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五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 做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③海外贸易更加兴盛;④都市商业繁盛;⑤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大量使用。

(2)①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②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③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

(4)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   

下表为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l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材料二 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运动旗手高擎人文主义大旗……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他们的声音如巨人登高一呼,很快就在阿尔卑斯山上南北各大城市中心激起雷鸣般的反响和回音,震撼了欧洲大地。……但丁谢世二百多年以后,中国出了个李贽,敢于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万事之至论”……似乎与西欧的人文主义有些相似,却如荒野的孤鸿哀鸣,未能激起任何群众性的回响。……李贽之后,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阐发过颇有时代新意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但他们和李贽一样,只是在很小的知识圈内有一定影响,未能像西欧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那样在各大城市中心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庞卓恒《史学概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一上海问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五 珠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天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相比的变化轨迹。指出图表的内在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等人的思想未能“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趋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轨迹:在10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领先于西欧,此后900年中国城市化率增长微弱并远远落后于西欧。关系:人均GDP的落后是导致城市化进程落后的因素之一。

(2)原因:生产力的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城市化进程滞后;市民阶层成长滞后。

(3)态度:材料三,仿照西方;材料四,抵制西方。仿照原因:西方近代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建设与管理经验丰富;外国的侵略(通商口岸、租界的设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出现;西方商人控制公共工程建设,外国殖民势力在中国扩展。抵制原因:中西矛盾(民族矛盾)的根本对立;民族主义情绪和排外倾向强烈;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抵制,西方在华势力的膨胀。

(4)趋向:城市区域化(或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发展道路。

(5)认识:加速经济建设与发展;加强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借鉴外国的城市建设经验;走由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材料二: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既然大声疾呼,定要着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中国:所以我们要成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些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的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1917年5月1日《新青年》3卷3号

材料三: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养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吴虞

材料四、那(孔教)其实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

材料五、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例说明儒学思想从战国到明请时期地位的变化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处明朝时期的王守仁(1472——1529年)和李贽(1527——1602年),为什么在思想上形成尖锐对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的“共和招牌”指什么?国会议员大声疾呼“尊重礼教”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材料三到材料五,作者对孔子以孔教都持什么态度?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国时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得到发展,形成理学。明清时期:受到批判(或批判的继承)。

(2)、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由于阶级立场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决定其思想的差异性甚至对立性。

(3)、中华民国;意图:为复辟帝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4)、批判(否定)态度。原因:儒家学说代表旧道德、旧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破坏民主政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代、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回答:

(1)请写出西汉儒学、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明末清初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表现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的一项重大任务。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更是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下列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①“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

——材料均选自人教社《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

(3)在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有很多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观点就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借鉴,请举两例说明(材料中的观点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一)(1)①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倡导的主张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南宋的朱熹,主张是理先于气(或“正君心”、“存天理,去人欲”等)。③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正统)思想。

(2)表现民主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或指责儒家经典“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等。)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明清处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3)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

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苛政。

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运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4)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所用;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还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注意保护环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8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7分)

正确答案

(1)观点:材料一: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二:社会契约论。(2分)相同: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2分)时代背景: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或专制统治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2分)

(2)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2分)。局限: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没有认识到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任意一点,1分)

试题分析:近代前后的中国与世界的思想。(1)从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等信息可以看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二“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可以看出,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二者都反对君主专制,二者出现的时代背景可以结合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作答。(2)启蒙思想家们大都推崇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的有力的武器,儒家文化中的德治的观点也符合他们的民主、平等的理性思想。他们的局限性在于启蒙思想家们没有认识到儒家文化的本质属性是维护封建制度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也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2分)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哲人们”指的是哪些人(至少写出三位思想家)?(3分)这些“哲人们”发现了哪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4分)

(3)据材料三,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3分)

(2)人物:康德、卢梭、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运动思想家。(3分)法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法律至上。(4分)

(3)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

试题分析:

(1)明清之际的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和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共同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反对君主专制。

(2)材料二中所说的“哲人们”指的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如康德、卢梭、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他们提出的法则即启蒙运动的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法律至上等。

(3)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点评:为什么明清之际的中国启蒙思想会发展不完善,没有如法国一样产生巨大的影响?

