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共2388题
如图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本质绝大多数是______,少数是______.酶的特点有______.
(2)图表示了在最适温度下,随着反应物浓度的上升,反应速率越来越大.在______ 点达到最大值,限制酶速率上升的原因是______.
(3)若此反应是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最适温度是37度,倘若温度降低30度,最大反应速率比图中B 点______,若在B 点适当增加1度反应速率有可能增加吗?______.
(4)唾液淀粉酶从100度降低到37度其催化性怎么变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具有催化性、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
(2)图中B点达到最大值,由于酶的数量的限制反应速率不在增加.
(3)已知图中为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7度的曲线,则温度降低30度,酶活性降低,B点下降.即使只增加1度反应速率也会下降.
(4)唾液淀粉酶100度时已经变性失活,所以降低到37度也没有催化性.
故答案为:
(1)蛋白质 RNA 高效性、专一性
(2)B 酶的数量
(3)低 不会
(4)变为0
解析
解:(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具有催化性、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
(2)图中B点达到最大值,由于酶的数量的限制反应速率不在增加.
(3)已知图中为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7度的曲线,则温度降低30度,酶活性降低,B点下降.即使只增加1度反应速率也会下降.
(4)唾液淀粉酶100度时已经变性失活,所以降低到37度也没有催化性.
故答案为:
(1)蛋白质 RNA 高效性、专一性
(2)B 酶的数量
(3)低 不会
(4)变为0
表是有关酶的实验,据表填写有关的内容:
(1)1号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2号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3号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4号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
(2)对1号和2号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对照,可以得出:酶具有______作用.
(3)对2号和3号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对照,可以得出:高温能使酶______.
(4)对2号和4号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对照,可以得出:酶具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本实验的原理是碘遇淀粉变蓝色,分析实验可知,本题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PH、底物种类,因变量是加入碘液后的颜色变化.
(1)1号试管无淀粉酶,淀粉不水解,加入碘液后变蓝色;
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淀粉酶,温度为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宜温度,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加入碘液后不变蓝色;
3号试管加入煮沸过的唾液,唾液淀粉酶因高温失去活性,在恢复最适宜温度,酶的活性不恢复,淀粉不水解,加入碘液后变蓝色;
4号试管加入的是蔗糖酶液,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液只能催化蔗糖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加入碘液后变蓝色.
(2)对1号和2号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对照,有酶的反应快,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3)对2号和3号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对照,煮沸过的唾液淀粉酶液没有了催化作用,说明高温能使酶 失活.
(4)2号和4号试管对比,自变量是酶的种类不同,可以证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故答案为:
(1)变蓝色 不变蓝色 变蓝色 变蓝色
(2)催化 失活 专一性
解析
解:本实验的原理是碘遇淀粉变蓝色,分析实验可知,本题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PH、底物种类,因变量是加入碘液后的颜色变化.
(1)1号试管无淀粉酶,淀粉不水解,加入碘液后变蓝色;
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淀粉酶,温度为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宜温度,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加入碘液后不变蓝色;
3号试管加入煮沸过的唾液,唾液淀粉酶因高温失去活性,在恢复最适宜温度,酶的活性不恢复,淀粉不水解,加入碘液后变蓝色;
4号试管加入的是蔗糖酶液,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液只能催化蔗糖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加入碘液后变蓝色.
(2)对1号和2号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对照,有酶的反应快,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3)对2号和3号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对照,煮沸过的唾液淀粉酶液没有了催化作用,说明高温能使酶 失活.
(4)2号和4号试管对比,自变量是酶的种类不同,可以证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故答案为:
(1)变蓝色 不变蓝色 变蓝色 变蓝色
(2)催化 失活 专一性
新收获的稻米煮的饭香气诱人,但是不法商贩将陈稻米抛光增白、上油后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新稻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H2O2)存在时能把某些酚类化合物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简单表示为:愈创木酚红褐色物质
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请你帮助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完成一个检测稻米是否是新稻米的简易实验.
(1)实验目的:______.
(2)实验原理:新稻米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稻米内过氧化氢酶在有H2O2存在时可将愈创木酚氧化为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3)实验材料、试剂和用具:新稻米、待测稻米(数量足够).1%愈创木酚,1%过氧化氢(H2O2),具塞试管,培养皿,移液管,观察颜色的放大镜等.
