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的本质
- 共1805题
如图是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步骤:
(1)赫尔希和蔡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该实验能否用15N来标记,为什么?______.
(2)若要大量制备32P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______,再用噬菌体去感染它.T2噬菌体DNA复制的场所是______.
(3)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该实验标记的是______(DNA还是蛋白质),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会发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______.
(4)如图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仍有活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赫尔希和蔡斯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时,应该标记相关物质的特征元素,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含有N元素,因此该实验不能用15N来标记.
(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大量制备32P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它.T2噬菌体DNA复制的场所在大肠杆菌内.
(3)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经过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而DNA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图中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很强,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由此可见,该实验标记的是DNA;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会发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4)图中是格里菲斯转化实验,该实验说明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由于DNA对热稳定性较高,因此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仍有活性.
故答案为:
(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不能,因为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2)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3)DNA 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4)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DNA对热稳定性较高
解析
解:(1)赫尔希和蔡斯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时,应该标记相关物质的特征元素,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含有N元素,因此该实验不能用15N来标记.
(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大量制备32P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它.T2噬菌体DNA复制的场所在大肠杆菌内.
(3)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经过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而DNA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图中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很强,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由此可见,该实验标记的是DNA;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会发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4)图中是格里菲斯转化实验,该实验说明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由于DNA对热稳定性较高,因此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仍有活性.
故答案为:
(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不能,因为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2)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3)DNA 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4)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DNA对热稳定性较高
λ噬菌体有极强的侵染能力,并能在细菌中快速地进行DNA的复制,最终导致细菌破裂(称为溶菌状态),或者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中潜伏起来,不产生子代噬菌体(称为溶原状态).在转基因技术中常用λ噬菌体构建基因克隆载体,使其在受体细菌中大量扩增外源DNA,进而构建基因文库.相关操作如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组装噬菌体时,可被噬菌体蛋白质包装的DNA长度约为36~51kb,则λgtl0载体可插入的外源DNA的长度范围为______.
(2)λ噬菌体的溶菌状态、溶原状态各有用途.现有一种imm434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阻止λ噬菌体进入溶菌状态的阻遏物.但如果直接插入该基因,会使载体过大而超过噬菌体蛋白质的包装能力,又需要删除λ噬菌体原有的一些序列.根据如图分析:
A、如果需要获得大量含目的基因的噬菌体,应当使入噬菌体处于______状态,相应的改造措施是删除λ噬菌体DNA中的______(填“左臂”、“中臂”或填“右臂”);
B、如果需要目的基因在细菌中大量克隆,应当使λ噬菌体处于______状态,相应的改造措施是可以删除λ噬菌体DNA中的______(填“左臂”、“中臂”或填“右臂”),并插入______.
(3)包装用的蛋白质与DNA相比,特有的化学元素是______,若对其进行标记并做侵染实验,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
(4)分离纯化噬菌体重组DNA时,将经培养10h左右的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培养液超速离心后,从离心试管内的______中获得噬菌体.
正确答案
解:(1)人工改造后的λgt10载体的长度是43.4kb,而被噬菌体蛋白质包装的DNA长度约为36~51kb,因此λgt10载体可插入的外源DNA的最大长度是51-43.4=7.6kb.
(2)A、如果需要获得大量含目的基因的噬菌体,应当使λ噬菌体处于溶菌状态,则应删λ噬菌体的DNA中含控制溶原生长序列,即中臂;
B、如果需要目的基因在细菌中大量克隆,应当使λ噬菌体处于溶原状态,则应删λ噬菌体的DNA中含编码蛋白质外壳序列,即删除λ噬菌体DNA中的左臂,并插入imm434基因.
(3)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特有的元素是S元素.通过35S标记会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中.
(5)将经培养10h左右的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培养液超速离心后,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位于上清液中.
故答案为:
(1)0~7.6kb
(2)溶菌 中臂 溶原 左臂 imm434基因
(3)S 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4)上清液
解析
解:(1)人工改造后的λgt10载体的长度是43.4kb,而被噬菌体蛋白质包装的DNA长度约为36~51kb,因此λgt10载体可插入的外源DNA的最大长度是51-43.4=7.6kb.
