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议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据此判断以后出现

A维新变法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清末“新政”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台湾岛被割占给日本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各投入生产,淸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淸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光绪帝恩准英国人寄居人淸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大清允定各使馆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史编年》载: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

A日本想尽快结束战争

B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C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D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重庆是西部一个重要的开放城市。在近代,重庆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

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檄文出自

A大陆军民

B台湾军民

C清朝政府

D外国侨胞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揭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序幕的是

A俄国强占东北地区

B三国干涉还辽

C德国强占山东半岛

D英国强占长江流域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最能反映日本发动侵华甲午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协定关税

C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A火烧圆明园

B割占宝岛台湾

C签订《辛丑条约》

D九·一八事变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可是距此一百年前,西方列强却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那就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A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