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说明图一到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6分)综观图一到图三反映了中国当时怎样的政治局势?(1分)

(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2分)

(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吗?(1分)

(4)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图一: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图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

图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1分)

(2)图四,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分)

图五,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1分)

(3)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1分)

(4)屈辱外交与独立自主。(2分,言之成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港口域市,它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处于中国西部最富饶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交往的必经之路上,由于居于水运中心的位置,重庆受到外国列强的关注。他们要打开西南地区的广阔市场,就必须开埠重庆。到1876年,中英《烟台务约》规定开辟川江的门户宜昌为商埠并允许“英人派员驻渝查看川省之英商事宜”,重庆在事实上对英法等国开放。1891年重庆建立海关,正式开埠。由于此时日本尚未在中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以不能分享重庆开埠之侵略权益。

材料二   1875-1911年重庆港进出口贸易额统计《单位:万海关两)

注:土货是指本国产的物品。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等西方列强在重庆开埠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重庆开埠问题上取得与英法同样的特权是通过哪一条约?(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l875—1919年重庆港进出口贸易的特征。(4分)并说明它所反映的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l912年和l914—1918年间重庆洋货进口值相对较低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地理位置重要,打开西南地区的广阔市场。(4分)《马关条约》。(2分)

(2)特征:贸易总额不断增长,对外贸易呈入超状态。(4分)

问题:西南地区逐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重庆是西南地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2分)

原因:辛亥革命造成政局波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北京):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

(1)楹联中所讲的“三军败绩”是指哪场战争中中国战败?

(2)“割地求和”割了哪些领土?

(3)从楹联内容判断,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2)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3)清朝统治腐败。战争过程中,慈禧太后在庆祝她的60岁万寿大典。

题目主要考查对于史料的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应战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决定的战争结局。分析题目,时间是19世纪末,地点是京师(北京),诗句中提到两个问题:前面提到祝寿,后面提到战败,我们就要分析两者有什么关系,是否由于祝寿影响或导致了战败。(1)考查的清朝的战败,即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2) 考查的是战败的后果之一:割地,(3) 考查的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的战败原因:清朝政府的消极应战导致了最终的战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日军旅顺大屠杀

日军攻占旅顺后,进行了四天大屠杀。他们“缚数华人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已”。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了旅顺大屠杀的情景:“我亲眼看见许多人杀人的事情,这些被杀者……是根本没有武器的。我还看见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断定,他们是在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全城有18000多人被杀害,幸免于难者仅36人,据说还是为了叫他们埋葬尸体才得以保全的。城内积尸数尺,惨不忍睹。当时外国报纸评论:“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日军在旅顺如此,其他各地岂会例外。

请回答:

(1)日本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

(2)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何感想?

正确答案

(1)1894年,甲午战争。(2)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野蛮;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努力振兴中华。

题目主要考查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看题目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残暴罪行,具体考查的旅顺大屠杀,(1) 考查的是旅顺大屠杀的时间,(2) 考查的是大家对日军在中国旅顺大屠杀的正确分析和理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

材料三 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到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明白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

材料四 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厦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左右航程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可以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说明: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障碍: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国际反华势力。

(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末诗人丘逢甲在《春愁》诗中写道:“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丘逢甲的诗写于哪一年? “割台湾”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联系史实指出台湾的割让带来了怎样的后果?(6分)

(2)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有何历史意义?(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田中角荣首相访华时,国际局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中日建交对两国及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1896年。(1分)《马关条约》。(1分)后果:中国失去了东南门户的屏障,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4分)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4分)

(3)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2分)影响:结束了中日长期敌对关系,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2分)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________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战争。1895年,日军攻陷________半岛和北洋海军基地________,中国战败。6.1895年,清政府派________去日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条约》。

正确答案

1894 辽东半岛 威海卫 李鸿章 马关

本题考查的是在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在1895年清政府在辽东半岛战役和威海卫战役后战败,日本的伊藤博文和中国的李鸿章签定《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加深。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 “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几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贴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请回答:

维新派和义和团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认识有什么不同?其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各是什么?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正确答案

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国家危亡。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①解答材料式问答题要将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要从材料中充分地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②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近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必须同争取国家的社会政治进步和变革相联系,离开了这一点,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就无从谈起。