(2)A、如果需要获得大量含目的基因的噬菌体,应当使λ噬菌体处于溶菌状态,则应删λ噬菌体的DNA中含控制溶原生长序列,即中臂;
B、如果需要目的基因在细菌中大量克隆,应当使λ噬菌体处于溶原状态,则应删λ噬菌体的DNA中含编码蛋白质外壳序列,即删除λ噬菌体DNA中的左臂,并插入imm434基因.
(3)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特有的元素是S元素.通过35S标记会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中.
(5)将经培养10h左右的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培养液超速离心后,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位于上清液中.
故答案为:
(1)0~7.6kb
(2)溶菌 中臂 溶原 左臂 imm434基因
(3)S 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4)上清液
如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噬菌体被标记的是什么物质: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大肠杆菌是否被标记:______,经过离心后,放射性物质较低的部位在离心管的______.
(3)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放射性物质较高的部位在离心管的______.
(4)如果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在子代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质是:______.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所用的主要的实验技术是: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此实验虽然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体现在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于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给大肠杆菌的DNA标记上32P.
(2)再用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由于DNA进入了大肠杆菌,所以心后,放射性主要位于沉定物中,上清液放射性很低.
(3)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经过离心,在离心管中放射性较高的部位应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4)如果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由于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则子代噬菌体的中可能检测到放射性标记的物质是DNA.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所用的主要的实验技术是细菌培养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各自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大肠杆菌 DNA
(2)没有上清液中
(3)上清液中
(4)DNA
(5)细菌培养技术 DNA是遗传物质 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各自的作用
解析
解:(1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于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给大肠杆菌的DNA标记上32P.
(2)再用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由于DNA进入了大肠杆菌,所以心后,放射性主要位于沉定物中,上清液放射性很低.
(3)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经过离心,在离心管中放射性较高的部位应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4)如果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由于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则子代噬菌体的中可能检测到放射性标记的物质是DNA.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所用的主要的实验技术是细菌培养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各自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大肠杆菌 DNA
(2)没有上清液中
(3)上清液中
(4)DNA
(5)细菌培养技术 DNA是遗传物质 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各自的作用
如图为科学家研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过程的示意图.请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所属生物类群是______.被35S标记的化学成分是噬菌体的______.
(2)①中沉淀物主要是______,放射性强的部分是______,说明______.
(3)在进行图中所示实验的同时,科学家还做了用______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在______中都检测到放射性,此实验结果证明______是遗传物质.
正确答案
解:(1)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被35S标记的化学成分是噬菌体的蛋白质.
(2)①中沉淀物主要是大肠杆菌,放射性强的部分是上清液,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
(3)在进行图中所示实验的同时,科学家还做了用32P或磷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在③和④或沉淀物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都检测到放射性,此实验结果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
(1)病毒 蛋白质
(2)大肠杆菌 上清液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
(3)32P或磷的放射性同位素 ③和④或沉淀物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 DNA
解析
解:(1)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被35S标记的化学成分是噬菌体的蛋白质.
(2)①中沉淀物主要是大肠杆菌,放射性强的部分是上清液,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
(3)在进行图中所示实验的同时,科学家还做了用32P或磷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在③和④或沉淀物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都检测到放射性,此实验结果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
(1)病毒 蛋白质
(2)大肠杆菌 上清液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
(3)32P或磷的放射性同位素 ③和④或沉淀物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 DNA
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1)上图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培养的生物是______.
(2)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
(3)图中噬菌体被放射性物质标记的成分是______.
(4)在理论上,沉淀物的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
(5)如果让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则获得该实验中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______.
(6)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多选)______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
正确答案
解:(1)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培养液中培养的生物是大肠杆菌.
(2)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3)图中上清液中蛋白质外壳的放射性高.
(4)在理论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则沉淀物细菌中的放射性应该为0.
(5)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细胞中,要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需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2P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则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细菌)中.
(6)用32P标记实验时,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的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故选:AD.
故答案为:
(1)大肠杆菌
(2)同位素标记法
(3)蛋白质外壳
(4)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5)含32P标记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6)AD
解析
解:(1)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培养液中培养的生物是大肠杆菌.
(2)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3)图中上清液中蛋白质外壳的放射性高.
(4)在理论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则沉淀物细菌中的放射性应该为0.
(5)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细胞中,要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需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2P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则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细菌)中.
