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司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这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1912一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政治需要;军事需要;商业发展;交通要道(或人口聚集区)。

(2)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如黄宗羲等(或出现重视工商业,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3)持续发展且出现两次高潮。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椎动;“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代、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回答:

(1)请写出西汉儒学、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明末清初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表现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的一项重大任务。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更是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下列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①“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

——材料均选自人教社《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

(3)在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有很多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观点就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借鉴,请举两例说明(材料中的观点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一)(1)①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倡导的主张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南宋的朱熹,主张是理先于气(或“正君心”、“存天理,去人欲”等)。③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正统)思想。

(2)表现民主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或指责儒家经典“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等。)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明清处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3)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

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苛政。

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运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4)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所用;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还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注意保护环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汉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实行君主专制。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

(2)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推动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专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者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日益腐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材料2:夫治天下犹曳(牵引)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3: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以上均为黄宗羲的观点

(1)材料1中黄宗羲提出古代 “天下为主,君为客”和“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用意是什么?

                                                                                                                                                                 

(2)材料2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3)材料3中黄宗羲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什么场所?目的何在?

                                                                                                                                                                 

正确答案

(1)抨击古代君主视天下为己有,旨在批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君臣平等的思想。

(3)学校应该成为公众评价是非的思想舆论阵地,而不是培养奴仆的场所。目的在于探求限制君主权力的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弘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观点:抨击君主专制;职责:应当是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分天子之权;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

(3)家天下、世袭等级制、中央集权制。

(4)共同:抨击君主专制;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认识:积极;有启蒙性、民主性、进步性;局限性: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大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十七八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1)请列出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代表人物。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指什么事件,概述其兴起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什么,请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其主要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原因:小农经济(或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发展缓慢;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

(2)事件:启蒙运动。背景:①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3)思想武器:理性主义。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

(4)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已落后于西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此,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末期,分别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思想论述?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早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等主张,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荀子也提出施政要用“仁义”“王道”。这一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人民备受其苦,这些思想家从爱护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以民为本”,有利于人民的利益。末期:明末清初,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顾炎武则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这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缓慢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其根本弊端暴露出来。黄宗羲等思想家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这些,从而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君主制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主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列,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熄,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众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着,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如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思想上升到理的高度)。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材料二 “夫治天下犹曳(牵引)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以上均为黄宗羲的观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古代“天下为主,君为客”和“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什么场所?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抨击古代君主视天下为己有,旨在批评封建专制制度。

(2)君臣平等的思想。

(3)学校应该成为公众评价是非的思想舆论阵地,而不是培养奴仆的场所。目的在于探求限制君主权力的措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