③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各种爱国主义均具有自己时代的特点和阶级性特征,必须用现代意识来判断其价值和意义。

④在回答“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时,学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恰恰是义和团观点的“局限性”,反之亦然。只有这样,回答问题才能更全面、更完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木偶中国》反映的是20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它形象地说明了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

材料二 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生平。”

请回答:

(1)“木偶中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义和团有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义和团的观点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外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及资本输出场所,西方发动侵略战争打败了中国,迫使后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大量侵略权益。内部: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与没落。

(2)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他们赶出中国。

(3)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2010年9月18日全国各地纪念“九一八”79周年

勿忘“九一八”

9月18日,沈阳市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前撞响警世钟,并在全市拉响防空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79周年,警醒人们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当天南京、重庆、哈尔滨等全国各大城市的民众纷纷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纪念。

材料二 2010年9月25日1时12分中国被扣船长打着V字手势回国(下图),激动地表示:感谢祖国和人民,抗议日方非法抓扣。

詹其雄登机打出胜利手势

9月25日凌晨,被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搭乘中国政府派出的包机安全返抵福州。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政跃、福建省副省长洪捷序到机场迎接。

凌晨4时,中国政府派出的包机缓缓降落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停机坪。舱门打开,詹其雄快步走下飞机,与手捧鲜花等候在机场的亲属紧紧拥抱在一起。由外交部和农业部等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同机返回。

历尽艰难、终于返回祖国怀抱的詹其雄激动地说:“这次能够平安回来,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诩祖国人民对我的关心。”

“日方抓扣我是非法的。钓鱼岛是中国领土,我坚决支持政府的立场。”詹其雄说。日本冲绳县那霸地方检察厅24日决定以“保留处分”形式放还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24日答记者问时重申,日方对中方船长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所谓“司法程序”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请回答:

(1)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并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它给中国社会和当时的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警钟长呜勿忘“九一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观察当今运动的历史,日舰冲撞中国渔船是怎么一回事?钓鱼岛问题又是怎么一回事?你对中国船长詹其雄所为有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有哪几件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当今中日两国的明智国人应该铭记?我们勿忘“九一八”的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日本军国主义长期蓄谋已久由关东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六年随后发动了八年侵华战争;形成了“二战”前亚洲战争的策源地。勿忘国耻,勿忘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侵略。

(2)2010年9月7日13时,日本巡逻船22名海上保安官率船冲撞我在钓鱼岛捕鱼的“闽晋渔5179”号小渔船,并所谓“执法”逮捕我15名渔民。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詹其雄所率渔船在中国海域捕鱼符合《国际海洋法》。日方是蓄意挑起事端,詹船长所为是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

(3)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侵华战争;1949年至1972年13年的绝交;近年来的东海海域之争。勿忘历史,吸取教训:把握现实,创造未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回答:

(1)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原则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举近代史两例说明台湾被割让和收回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国家统一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国两制;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障碍: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3)实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1) 这首诗中割占台湾是哪一年? 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总理大臣是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895年。中国甲午战败,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3)田中角荣。中美关系的改善,结束了长期对抗。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六方会谈代表聚北京

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决定亚太地区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2005年9月18日,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第五次团长会议。围绕朝鲜核问题,与会各方都阐述了各自对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案,并举行双边、多边会晤和磋商,会谈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请回答:

(1)朝核六方会谈的“六方”指哪些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近代朝鲜半岛经历了“殖民地—独立—分裂”的曲折历程,写出历次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朝鲜半岛,在19、20世纪中国不得不进行了两次局部战争。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说明我国政府对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基本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朝核问题举行了六方会谈,并取得了积极迸展,这反映了怎样的国际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

(2)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使其成为殖民地。1945年,在世界人民的打击下,日本法西斯投降,朝鲜赢得独立。二战后美苏两国对朝鲜实行分区占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推行大国强权政策,牺牲朝鲜利益,制造南北分裂。

(3)①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抗美援朝,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相对和平的环境。②依据联合国宪章有关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相威胁,对话是解决朝鲜问题最有效的途径。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应当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

(4)美苏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政治谈判是有效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途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南京条约》签字

《马关条约》签字

《辛丑条约》签字

(1)说明上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3)下图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的照片,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开怀大笑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3)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4)屈辱与尊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或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第一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基础。

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了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