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 共1284题
现向含6 mol KI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KBrO3溶液,整个过程中含碘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所加入KBrO3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点时,KI反应完全,则消耗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
(2)已知b→c过程中,仅有一种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写出并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①已知反应:2BrO3-+I2→2IO3-+Br2;有同学由此得出氧化性:I2> Br2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KBrO3) =4时,对应含碘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4)含amol KI的硫酸溶液所能消耗n(KBrO3)的最大值为______
正确答案
(1)1:6;KBr
(2) BrO3-+5Br-+6H+=3Br2+3H2O
(3)①不正确,该反应中I2作还原剂,Br2为还原产物,应得出还原性I2>Br2结论(合理即可);
②I2、KIO3(4)1.2a
酒后驾车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检测驾驶人员呼气中酒精浓度(BrAC)的方法有多种.
(1)早期是利用检测试剂颜色变化定性判断BrAC,曾用如下反应检测BrAC:3CH3CH2OH+2KMnO4→3CH3CHO+2MnO2+2KOH+2H2O.
上述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是______→______.
(2)已知KMnO4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增强,能得到更多的电子,若在稀硫酸中反应的氧化产物为乙酸,则还原产物为______;若反应产生了12.0mg乙酸,则转移的电子数目是______.
(3)受上述方法启发,后来用五氧化二碘的淀粉溶液检测BrAC,乙醇被氧化为乙醛,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1994年美国首次批准使用唾液酒精含量检测方法,成为血液、呼气之后的第三种检测手段.其原理是在乙醇氧化酶作用下,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和过氧化氢,判断该条件下乙醇、氧气、乙醛和过氧化氢四种物质中氧化性最强的物质是______(填写化学式).
正确答案
(1)反应中KMnO4中Mn元素化合物由+7价降低为MnO2中+4价,KMnO4发生还原反应生成MnO2,
故答案为:KMnO4,MnO2;
(2)KMnO4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增强,在稀硫酸中将乙醇氧化为乙酸,Mn元素被还原为较低价态的Mn2+,故还原产物为MnSO4,12.0mg乙酸的物质的量为=2×10-4mol,反应中C元素化合价由乙醇中的+2升高为乙酸中0价,据故转移电子数为2×10-4mol×2×(2-0)×NAmol-1=0.0008NA,
故答案为:MnSO4,0.0008NA;
(3)五氧化二碘的淀粉溶液检测BrAC,乙醇被氧化为乙醛,用淀粉检验碘的生成,反应有碘生成,反应方程式为:
I2O5+5CH3CH2OH→I2+5CH3CHO+5H2O,故答案为:I2O5+5CH3CH2OH→I2+5CH3CHO+5H2O;
(4)反应中氧气是氧化剂,乙醇是还原剂,乙醛是氧化产物,过氧化氢是还原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也强于还原剂、还原产物的氧化性,故氧气的氧化性最强,故答案为:O2.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较弱,某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D中四氯化碳的电子式是 。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
正确答案
(1)(1分)
(2)淀粉KI试纸变蓝 (1分) (3)Cl2+2Br- =Br2+2Cl- (1分)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震荡) (2分)
静置后CCl4层溶液(或下层溶液,1分)变为紫红色。(1分) 本小题共4分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1分)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2分)
试题分析:(1)四氯化碳是共价化合物,含有极性键,电子式是。
(2)氯气具有氧化性,能把碘化钾氧化生成单质碘,碘与淀粉性蓝色,所以实验现象是淀粉KI试纸变蓝。
(3)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溴元素的非金属性,所以氯气能和溴化钠反应生成单质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 =Br2+2Cl-。
(4)由于C中有单质溴生成,所以要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分别是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震荡) ,静置后CCl4层溶液(或下层溶液,1分)变为紫红色。
(5)由于氯气也能氧化碘化钾,干扰单质溴和碘化钾的反应,所以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试题贴近高考,难易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能力的训练。该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细致的审题,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重组,全面细致的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淀粉KI溶液中,滴加少量NaClO溶液,并加入少量稀H2SO4溶液立即变蓝,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在上述兰色溶液中滴加足量的Na2SO3溶液,兰色逐渐消失,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从以上实验可知ClO-、I2、SO4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在酸性条件下,ClO- 将I-氧化为I2遇淀粉变蓝;ClO-+2H+ +2I-==I2+Cl-+H2O;SO32-将I2还原为I-;
SO32-+I2+H2O=SO42-+2I-+2H+;ClO->I2>SO42-
在碘化钾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水溶液迅速发生反应放出大量气体,反应过程可表示如下:
①H2O2+2KI+H2SO4==I2 +K2SO4+2H2O
②H2O2+ I2 ==2HIO
③H2O2+ 2HIO== I2 +O2↑+2H2O
(1)H2O2在③中的作用是________(填正确选项的编号)。
A.氧化剂
B.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2)有人认为上述反应说明了碘单质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你认为________(填对或不对),其理由是_________。
(3)上述反应说明H2O2、I2 、HIO氧化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对;从反应②③可以看出碘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未改变,在碘的存在下过氧化氢分解放出氧气的速率加快。
(3)HIO>H2O2 >I2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