一问注意分析角度,因为禁烟彻底,鸦片就不会呈上断上升趋势,反之,则禁烟不彻底。(3)中注意对基础的分析要建立在中国市场被打开,而惟英意所行的基础之上,所谓的安全是英为所欲为,中国则听之任之,所以这个基础是不平等的。此题主要是对鸦片贸易、中国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等基础知识方面进行考查。
(13分)近代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有识之士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形成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这一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3分)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2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3分)
正确答案
(1)中国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分)
(2)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全面危机。(2分)
政治:领土和主权大量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
文化: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传统价值观念。(3分)
(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2分)
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3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是指鸦片战争,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全面危机。这一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可以变化为鸦片战争的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战争主要结果及其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
①
英国
②
③
④
⑤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⑥
⑦
日本
⑧
⑨
1900年~1901年
德、奥、美、法、英、意、日、俄
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上面的表格。(22分)
(2)根据表格栏目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2分)
正确答案
(1) ①:1840~1842 (2分)
②:《南京条约》(2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2分) ④:1856~1860(2分)、 ⑤:英法(2分)
⑥:中日甲午战争(2分) ⑦:1894-1895(2分)
⑧:《马关条约》(2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
⑨:1900年(2分)
(2)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2分)
略
中国历史上的一块界碑
这场战争,自1514年西方人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对于亚洲,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局。……(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问题:(10分)
(1)“这场战争”具体指什么战争?“1514年西方人到中国”的重大世界背景是什么?(2分)
(2)你如何理解“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4分)
(3)“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是怎样的?请用史实说明这种关系发生了“改变”?(4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新航路开辟。(2分)
(2)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国家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成为主要任务;社会思潮:由闭目塞听到向西方学习;对外关系: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任四,4分)
(3)传统关系:政治上的藩属关系、经济上的朝贡贸易体系;思想上的儒家文化圈。(任二,2分)改变史实:日本由学习中国改而学习西方,明治维新后发动甲午战争,击败中国后签订《马关条约》。(也可以朝鲜、越南为例)(2分)
略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天津逐步成为北方外贸中心。
材料三 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行动上又是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材料四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五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外交政策?材料二中的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4分)
(2)材料三中“最近这样方式”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观点的看法。后来英国是怎样履行所谓的“文明的高尚义务的。”(5分)
(3)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2分)
(4)按照材料五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4分)
正确答案
(1)英国殖民扩张或发展海外贸易;中国闭关锁国。(2分)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2分)
(2)禁烟运动或虎门销烟(1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分)中国禁烟运动是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正当行为 ,不是侵略行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这才是可耻的侵略行为。(2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分)
(3)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2分)
(4)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2分)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2分)(任答出两点给4分)
试题分析:材料一中英国商人来华贸易,被中国政府拒绝,反映中国闭关锁国
材料二中18世纪中期上海、天津成为外贸中心是外国入侵,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结果
材料三中是英国商人对中国禁烟运动的歪曲,目的是挑起中英战争
材料四中是传统史学家的观点,中国近代史两条线索,侵略和反侵略
材料五中是史学界的新观点中国的现代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开放等)
点评:关于鸦片战争,还可以考查其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研究历史的视角很多,除了近代化史观外还有阶级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英雄史观等,都是常考的的知识点。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2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或解放战争)。(4分)
(2)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2分)
(3)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中四幅图片的时间和内容判断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图一是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图二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图三反映的是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图四是1949年4月21日的渡江战役。
(2)图二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四1949年4月21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
(3)材料二指出:“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第二小问考查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
(4)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不仅要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还要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这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利益的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文件反映了英、法两国提出的什么要求?(2分)
(2).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一要求?(4分)
(3).为实现这一要求,他们采取了什么手段?(2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危害?(2分)
正确答案
(1).要求:在中国扩大通商口岸。(2分)
(2).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增长;但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使西方产品销路不畅,无法完全打开中国市场。(4分)
(3).手段:英、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拒绝后,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更多的不平等条约。(2分)危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更大的破坏,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2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本性及英、法两国商业关系的推广原因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第一问要联系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来理解即可得出结论。第二问要联系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外国商品的抵制作用及西方产品在中国销路不畅来分析。第三问要结合教材,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手段和消极影响来分析即可。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简述你的理由。(5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2分)
正确答案
(1)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4分)
(2)得到了。因为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加通商口岸,各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5分)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可以推断出条约的名称和原因,即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2)材料二中的内容是列强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和实现中国内河航运,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来看列强的目的基本实现了;(3)综合材料一和二的内容可以看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点评:中国近代以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就为试题考察其内容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来源,需要我们必须牢记的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