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目前,东部地区已发展成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三大经济圈(图17)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

小题1: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指出三大经济圈吸引外资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4分)

小题2:描述江苏省1996年至2009年二、三产业比重变化的特点。(3分)

小题3:近年来,随着南北运力日趋紧张、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振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蓄势崛起,渤海跨海大通道构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专家论证,渤海跨海通道可采用“南桥北隧”方式,简述这样设计的原因及跨海大桥修建的地理意义。(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市场广阔,对外开放程度高;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的扶持;现代工业发展历史较长,基础设施较完善。(任答四点得4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1:2004年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2004年之后,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1分);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或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比重越来越接近)(1分);但第二产业比重始终大于第三产业比重(1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1:可以利用沿途岛屿架桥(1分)。缩短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运距;促进渤海南北两岸的客货交流和经济往来;缓解渤海沿岸南北运力紧张的状况。(答对一点得1分,共2分)

(1)分析三大经济圈吸引外资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要从位置、交通、产业基础、科技、产业政策等方面,需注意的是对某一经济圈的优势而其他经济圈没有时一定不要回答。

(2)描述江苏省1996年至2009年二、三产业比重变化的特点要认真阅读产业结构示意图,图中可看出:第二产业2004年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2004年之后,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但一直要低于第二产业。

(3)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要考虑沿线的自然条件以及其建设为促进两端及沿线的带动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乙两国北部的平原名称,并说明其形成原因。(6分)

(2)甲国北部是欧洲最大的小麦产区,乙国北部却不适合发展种植业。简述乙国不适合发展种植业的原因。(6分)

(3)分析M河航运发达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西欧平原波德平原(中欧平原)冰川沉积(堆积)而成(6分)

(2)纬度高,热量不足;温带海洋气候,阴雨天气多,光照条件差,不适合发展种植业(6分)

(3)受温带海洋气候影响,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河流流经平原,地势平缓,水流稳定;河网密布,可河海联运;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和经济发达,货运量大。(10分)

试题分析:

(1)读图中的经纬度和轮廓可知:甲国是法国,乙国是德国,其北部的平原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是因地质时期冰川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2)制约西欧发展种植业的因素是光热,而乙国北部纬度高,热量不足;又因温带海洋气候,阴雨天气多,光照条件差,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3)河运价值的高低受河流的流量、流量的季节变化、流速及结冰期,流域内客货流量等因素的影响。那么结合该地区河流的航运条件去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上图为某河段示意图,下图表示该河段上①、②两观测点所测得的年流量变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5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____________。(2分)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

(2)与观测点②相比,观测点①测得的流量较_______。(2分)其原因是___________。(2分)

(3)请在答题卡的下图上绘出上图中点③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曲线趋势。(4分)

 

(4)表1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据表1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加剧。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2)大(多)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3)

(4)趋势: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

原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1)该问考查河流的外力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与河流的流速与水量有关。在AB之间修建拦河坝,河坝未修之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支流量大,北支流量小;河坝修建之后,向南分支流入的水量减少,向北分支流入的水量变多,所以C岸受侵蚀加剧。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可以控制堤坝高度,因为汛期水位升高,超过堤坝高度,水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南分支流入增多;也可以在堤坝修建调节水闸。

(2)该问考查读图分析的能力。图中未出现有支流汇入,从河流①处流向②处,经过河道中沙洲的分流,所以②处水量小,②③处水量之和约等于①处水量。

(3)该问考查学生绘图能力。根据②③处水量之和约等于①处水量,所以绘制的曲线应为①流量与②流量之差。应先描点,再连线。本题只需要绘制1-7月,容易将8-12月的也一并绘制,注意按要求作答。

(4)该问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表数据分析:该地城镇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耕地面积减小,粮食总产量降低,粮食单产提高不明显。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地貌的成因、水文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之后,喀什于2010年5月成为成为我国第六个经济特区。喀什位于中国的西大门,是中西亚文化交融的城市、新疆最著名的古城。在2011年4月举办的喀什地区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及项目签约会中,签订36个项目。总计37.8亿元。

材料二 喀什位置图和喀什番茄收获图 

(1)喀什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番茄生产基地的自然条件是什么?(4分)

(2)分析喀什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主要区位优势。(4分)   

(3)评价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对于喀什经济特区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⑴气候:温差大、光照强;有灌溉水源;山前冲积扇(山麓地带)地形较平坦;土壤较深厚。(4分)

⑵国家政策;位置;交通;资源。地处绿洲,工业基础好。(4分)

⑶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等。对当地的生态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4分)

试题分析:(1)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因素分析,注意与当地的具体自然环境相结合。(2)影响该地区对外开发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政策和历史基础等方面分析。(3)借鉴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从资源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考点,学生只要掌握区域地理要素的基本分析思维,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并注意分析的完整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世界某区域和某城市地域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乙图是城市①的地域形态,如果在其周围相应位置建设以下工厂,哪些是不合理的

A 软件开发公司      B 水泥厂            C 机械厂            D 印染厂

(2)②地区是所在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结合甲图,联系当地地理特征,说说此工业区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保持其重要地位?                               

(3)③处为所在国新兴工业城市(人口600多万),它与美国“硅谷”相比,主要有何优势和劣势?优势:                                         

劣势:                                         

正确答案

(1)水泥厂、印染厂

(2)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措施: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发展科技、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

(3)优势:地价较低、科技人员工资较低、政府资金和税收支持

劣势:交通等基础高州落后(或人口压力大、环境污染重)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有关内容;(1)①城市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水泥厂建在B地不合理。印染厂为水污染企业,布局于河流上游,不合理。(2)。②附近矿产资源和能源丰富应为印度东北部传统工业区;影响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主要从自然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整改措施可参照鲁尔区的整改措施;(3)③为印度班加罗尔以电子工业著名,与硅谷相比人口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较落后。主要的优势是地价低,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较低等方面分析。

下一知识点 :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区域的含义、特征及划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