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共859题
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藻类爆发,覆盖整个湖面,而使水草因缺少光而死亡,故A正确;
B、水草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引起水生动物以及鱼类的死亡,是属于(正)反馈调节,故B正确;
C、藻类爆发的原因是条件适宜,缺少天敌,所以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故C正确;
D、人工鱼塘需要投饵向生态系统中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故D错误.
故选:D.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1)碳在绿色植物和甲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的
(2)图中的①表示______作用,②表示______作用
(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的乙是______,丙______.
(4)人们对森林乱砍滥伐和大量燃烧秸秆等活动,会使大气中的______含量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
正确答案
解:(1)图中甲是大气,大气与绿色植物之间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成循环.
(2)据图分析已知①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
(3)据图分析已知甲为大气(无机环境),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4)“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3)消费者 分解者
(4)二氧化碳
解析
解:(1)图中甲是大气,大气与绿色植物之间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成循环.
(2)据图分析已知①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
(3)据图分析已知甲为大气(无机环境),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4)“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3)消费者 分解者
(4)二氧化碳
下表1是1999年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的部分气象及干物质积累情况,表2表示混播试验初期一段时间内该地区主要食物链的能量值.请分析回答问题:
表1 1999年德令哈地区的部分气象及干物积累动态
表2 一段时间内植物、田鼠和鼬的能量值
(1)调查弃耕地上某种植物种群的数量时,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取样.
(2)表1表明,各类群生物量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差异,其生物量生长速率也各不相同,这可能与其自身的生物节律有关,还可能与外界环境因素______和______有关.
(3)依据表2计算得出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
(4)经过调查,人工除去试验地区的杂草,田鼠的数量减少,鼬的数量随之减少,但很快三者又达到新的平衡,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
正确答案
解:(1)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该主要随机取样.
(2)分析表1,自变量为月平均温度和月均降雨量,因变量为群落地上生物量积累和生长速率.
(3)依据表2,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7.00×108÷5×109×100%=14%.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1)随机 (2)月平均温度 月均降雨量(3)14% (4)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
解析
解:(1)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该主要随机取样.
(2)分析表1,自变量为月平均温度和月均降雨量,因变量为群落地上生物量积累和生长速率.
(3)依据表2,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7.00×108÷5×109×100%=14%.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1)随机 (2)月平均温度 月均降雨量(3)14% (4)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
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右图为生态浮床示意图,表中所示为建立生态浮床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变化,回答问题.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______,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______;
(2)浮床植物能否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为什么?______,______;
(3)浮床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其原因是______;
(4)生态浮床系统处理污水具有______优势(至少答出两点).同时浮床还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
(5)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在______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运动能力很弱的底栖动物可用______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由下表可知建立生态浮床之后,底栖动物的丰富度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
(2)浮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有机物必须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利用;
(3)浮床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原因是其可以遮蔽阳光,影响藻类光合作用;
(4)生态浮床系统处理污水具有简单有效、花费少、耗能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同时浮床还可以美化环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运动能力很弱的底栖动物可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由下表可知建立生态浮床之后,底栖动物的丰富度增大了.
故答案为:
(1)空间结构 栖息环境和食物.
(2)不能 有机物必须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利用.
(3)遮蔽阳光,影响藻类光合作用.
(4)简单有效、花费少、耗能低和无二次污染等 直接价值.
(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样方 增大
解析
解:(1)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
(2)浮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有机物必须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利用;
(3)浮床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原因是其可以遮蔽阳光,影响藻类光合作用;
(4)生态浮床系统处理污水具有简单有效、花费少、耗能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同时浮床还可以美化环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运动能力很弱的底栖动物可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由下表可知建立生态浮床之后,底栖动物的丰富度增大了.
故答案为:
(1)空间结构 栖息环境和食物.
(2)不能 有机物必须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利用.
(3)遮蔽阳光,影响藻类光合作用.
(4)简单有效、花费少、耗能低和无二次污染等 直接价值.
(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样方 增大
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______,B为______.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元素在C→A过程的流动是以______形式进行的.
(4)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_____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______.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2)根据碳循环过程可知,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生产者、D是大气,碳元素在大气(D)与生物群落(A、B、C)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3)生产者固定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到无机环境.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者CO2,返回到无机环境.碳元素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4)部分含碳有机物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呼吸)
(4)二氧化碳
(5)能量流动 次生演替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2)根据碳循环过程可知,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生产者、D是大气,碳元素在大气(D)与生物群落(A、B、C)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3)生产者固定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到无机环境.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者CO2,返回到无机环境.碳元素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4)部分含碳有机物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呼吸)
(4)二氧化碳
(5)能量流动 次生演替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未分解叶与半分解叶),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①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要,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最为喜好.
(2)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______.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的数量,从而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格中,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
(2)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随机取样计算平均值.蚯蚓能改良土壤的成分,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因为蚯蚓对杨树的半分解叶最喜好,所以种植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故答案为:
(1)①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 杨树半分解叶
(2)(生物)群落 随机取样并计算平均值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蚯蚓(答分解者不得分)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解:(1)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格中,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
(2)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随机取样计算平均值.蚯蚓能改良土壤的成分,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因为蚯蚓对杨树的半分解叶最喜好,所以种植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故答案为:
(1)①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 杨树半分解叶
(2)(生物)群落 随机取样并计算平均值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蚯蚓(答分解者不得分)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1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于初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1,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2;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应该为:10%W1<W2<20%W1.因此,如果能量传递率大于20%,即W1<5W2,就可能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故选:A.
