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其果皮中存在多酚氧比酶,多酚氧比酶能够氧化果皮中的一些无色物质,形成褐色物质。这是引起采后荔枝果皮褐变的原因之一.褐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荔枝的深鲜效果: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常作为荔枝保鲜效果的指标,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褐变的前提下,利用上述现象.以荔枝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为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指标,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旨在探究温度对荔枝果皮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请补充下列实验设计中空缺的内容:

①.设计温度梯度:5℃、l0℃、15℃、20℃、25℃、30℃

②.确定测量指标:荔枝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

③.选择同一品种、________和成熟度一致且无机械损伤的新鲜荔枝果实,将其分成______组,每组数量_______,装入保鲜袋并作好标签后.分别放入相应温度的恒温箱中;

④.经过5天后,取出荔枝果实.测定并记录褐变面积。

(2)请据下图分析实验结果:___________。

(3)削皮后的苹果和马铃薯容易发生褐变,请据此分析要选择无机械损伤的荔枝果实为实验材料的原因_________。

(4)在完全无氧条件下,多酚氧化酶将无法催化上述的褐变反应过程。如果在此条件下,荔枝果皮不会发生褐变,可否在此条件下贮藏荔枝?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大小    6    相等

(2)在5~30℃范围内,荔枝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表明果皮内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3)机械损伤的荔枝易发生褐变,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不可以     因为在完全无氧条件下,果实的有氧呼吸停止,但无氧呼吸明显加强,造成酒精的大量积累,从而对细胞造成毒害,引起果实腐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库尔勒香梨果实中存在游离态和结合态两大类呈香物质。结合态呈香物质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本身没有香气,但在β-D-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能分解释放出具有挥发性的游离态呈香物质。若香梨在贮藏期间上述转变过程迅速,会导致部分香气成分丧失,影响果实的风味和品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

(2)本实验中,检测的原理如下:

①.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pNPG)与香梨中的__________分子结构相似,能在β-D-葡萄糖苷酶作用下生成对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在碱性条件下显黄色。

②.由于不同香梨中的__________不同,以上反应完成后,在碱性条件下呈现的黄色深浅不同,在对硝基苯酚的最佳吸收波长处测定的吸光值也不同。与事先配制好的对硝基苯酚标准溶液的___________进行比较,确定_________含量,然后推算出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提取样液:定期称取不同贮藏条件下的香梨10.0g,立即在液氮下研磨成粉末,加入经适量预冷的pH6.0缓冲液,在冰浴下研磨成匀浆,于4℃条件下离心获得的上清液即为β-D-葡萄糖苷酶粗提取液,用pH6.0缓冲液定容至10mL,置于4℃条件下保存备用。检测样液:在10mL试管中依次加入0.6mL缓冲液,1.0mL酶粗提取液和0.2mL,10mmol/LpNPG混合均匀,迅速盖上试管塞后立即放到37℃条件下反应60min后,加入Na2CO3终止反应,然后在对硝基苯酚的最佳吸收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值。

①.提取样液过程必须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②.检测样液时,酶促反应需控制在pH6.0,37℃条件下完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正确答案

(1)研究不同贮存条件下β-D-葡萄糖苷酶含量(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或探究不同贮存条件对β-D-葡萄糖苷酶含量(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2)①.结合态的呈香物质        ②.β-D-葡萄糖苷酶的含量       颜色(或吸光值)     对硝基苯酚       β-D-葡萄糖苷酶的含量(β-D-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3)①.保持β-D-葡萄糖苷酶含量(抑制β-D-葡萄糖苷酶失活、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②.此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pH 6.0是β-D-葡萄糖苷酶的最适pH,37℃是β-D-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列A、B、C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若要继续提升反应速度,在保持温度、pH不变的情况下,应该__________。

(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为___________。

(3)图B中,a点到b点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若图C为胰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那么从该曲线变化规律所得到的启示以及人们的体验,对下列两个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①.在胃中唾液淀粉酶基本不能催化淀粉分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小肠中胃蛋白酶基本不能催化蛋白质分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历代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所有的酶分子都参与了催化反应   增加酶的量

(2)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3)温度升高使酶的活性下降

(4)①.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远远高于胃液的pH   ②.胃蛋白酶的最适pH远远低于肠液的pH

(5)蛋白质   RNA

下一知识点 :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3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