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材料和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色林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内流区。监测表明,色林错湖面面积从1975年的1621.77K㎡增长到2008年的2171.46K㎡,已超过纳木错面积,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

材料二

(1)色林错流域所在区域的地形为           ,它的地势特点为             。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说出色林错流域的水循环类型,结合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色林错成为咸水湖的原因。(4分)

(3)说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色林错湖面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

正确答案

(1)该流域地形为条带状盆地(1分),地势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地区倾斜(1分)(水系呈东北-西南向条带状分布),四周河流向中心汇集(1分);干流(扎根藏布河)大致由东北流向西南地区(1分)。

(2)陆地内循环(1分)

该地区属内流区(1分),色林错通过陆地内循环运动(降水)补给得到的水量较少(1分),盐分通过地上地下径流带入色林错中,湖水经长期的湖面蒸发,湖水中的盐分不断留存累积,形成了咸水湖(1分)。

(3)色林错湖面持续增大(1分)

该区域气候变暖(1分),冰川融雪水(1分)、降水(1分)增加,湖泊得到水源补给增加(1分)。

试题分析:(1)地势特点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而本区河流最终注入湖泊,所以河流干流的流向为从东北流向西南。且支流从四周流向中心,所以为盆地地形。 (2)该区域为内流区,属于陆地内循环,本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湖泊只有河流注入,没有流出,所以为咸水湖。 (3)湖泊面积增大,说明水位上升,水量增多,河流注入量增多,本区高山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结合河流分布和流向判断地形类型和地势分布;并结合地理位置判断水循环的类型、影响湖泊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内陆河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等内容即可。对于此类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试题,学生应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注意答题的全面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右图中用箭头示意出澳大利亚的北部和西南部七月份的风向(4分)

(2)甲、乙两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试分析其原因(4分)

(3)图中丁地冬季和夏季的每日平均日照时数差别很大,试分析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北部东南风;西南部西风(4分)

(2)甲处于中西部回归线附近,最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睛天多日照时间长;乙处于东部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睛天多日照时间长(4分)

(3)丁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炎热干燥,日照时数大;冬季受西风影响,温暖湿润,降水多日照时数少(4分)

试题分析:(1)7月为澳大利亚的冬季,其北部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而西南部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为西北风。(2)甲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多晴天,而乙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为东南风的背风坡,故降水量少,对晴天。(3)图示丁地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其结合昼夜长短的变化可判断日照时数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世界区域地理的常规考点,学生只要掌握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的季风影响和澳大利亚的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点等内容即可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开幕举行。沙特阿拉伯展馆(见图14)定名为“阿拉伯之城”,主题为“生命的活力”,其灵感来自于沙漠中的绿洲,主体建筑像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大船,展馆着重展示在没有常年有水河流和湖泊的严酷自然环境下,如何创建美丽的城市、营造美好的生活。

 

图14

材料二 图15是沙特阿拉伯及其周边地区的示意图。

图15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沙特阿拉伯位于 ①   板块;一百万年后,红海面积将比现在  ②  。(4分)

(2)“能源之城”是沙特馆展示的特色之一,这里的“能源”是指     ①     。世博会开幕时,一艘满载该种能源的轮船从波斯湾沿岸出发驶往上海,途经阿拉伯海时将  ②      (顺,逆)水航行。(4分)

(3)为什么沙特阿拉伯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沙特阿拉伯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6分)

(4)试分析沙特阿拉伯农业发展绿洲农业的自然条件,并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10分)

正确答案

(1)印度洋;大【4分】

(2)石油;顺 【4分】

(3)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2分),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2分),蒸发量大(2分),沙漠广布。(共4分) 海水淡化或地下水。(2分)【6分】

(4)有利条件:光热充足(2分);昼夜温差大(2分)。

不利条件: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水源缺乏。(2分)【6分】

建议:发展集约化农业,运用喷灌、滴灌等技术节约用水。【4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亚洲南部的印度板块和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红海处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故其面积将不断扩大。(2)沙特阿拉伯靠近波斯湾,有丰富的石油资源。5月1日,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故受其影响北印度洋的洋流呈自西向东流,故从沙特驶向我国上海的轮船顺风顺水。(3)沙特阿拉伯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的控制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故该地区的主要水源来自地下水和海水淡化等。(4)影响绿洲农业的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分析,注意结合当地热带沙漠气候的自然环境,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主要的优势条件,但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水源不足是主要的不利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根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考点较多,掌握世界主要区域的概况和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应用自然环境的联系性特征分析和答题的完整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为某国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20分)

(1)该国地处      (填世界地理分区名称),南临        (填大洋名称)。(2分)

(2)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3分)

(3)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属于     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              。(5分)

(4)该国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④     。(2分)

(5)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南亚  印度洋

(2)以平原为主(大部分为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北高南低 。

(3)③热带季风  ④全年气温高,降水量大; 分雨(湿)季和干(旱)季

(4)⑤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5)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灾害;(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在水稻生长需水量大时)如果雨季来得迟、去得早(或降水偏少), 形成旱灾。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确定该国为孟加拉国,属于南亚,南侧为印度洋。(2)地形地势特征需要指出主要的地形类型和地势分布特征。(3)南亚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从气温和降水特征分析。(4)由于地势平坦,季风气候影响,雨热同期,故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5)对农业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而当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故多旱涝灾害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新疆“红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材料二 新疆达坂城远离海洋,但风能资源却比较丰富。下图为新疆达坂城及其附近地区简图。

(1)试述新疆番茄色红、质优的重要自然原因及大力发展“红色产业”时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8分)

(2)分析材料二所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正确答案

(1)自然原因: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2)交通便利(铁路)、风能丰富、水资源较丰富、葡萄等特色瓜果闻名全国。

试题分析:

第(1)题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此地区大力发展“红色产业”主要对生态的影响较大主要与本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灌溉不合理过度耕作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

第(2)题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另外本题也考查了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从“新疆达坂城远离海洋,但风能资源却比较丰富”可以得出图示区域虽然降水少但风能资源丰富;图中有铁路穿越说明图示区域铁路交通便利;图中有湖泊说明当地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看到吐鲁番这个城市我们会想到吐鲁番的葡萄这样图示区域可以发展葡萄等特色瓜果种植农业。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区域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等知识点。

下一知识点 :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区域的含义、特征及划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