(4)实验步骤:
①让稻米事先浸在1%愈创木酚溶液中.具体做法是:取两支试管,编号A、B;在A中放入5g新稻米,在B中放入______.再用移液管向两试管内加入______,浸没大米,振荡并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②将浸过1%的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与试管有相同编号的培养皿中,摊开,再分别加入等量的______.③______.
(5)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B培养皿中的稻米(待测稻米)与A相同呈红褐色,则说明待测稻米是新稻米;
②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根据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新稻米和陈稻米,实验原理是在有过氧化氢(H2O2)存在下,稻米内的过氧化氢酶可以把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4)实验步骤:
①让稻米事先浸在1%愈创木酚溶液中.具体做法是:取两支试管,编号A、B;在A中放入5g新稻米,在B中放入5g待测稻米.再用移液管向两试管内加入等量的1%的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振荡并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②将浸过1%的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与试管有相同编号的培养皿中,摊开,再分别加入等量的H2O2.③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
(5)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B培养皿中的稻米(待测稻米)与A相同呈红褐色,则说明待测稻米是新稻米;
②若B培养皿中的稻米(待测稻米)颜色与A相比很浅或几乎无色,说明待测稻米不是新稻米.
故答案为:
(1)检测稻米是否为新稻米
(4)5g待测稻米 等量的1%的愈创木酚溶液
②H2O2
③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
(5)②若B培养皿中的稻米(待测稻米)颜色与A相比很浅或几乎无色,说明待测稻米不是新稻米
解析
解:(1)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根据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新稻米和陈稻米,实验原理是在有过氧化氢(H2O2)存在下,稻米内的过氧化氢酶可以把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4)实验步骤:
①让稻米事先浸在1%愈创木酚溶液中.具体做法是:取两支试管,编号A、B;在A中放入5g新稻米,在B中放入5g待测稻米.再用移液管向两试管内加入等量的1%的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振荡并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②将浸过1%的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与试管有相同编号的培养皿中,摊开,再分别加入等量的H2O2.③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
(5)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B培养皿中的稻米(待测稻米)与A相同呈红褐色,则说明待测稻米是新稻米;
②若B培养皿中的稻米(待测稻米)颜色与A相比很浅或几乎无色,说明待测稻米不是新稻米.
故答案为:
(1)检测稻米是否为新稻米
(4)5g待测稻米 等量的1%的愈创木酚溶液
②H2O2
③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
(5)②若B培养皿中的稻米(待测稻米)颜色与A相比很浅或几乎无色,说明待测稻米不是新稻米
如图是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几组对比实验,1-5号试管内装有等量的H202液.1-4号试管控制温度与投入物品如图所示,请回答:
(1)若投入物品后,立即用带有余烬的火柴去试探1-4号试管口,各试管口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1号试管口火柴______;2号试管口火柴______;3号试管口火柴______;4号试管口火柴______.
(2)若1号,2号,3号,4号都是为了验证酶的某项特性而设置的对照,哪一号设置得不科学,应如何改进?
答:______号设置得不科学,改进的方法:______.
(3)若要证明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而再增设5号试管,请补充:
①5号试管内应加入:______.
②5号试管温度应控制在:______.
③用带有余烬的火柴去试探5号试管口,将出现的现象:______.
④你设置的5号试管与号试管可作为完成上述(3)命题的一组对比实验,这一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1号试管释放氧气较多,试管口火柴余烬更明亮或复燃;2号试管释放氧气最多,试管口火柴迅速复燃;3号试管几乎不产生氧气,试管口火柴无明显变化;4号试管酶失活,几乎不产生氧气,试管口火柴无明显变化.
(2)若1号,2号,3号,4号都是为了验证酶的某项特性而设置的对照,4号设置得不科学,改进的方法:应将0℃改成37℃,或将熟猪肝改成鲜猪肝.
(3)若要证明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而再增设5号试管,请补充:
①5号试管内应加入1克用酸液或碱液浸泡过的鲜猪肝.②为了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5号试管温度应控制在37℃.③5号试管中酶失活,几乎不产生氧气,用带有余烬的火柴去试探5号试管口,将出现的现象是无明显变化.
④5号试管与2号试管可作为证明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的一组对比实验,这一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过酸或过碱会影响酶的活性.
故答案为:
(1)余烬更明亮或复燃 迅速复燃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2)4 应将0℃改成37℃,或将熟猪肝改成鲜猪肝
(3)①加入1克用酸液或碱液浸泡过的鲜猪肝.(若在5号试管加入酸液或碱液,则在其他试管也要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②37℃
③无明显变化
④2 过酸或过碱会影响酶的活性
解析
解:(1)1号试管释放氧气较多,试管口火柴余烬更明亮或复燃;2号试管释放氧气最多,试管口火柴迅速复燃;3号试管几乎不产生氧气,试管口火柴无明显变化;4号试管酶失活,几乎不产生氧气,试管口火柴无明显变化.