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政治方面: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社会生活: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卢梭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材料三 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 “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它表达的思想内容。(2分)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要思想,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多方面概括这两场运动的相同点。(至少三点)(6分)

(4)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不脱儒家思想理路”:以民为本(民主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1分)

“新见”: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法治。(1分)

(2)思想内容: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幸福。(2分)

(3)主要思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3分)

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都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都弘扬了人文主义;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3分,任意三点)

(4)影响:前者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后者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2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总结出黄宗羲“不脱离儒家思想理路”,即对儒家思想的继承表现在:“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政治体制实行君主制;其“新见”,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表现在: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法治。

(2)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及材料中“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由此可以概括出其中心思想是:肯定人的中心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追求现实的自由和幸福。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可以概括出卢梭的思想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场运动的背景、性质、内容、影响等方面总结,如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都反对天主教神权主义,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等。

(4)本问注意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评价明清进步思想和启蒙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明清的进步思想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为近代反专制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启蒙运动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推翻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 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在“精神”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的是指什么?(1分)你如何看待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主张方面有何相同点?(1分)如何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4分)

正确答案

(1)成因: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人文主义的推动;统治者的政策;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3分,任答三项即可)

(2)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看待:反对教会的禁欲和来世学说,追求自由幸福和现世享受,提倡个性的解放,使人从教会的精神禁锢中解放出来。但过分推崇个人主义,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社会混乱。(5分)

(3)相同点:都反对君主专制。(1分) 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束缚,描绘“理性王国的蓝图,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提供思想武器。(4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由此可以总结出古希腊时期“精神”繁荣的原因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政策;结合所学智者运动的相关知识,还有人文主义者的推动。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宣传表达资产阶级自己的主张。第二小问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进行评价。首先要一分为二;一方面,倡导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使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过分宣扬个人主义、世俗主义,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社会混乱。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明清进步思想家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由此可以总结出中国的明清进步思想家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仍是封建思想的范畴;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义,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推翻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材料二 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辨。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粱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三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 湖南一位知识分子看到《时务报》后说:“昨日俞恪士送到报百份,阅之令人狂喜。……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写信给年仅24岁的梁启超:“甚盼卓老(对梁启超的敬称)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要奉商,并捐助银元五百元。”1898年瓜分狂湖日甚,保国会也在全国各地展开活动,遍及北京、上海及各省会城市,“一举而十八行省人心皆兴起矣”,北京保国会举行了多次集会,每次到会人数都有几千人,而且以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对社会舆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有什么人生追求?(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2分)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共和之说”的关系。(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改弦而更张”主要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指出陈独秀主张“改弦而更张”的原因。(2分)

(4)材料四表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哪些社会现象?(3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或士大夫)的优秀品质?(2分)

正确答案

(1)追求:瞩目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2分)

(2)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2分)关系: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如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3)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与专制。(2分)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2分)

(4)现象:民族危机加剧;维新思想传播;社会各阶层纷纷加入救亡行列。(3分)

追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追求功名利禄到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站在时代前

列,引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

试题分析:

(1)据材料提取顾炎武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材料中顾炎武对现实的关注、爱国、关心国家民族利益角度回答顾炎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

(2)联系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由梁启超的分析可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学说,为近代思想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3)根据材料三中陈独秀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改弦而更张”主要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第二小问通过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分析原因。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归纳概括。四则材料都反映明清以来部分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点评:明清之际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促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学者林贤治说:“真正的思想者,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异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路德早就指明了这种愚昧暴行的徒劳性质:“异端绝对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

——[奥]斯蒡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材料三:鲁迅指出:“现在有一群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讲鬼话,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人的对头。”   

——邱若宏《论五四时期人文思想家的科学启蒙》

(1)李贽和路德这两位同时期的中外思想家,都被称为“异端”。依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异端”思想和矛头指向。(6分)

(2)为什么李贽的“异端”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不大?(2分)

(3)材料三中“讲鬼话的人”指哪些人?“讲鬼话人的对头”指哪一派别?(2分)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异端思想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思想:李贽:反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倡导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2分)路德:指责教会贪婪腐败,主张“信仰基督即可得救”(或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因信得救);《圣经》高于一切,《圣经》面前人人平等;简化宗教仪式)(2分)矛头指向:传统儒家思想;罗马天主教会(2分)。

(2)原因:政治上:专制日益强化,统治黑暗腐败;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守旧,文化专制。(2分)

(3)反动统治者;资产阶级激进派。(2分)

(4)认识: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异端”思想是正常现象;在一定时期 内“异端”思想会受到守旧势力的压制和迫害:“异端”思想往往能起到思想解放作用。(2分)

试题分析:(1)归纳李贽和路德的思想观点即可,矛头指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很好回答。(2)分析李贽的“异端”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不大的原因时要注意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来考虑;(3)“讲鬼话的人”指的是谁?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时期。据材料中的“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可以得出答案;(4)中异端思想在当时是“异端”,但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思想,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

点评:李贽强调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标准,反对宋明理学伦理道德。李贽的思想在当时被称为异端,受到排斥。但是其思想有明显的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新思想也不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欢迎,但是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中,一些思想在当时不被接纳,甚至会被压制,但是实践表明却是反映社会发展方向的。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