(6)用32P标记实验时,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的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故选:AD.
故答案为:
(1)大肠杆菌
(2)同位素标记法
(3)蛋白质外壳
(4)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5)含32P标记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6)AD
科学家将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用15N标记并放入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由噬菌体侵染这种大肠杆菌.如图所示:
(1)图中所示的过程是______,图中A为______,B为______.
(2)大肠杆菌与酵母菌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缺少______.
(3)在此实验中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含放射性元素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的比率是______;所含的放射性元素是______.
(4)在侵染后的细菌体内,发现有32P标记的一种RNA,其中的比与噬菌体DNA中的
的比率相同,而不同于大肠杆菌DNA的碱基比率,说明这种RNA是以______为模板转录来的.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步骤是: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图中所示的步骤名称是注入,即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内.图中A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B为大肠杆菌的DNA.
(2)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其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型细胞核.
(3)在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注入到细菌内,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n个子代噬菌体始终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中不含有放射性标记,因此含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有2n-2条,则含放射性元素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的比率是.由于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DNA的元素组成是CHONP五种元素,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有的含有P、S等,因此32P标记DNA,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4)在转录过程中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并且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形成的RNA的等于模板链中的
,而DNA分子中的一条链的该碱基比例等于整个DNA分子的比例.由于细菌体内的RNA,其碱基比率与噬菌体DNA的碱基比率相同,而不同于大肠杆菌DNA的碱基比率,所以这种RNA是由噬菌体的DNA转录来的.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
(1)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大肠杆菌的DNA
(2)核膜 (或成形的细胞核)
(3)(n-1)/n 32P
(4)噬菌体DNA
(5)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解:(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步骤是: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图中所示的步骤名称是注入,即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内.图中A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B为大肠杆菌的DNA.
(2)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其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型细胞核.
(3)在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注入到细菌内,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n个子代噬菌体始终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中不含有放射性标记,因此含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有2n-2条,则含放射性元素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的比率是.由于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DNA的元素组成是CHONP五种元素,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有的含有P、S等,因此32P标记DNA,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4)在转录过程中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并且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形成的RNA的等于模板链中的
,而DNA分子中的一条链的该碱基比例等于整个DNA分子的比例.由于细菌体内的RNA,其碱基比率与噬菌体DNA的碱基比率相同,而不同于大肠杆菌DNA的碱基比率,所以这种RNA是由噬菌体的DNA转录来的.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
(1)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大肠杆菌的DNA
(2)核膜 (或成形的细胞核)
(3)(n-1)/n 32P
(4)噬菌体DNA
(5)DNA是遗传物质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个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结构或物质(如表).产生的100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1)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模板和酶的提供者分别是______、______.
(2)子代噬菌体的DNA应含有表中的______和______元素,各______个和______个.
(3)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______元素,由此说明______;子代噬菌体蛋白质都含有______元素,这是因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噬菌体DNA进入细菌,作为合成自身DNA和蛋白质外壳模板,利用细菌提供的场所、原料、酶、能量进行增殖.
(2)噬菌体自身DNA两条链为DNA复制模板链,无论复制几次,子代始终有2个DNA的其中1条子链含亲代DNA模板链,其他子链含细菌提供的脱氧核苷酸,故有2个子代噬菌体含32P,100个子代噬菌体含31P.
(3)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以细菌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含35S.子代噬菌体蛋白质都含有32S元素,因为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以细菌内32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故答案为:
(1)噬菌体、细菌
(2)31P 32P 100 2(或32P 31P 2 100)
(3)35S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 32S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以细菌内32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解析
解:(1)噬菌体DNA进入细菌,作为合成自身DNA和蛋白质外壳模板,利用细菌提供的场所、原料、酶、能量进行增殖.
(2)噬菌体自身DNA两条链为DNA复制模板链,无论复制几次,子代始终有2个DNA的其中1条子链含亲代DNA模板链,其他子链含细菌提供的脱氧核苷酸,故有2个子代噬菌体含32P,100个子代噬菌体含31P.
(3)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以细菌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含35S.子代噬菌体蛋白质都含有32S元素,因为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以细菌内32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故答案为:
(1)噬菌体、细菌
(2)31P 32P 100 2(或32P 31P 2 100)
(3)35S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 32S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以细菌内32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材料1:(见表)用同位素31P、32P和32S、35S分别作如下标记:
材料2:(见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同位素______,用32P标记噬菌体的大致操作过程是①______;②______.