(2)若1号,2号,3号,4号都是为了验证酶的某项特性而设置的对照,4号设置得不科学,改进的方法:应将0℃改成37℃,或将熟猪肝改成鲜猪肝.
(3)若要证明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而再增设5号试管,请补充:
①5号试管内应加入1克用酸液或碱液浸泡过的鲜猪肝.②为了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5号试管温度应控制在37℃.③5号试管中酶失活,几乎不产生氧气,用带有余烬的火柴去试探5号试管口,将出现的现象是无明显变化.
④5号试管与2号试管可作为证明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的一组对比实验,这一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过酸或过碱会影响酶的活性.
故答案为:
(1)余烬更明亮或复燃 迅速复燃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2)4 应将0℃改成37℃,或将熟猪肝改成鲜猪肝
(3)①加入1克用酸液或碱液浸泡过的鲜猪肝.(若在5号试管加入酸液或碱液,则在其他试管也要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②37℃
③无明显变化
④2 过酸或过碱会影响酶的活性
请回答下列有关温度与酶活性的问题:
(1)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将盛有2mL唾液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和盛有2mL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编为一组,共四组.在0℃、20℃、37℃和100℃水浴中各放入一组,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然后,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继续放回原来的温度下保温.
把______的时间作为本实验的起始时间记录下来.再每隔一分钟,取一滴混合液滴在盛有碘液的点滴板上进行观察,记录每种混合液蓝色消失的时间.通过比较混合液中______消失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推知酶的活性.预计______温度下混合液因其中的酶失去活性蓝色不会消失.
(2)科研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来设计改变酶的构象.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得到了多种突变酶,测得酶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
(注:Cys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的位置)
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改变______和增加______得以实现的.从热稳定性高的酶的氨基酸序列出发,利用______方法获得目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生产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
正确答案
解:(1)本题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并把时间记录下来作为本实验的起始时间.通过比较混合液中淀粉消失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推知酶的活性.其中100℃温度下,酶已经变性失活,混合液中的蓝色不会消失.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二硫键数目越多,溶菌酶热稳定性越高,而二硫键的数目可以通过改变半胱氨酸(Cys)的位置和数目增加.从热稳定性高的酶的氨基酸序列出发,利用人工合成方法获得目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生产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
故答案为:
(1)淀粉酶与淀粉溶液混合 淀粉 1000C
(2)半胱氨酸的位置和数目 二硫链的数目 人工合成
解析
解:(1)本题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并把时间记录下来作为本实验的起始时间.通过比较混合液中淀粉消失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推知酶的活性.其中100℃温度下,酶已经变性失活,混合液中的蓝色不会消失.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二硫键数目越多,溶菌酶热稳定性越高,而二硫键的数目可以通过改变半胱氨酸(Cys)的位置和数目增加.从热稳定性高的酶的氨基酸序列出发,利用人工合成方法获得目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生产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
故答案为:
(1)淀粉酶与淀粉溶液混合 淀粉 1000C
(2)半胱氨酸的位置和数目 二硫链的数目 人工合成
如图表示pH值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可知,pH为6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较低,A错误;
B、在pH在2-4时,人的淀粉酶活性比植物淀粉酶活性低,B错误;
C、在最适pH之前,pH由低到高时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但在最适pH之后,pH由低到高时淀粉酶活性逐渐降低,C错误;
D、由图可知,植物和人淀粉酶的最适pH有差别,可见不同物种淀粉酶的最适pH有差异,D正确;
故选:D.
下表是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情况,请据表回答问题.
(1)比较2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酶具有______.2号与3号的对照中,自变量是______.
(2)4号试管产生很少气泡的原因是______.
(3)设置5号、6号、7号试管对照实验是要探究______,7号试管的作用是______.
(4)绝大多数的酶是______,少数酶是______.
(5)酶作用的原理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2号和3号试管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由表格数据分析得到,3号试管产生气泡的数量比2号试管多,说明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说明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2)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使酶失活,故4号试管产生的气泡很少.