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分析,A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它们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
B、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⑦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这些过程的碳元素为CO2形式;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生产者的碳元素以残枝败叶形式流向分解者,⑤表示消费者的碳元素以遗体粪便流向分解者,碳元素都是为有机物形式,B正确;
C、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①的总量,C错误;
D、经③流向B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形式散失,少量的碳元素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错误.
故选:B.
根据碳循环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的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以______形式,通过C______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为______;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形为______,传递的渠道是______.
(4)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条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 A______的分解; ③⑤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以CO2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为CO2;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形为有机物,传递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条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 A分解者的分解; ③生产者和⑤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
(1)CO2
(2)CO2 光合作用
(3)CO2 有机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
(4)分解者 呼吸作用
解析
解:(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以CO2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为CO2;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形为有机物,传递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条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 A分解者的分解; ③生产者和⑤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
(1)CO2
(2)CO2 光合作用
(3)CO2 有机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
(4)分解者 呼吸作用
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壤和水体中分布着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三氯苯(TCB),为探究TCB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研究人员配制了5组培养液对金藻、角毛藻和扁藻3种单细胞微藻进行独立培养实验.4天后,检测三种微藻细胞数量和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曲线可知,随水体中TCB浓度的增加,对金藻、角毛藻和扁藻的毒害作用______.表中数据说明,TCB对金藻、角毛藻和扁藻具有毒害作用主要原因是______.受TCB影响最敏感的藻类是______,它可作为监测环境中TCB污染度的指示生物.
(2)测定三种微藻细胞数目时,使用的实验器具包括:试管、滴管、吸水纸、盖玻片、显微镜和______.若要测量微藻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需将叶绿素从细胞中提取出来,所用的试剂是______.
(3)金藻、角毛藻是某些虾和贝类良好的饵料,图2为某海岛生态系统食物网:若人的食物有来自农作物,其余来自虾和贝类,则一个人每增加600g体重,按传递效率为10%来计算,生产者要提供______g的食物.环保人员在岛上的土壤和周边海水中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三氯苯,该物质会沿着______转移和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健康.
(4)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中,恢复植被的措施是植树和种草,而不是种植农作物,这依据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人工的单纯樟子松林比天然的樟子松林更容易发生松毛虫害,是因为违背了______原理;珊瑚礁之所以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得益于珊瑚虫和藻类组成的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这体现了______ 原理.
正确答案
解:(1)由曲线可知,随水体中TCB浓度的增加,金藻、角毛藻和扁藻的数量均逐渐减少,说明TCB浓度的增加对金藻、角毛藻和扁藻的毒害作用增强;表中数据表明,随水体中TCB浓度的不断增加,三种微藻细胞内的蛋白质含量均下降,由此推断,高浓度的TCB可能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加快了藻体细胞死亡的速度.受TCB影响,扁藻数量下降最为明显,所以最为敏感.
(2)测定三种微藻细胞数目时,一般采用显微计数法,因此需要使用显微镜和血细胞计数板.色素可以溶于有机溶剂,一般利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素.
(3)金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一个人每增加600g体重,按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此人直接从植物增加的体重为600×=400,需要植物400×10%=4000g,从虾和贝类增加的体重为600×
=200,需要藻类200÷10%÷10%=20000g,共需生产者4000+20000=24000g.三氯苯难以降解,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健康.
(4)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中,恢复植被的措施是植树和种草,而不是种植农作物,这依据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人工的单纯樟子松林比天然的樟子松林更容易发生松毛虫害,是因为违背了物种多样性原理;珊瑚礁之所以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得益于珊瑚虫和藻类组成的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这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
故答案为:
(1)增强 破坏细胞中蛋白质(降低细胞中蛋白质含量) 扁藻
(2)血细胞计数板 丙酮(或无水乙醇)
(3)24000 食物链
(4)协调与平衡 物种多样性 系统整体性
解析
解:(1)由曲线可知,随水体中TCB浓度的增加,金藻、角毛藻和扁藻的数量均逐渐减少,说明TCB浓度的增加对金藻、角毛藻和扁藻的毒害作用增强;表中数据表明,随水体中TCB浓度的不断增加,三种微藻细胞内的蛋白质含量均下降,由此推断,高浓度的TCB可能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加快了藻体细胞死亡的速度.受TCB影响,扁藻数量下降最为明显,所以最为敏感.
(2)测定三种微藻细胞数目时,一般采用显微计数法,因此需要使用显微镜和血细胞计数板.色素可以溶于有机溶剂,一般利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素.
(3)金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一个人每增加600g体重,按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此人直接从植物增加的体重为600×=400,需要植物400×10%=4000g,从虾和贝类增加的体重为600×
=200,需要藻类200÷10%÷10%=20000g,共需生产者4000+20000=24000g.三氯苯难以降解,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健康.
(4)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中,恢复植被的措施是植树和种草,而不是种植农作物,这依据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人工的单纯樟子松林比天然的樟子松林更容易发生松毛虫害,是因为违背了物种多样性原理;珊瑚礁之所以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得益于珊瑚虫和藻类组成的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这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
故答案为:
(1)增强 破坏细胞中蛋白质(降低细胞中蛋白质含量) 扁藻
(2)血细胞计数板 丙酮(或无水乙醇)
(3)24000 食物链
(4)协调与平衡 物种多样性 系统整体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