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答云: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问: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答云: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他堂内都买的是寸几岁男女,你们想是育婴耶?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钟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去。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止做我们的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利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官府的态度。

(2)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传教士有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的性质,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幅人物图  

        材料二 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日,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

——摘自《天津条约》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摘自《马关条约》

请回答: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江上下游均有贼匪”的“贼匪”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近代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昭和时代的那场战争是什么?与此前的多次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怎样?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要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大门(或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

(2 )“贼匪”是指太平军。

(3 )  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4 )中国抗日战争(或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或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等,符合题意均可可给分)  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凡大法国兵船往来游弋,保护商船,所过中国通商各口,均以友谊接待。”允许外国军舰在长江口岸通航的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六月壬子,上御紫光阁升座,各国使臣暨翻译等九人入觐见,上温语慰问。”各国使臣觐见的依据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平等的外交观念已经形成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学者平步青在《霞外攟屑》中写道:“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这件事最早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条约签订以后

[ ]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以下特权中,英国通过这一条约获得的是

[ ]

A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

B在中国设立了租界

C在中国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帝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引自[清]平步青《霞外裙屑》这件事最早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条约签订以后?

[ ]

A《天津条约》

B《中法新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

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1)请简述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一个完全独立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必修一内容,简要论述“从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程度;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辛丑条约》签订,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沉沦)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觉醒、上升)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破坏民主共和,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极其黑暗;(沉沦)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觉醒、上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片资料能够真实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列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图三 美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御座上

(1)上述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次侵华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三次侵华战争,列强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主要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指出这些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

(3)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其范围可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历史在这里驻足、凝思。请回答问题:

(1)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环渤海地区也被迫开放通商,请列举出一个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并说明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开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渤海湾的波涛,见证了近代中国海防兴衰的历史。19世纪八年代中期,北洋海军建立。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海,也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建立北洋海军的目的是什么?这支军队最终结局怎样?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卢沟桥的石狮,目睹了日寇铁蹄对我国土的践踏。发生在74年前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为什么说这一事件不是偶然的?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烟台《天津条约》;营口《天津条约》;天津《北京条约》。

(2)目的:加强海防,维护统治。结局: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

(3)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实现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毁定方针的必然结果;是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困境蓄意制造的事变。影响: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争约章程第八款,内裁: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熙,准其前往.故请顿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成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美、俄。

(2)护照土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对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图人寻衅滋葶,地方官难以裁办。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

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

五、将总署交还中国。

六、康有为回国治罪。

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

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

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

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

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

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

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

(2) 正义的要求: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3)“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或者“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言之有理即可)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