(3)5号、6号、7号试管的自变量是pH值,故设置5号、6号、7号试管对照实验是要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7号试管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4)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5)酶作用的原理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故答案为:
(1)高效性 催化剂
(2)高温使酶失活
(3)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对照
(4)蛋白质 RNA
(5)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解析
解:(1)2号和3号试管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由表格数据分析得到,3号试管产生气泡的数量比2号试管多,说明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说明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2)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使酶失活,故4号试管产生的气泡很少.
(3)5号、6号、7号试管的自变量是pH值,故设置5号、6号、7号试管对照实验是要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7号试管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4)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5)酶作用的原理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故答案为:
(1)高效性 催化剂
(2)高温使酶失活
(3)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对照
(4)蛋白质 RNA
(5)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有人进行实验以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pH在此实验中是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统一,A正确;
B、本实验以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曲线1是对照组,曲线2是实验组,B正确;
C、由图可知,加入化合物P的一组,其反应速率低于没有加化合物P的一组,说明化合物P对淀粉酶有抑制作用,C正确;
D、由C项可知,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如图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影响,先将酶和乳汁放入2个试管,然后将2个试管放入同一水浴(温度用T℃表示)环境中持续15min,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凝乳所需的时间,结果如表.
(1)酶和乳汁混合之前在同一水浴环境中保温 15min,其目的是______.
(2)装置B、C和D的结果说明______.
(3)如果在实验结束后将装置A内混合物加温至40℃,会发现______.
(4)如果在实验结束后将装置F内混合物冷却至40℃,会发现______,原因是______.
(5)除了温度,再指出一种能影响酶活性的因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将酶和乳汁混合之前在同一水浴环境中保温15min,目的是使两者混合时温度一致,保证实验过程中温度的稳定.
(2)凝乳所需的时间越短,说明凝乳酶的活性越高.装置B、C和D的结果说明温度在20℃~40℃时,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3)装置A处于低温下,其中的凝乳酶活性非常低,如将装置A内混合物加温至40℃,会使凝乳酶活性升高,因此能凝乳.
(4)装置F中的凝乳酶在高温条件下已经变性失活,所以将装置F内混合物冷却至40℃时,凝乳酶的活性不能恢复,不能凝乳.
(5)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除了温度外还有pH等.
故答案为:
(1)使两者混合时温度一致,保证实验过程中温度的稳定
(2)在一定范围内(20℃~40℃)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3)能凝乳
(4)不能凝乳 酶在高温时失去活性
(5)pH值
解析
解:(1)将酶和乳汁混合之前在同一水浴环境中保温15min,目的是使两者混合时温度一致,保证实验过程中温度的稳定.
(2)凝乳所需的时间越短,说明凝乳酶的活性越高.装置B、C和D的结果说明温度在20℃~40℃时,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3)装置A处于低温下,其中的凝乳酶活性非常低,如将装置A内混合物加温至40℃,会使凝乳酶活性升高,因此能凝乳.
(4)装置F中的凝乳酶在高温条件下已经变性失活,所以将装置F内混合物冷却至40℃时,凝乳酶的活性不能恢复,不能凝乳.
(5)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除了温度外还有pH等.
故答案为:
(1)使两者混合时温度一致,保证实验过程中温度的稳定
(2)在一定范围内(20℃~40℃)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3)能凝乳
(4)不能凝乳 酶在高温时失去活性
(5)pH值
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Ⅰ操作步骤:
(1)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
(2)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 3.00ml,
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3)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4)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Ⅱ结果见下表:
(注:“+”表示蓝色的程度)
Ⅲ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要选择37℃恒温,原因是;______.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______.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______.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酶的最适PH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实验的自变量为PH值,则温度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过程选择37℃恒温是为了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而且37℃是人体正常的体温,也是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
(2)由于淀粉遇碘液变蓝,而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淀粉已被完全分解.
(3)反应速率较快时,可对唾液加水稀释,从而减慢反应速率.
(4)实验结论: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活性逐渐降低.
故答案为:
(1)37度是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使实验的条件相同
(2)淀粉被分解
(3)加水稀释
(4)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6.8
解析
解:(1)由于实验的自变量为PH值,则温度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过程选择37℃恒温是为了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而且37℃是人体正常的体温,也是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
(2)由于淀粉遇碘液变蓝,而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淀粉已被完全分解.
(3)反应速率较快时,可对唾液加水稀释,从而减慢反应速率.
(4)实验结论: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活性逐渐降低.
故答案为:
(1)37度是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使实验的条件相同
(2)淀粉被分解
(3)加水稀释
(4)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6.8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