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 共192题
中央集权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
材料二
材料三 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日益趋于乱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故主张)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城郭皆其仓廪。
——顾炎武
材料四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中所反映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及带来的主要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在灾难面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县的地位高于郡。
(2)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王朝。
(3)弊端: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自主性;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4)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王制》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这种民本思想,虽然还没有走到否定君权存在的必要,提不出一个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 但他们已提出了民权的问题,并以此批判君权。
——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康有为“托古改制”,把作为变法理论依据的进化论,与古老的公羊三世说揉合在一起,把改制的核心内容——君主立宪,与传统的民本主义食二为一。他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引伸民权思想的“大义”。
——刘向平《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化及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怎样发展民本思想的,且具有什么意义及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思想的内容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和思想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材料分析,上述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本(或君舟民水);君主要施“仁爱”。
(2)提出民权;批判君权。意义: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影响。局限性:未提出新制度的建设方案;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仍属于传统儒家思想范畴)。
(3)内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特点:“托古改制”,将传统儒家民本思想与西方思想相结合。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推动了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
(4)贯穿民本思想;不断继承发展。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 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 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 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务行。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原因: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③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二者没有本质差别。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4)思想主张:经世致用。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二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共同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2)共同之处:都主张国家政权是为民众服务而建立的;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都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3)人文主义起源较早且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人文主义发展到17、18世纪的理性主义并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