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的含义、特征及划分
- 共2645题
图1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图2是“该地区1976~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图1 图2
(1) 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1分)
(2) 简述该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3分)
(3) 甲是传统工业城市,说出其主导工业部门及其区位优势。(4分)
(4) 近20年来,该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说出其具体表现。(3分)
(5)乙城市计划在P点建一港口,请简要评价该地建港的有利条件。(4分)
正确答案
(15分)
(1) 平原(1分)
(2) 沿河、沿海;沿公路、沿铁路分布(或沿交通线分布)。(3分)
(3) 钢铁工业,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4分)
(4)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明显,一直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3分)
(5) 有利条件:位于河口位置,可河海联运,地形平坦;有经济发达的腹地;有城市为依托。(4分)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可知,根据海拔高度判断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为平原。
第(2)题,该地区城市分布主要沿河、沿海;沿公路、沿铁路分布(或沿交通线分布)。
第(3)题,甲是传统工业城市,其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因为该地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具备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
第(4)题,近20年来,该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图2可知,该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明显,一直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
第(5)题,本题考查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乙城市计划在P点建一港口,该地建港的有利条件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主要包括位于河口位置,可河海联运,地形平坦;有经济发达的腹地;有城市为依托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地理示意图的判读。本题难度系数较低,大部分题目可从图中直接读出答案,但本题也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3分)
材料一:西宁附近地区区域图
材料二:西宁是一座具有 2100 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成为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
材料三: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
(1)根据材料一,图示区域积温由东向西积温 ,原因是 。(2分)
(2)根据材料三, 青海省与江苏省相比,1990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 (大、小)。
(3)根据两省的现状,可以推断出青海省环境人口容量较小,列举其主要影响因素。(4分)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利条件。(4分)
(5)西宁通往拉萨的青藏铁路是铁路工程的奇迹,请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简要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3分)
正确答案
(13分)
(1)逐渐降低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2 分)
(2) 大。
(3)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4 分)
(4) 优势: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野生动植物独特、旅游资源丰富(2分)
不利: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2 分)
(5) 加强了内地与青藏地区的联系带动沿线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沿线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我国西南边防。(3分)
试题分析:
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图示区域积温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原因是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
第(2)题,由材料三可知, 青海省与江苏省相比,1990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大。
第(3)题,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青海省环境人口容量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第(4)题,本题考查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利条件。优势包括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野生动植物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等;不利条件包括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
第(5)题, 本题考查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内地与青藏地区的联系,带动沿线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沿线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我国西南边防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知识点非常基础,功夫在平时,学生只要用心学习,就不会错答。
(10分)2009年6月16日,中缅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缅甸联邦能源部关于开发、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的谅解备忘录》,中缅原油管道于2009年9月全面开工。该管道西起缅甸西海岸实兑港,东至我国昆明。结合东南亚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河是缅甸著名河流,其下游有广阔的缅甸三角洲,是缅甸的重要产粮区,常发生洪涝灾害。请据图分析缅甸三角洲洪涝多发的原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缅石油管道建设中遇到的自然障碍。(2分)
(3)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中缅石油管道建设对我国的积极意义。(5分)
正确答案
(1)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降水丰富,来洪量大;大河入海口,海潮顶托强烈。(每点2分,6分)
(2)地势崎岖不平(山河相间);滑坡、泥石流多发,施工难度大,经过河流多(4分)
(3)减少石油进口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缩短进口石油的运输距离;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西南地区经济,有利于西南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试题分析:(1)区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从地形、河流和气候等方面分析,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分析。(2)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判断,中缅石油管道经过中南半岛,该地区山河纵列分布,其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地形、地质条件是影响交通线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3)该石油管道建设对中国的意义主要从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拓宽能源进口渠道、缩短运输距离、利于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区域地理的自然环境概况,进而抓住影响洪涝灾害、交通线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区域地理学习的知识归类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该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 480米~5 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6分)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4分)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4分)
正确答案
(1)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2)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
(3)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读图以及提取图文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图中的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特征,分析出该地气温高,蒸发旺盛,又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所以干旱。第(2)题,题中说到当地降水量约50毫米,说明气候非常干旱;再结合题中信息东部山地有积雪冰川分布,可分析出当地发展芦笋种植的用水来源。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的题目。主要是掌握评价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评价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某地农业活动的影响。
读图
(1)结合欧洲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西欧分布最广的原因(3分)
(2)莱茵河是世界著名的河流,自古以来就是西欧南北交通大动脉,试从自然方面分析其航运业发达的原因。(3分)
(3)据图分析,A地与B地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并说明导致差异的主导因素。(4分)
正确答案
(1)西欧平原面积广大,使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可以深入内陆,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泛。(6分)
(2)主要处于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丰沛且比较均匀;流域内地形平坦,利于航运。(4分)
(3)气候差异:A地降水多;季节差异小;气温变化小(或气温年较差小)(还有其它说法意思对即可得分)(6分)
主导因素:海陆位置的差异(或A地位于沿海,B地深入内陆)(2分)
试题分析:第(1)题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对欧洲地形图可知:西欧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利于西风深入内陆,在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对西风增温增湿,使西风对西欧的影响更大,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泛。第(2)题利于河流通航的条件是流量大,水量平稳。所以可结合西欧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去分析对莱茵河的流量和流速的影响。第(3)题读A、B两地的气候资料图可知:A地比B地降水多;季节差异小;气温变化小,原因是A地位于沿海,而B地深居内陆。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西欧的气候的成因,河流的航运条件,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影响西欧气候的因素,会分析气候资料图,掌握影响内河航运的条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