(2)若材料1中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别换成HIV和人体T细胞,则能说明______.
(3)分析材料2,A~D的结果中,哪项不正确?______理由是______.
(4)材料1、材料2共同说明的问题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DNA分子式半保留复制,而噬菌体DNA复制利用了大肠杆菌中的31P的脱氧核苷酸,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同位素31P和32P,用32P标记噬菌体的大致操作过程是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噬菌体被32P标记.
(2)由于HIV的组成是蛋白质和RNA,因此若材料1中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别换成HIV和人体T细胞,则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
(3)材料2,A~D的结果中,D项不正确,因为DNA加DNA酶后,被水解,失去活性,R型细菌不会发生转化,因此小鼠不会死亡.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
(1)31P和32P
①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②再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噬菌体被32P标记
(2)RNA是遗传物质
(3)D项不正确,因为DNA加DNA酶后,被水解,失去活性
(4)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解:(1)由于DNA分子式半保留复制,而噬菌体DNA复制利用了大肠杆菌中的31P的脱氧核苷酸,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同位素31P和32P,用32P标记噬菌体的大致操作过程是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噬菌体被32P标记.
(2)由于HIV的组成是蛋白质和RNA,因此若材料1中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别换成HIV和人体T细胞,则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
(3)材料2,A~D的结果中,D项不正确,因为DNA加DNA酶后,被水解,失去活性,R型细菌不会发生转化,因此小鼠不会死亡.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
(1)31P和32P
①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②再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噬菌体被32P标记
(2)RNA是遗传物质
(3)D项不正确,因为DNA加DNA酶后,被水解,失去活性
(4)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一样”.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的过程中,______起着作用.
正确答案
解:(1)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是生物界最小的一种非细胞生物,并且结构简单,组成物质中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
(2)赫尔希和蔡斯在实验时,由于噬菌体不能直接生活在培养基中,因此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其中32P表示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3)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和细菌震脱,所以搅拌时间过短时,含有放射性的蛋白质外壳就会留在细菌表面留在沉淀物中,从而使得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由于32P表示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浸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4)由于DNA进入细菌中并且产生子代噬菌体,因此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作用.
故答案为:
(1)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3)将噬菌体和细菌震脱 较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32P
(4)DNA
解析
解:(1)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是生物界最小的一种非细胞生物,并且结构简单,组成物质中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
(2)赫尔希和蔡斯在实验时,由于噬菌体不能直接生活在培养基中,因此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其中32P表示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3)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和细菌震脱,所以搅拌时间过短时,含有放射性的蛋白质外壳就会留在细菌表面留在沉淀物中,从而使得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由于32P表示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浸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4)由于DNA进入细菌中并且产生子代噬菌体,因此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作用.
故答案为:
(1)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3)将噬菌体和细菌震脱 较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32P
(4)DNA
同位素的发现为探明许多生命的奥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用18O标记二氧化碳,使其参与光合作用,再经有氧呼吸,则18O转移的途径是______
A.C18O2→(CH218O)→H218O
B.C18O2→(CH218O)→C18O2
C.
D.C18O2→18O2
(2)如果用含15N的蛋白质饲料饲养体内不含15N的大白鼠,较长一段时间后,从大白鼠的组织中分离出下列物质,其中含有15N的是______(多选)
A.脂肪酸 B.淀粉酶 C.肌糖元 D.生长激素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的部分过程如下:
①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______
第二步:______
②以上实验的最后结果说明______.
③现已制备好分别含3H、14C、15N、18O、32P、35S等6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植物愈伤组织细胞,动物组织细胞,大肠杆菌及其他必需的器材.请从中选取所需材料,实现第一步操作.
实验原理:______.
实验步骤: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暗反应中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形成二氧化碳和氢,所以18O转移的途径是C18O2→(CH218O)→C18O2.
(2)脂肪酸和肌糖元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三种,而淀粉酶和生长激素的组成元素有C、H、O、N四种,所以用含15N的蛋白质饲料饲养体内不含15N的大白鼠,较长一段时间后,从大白鼠的组织中分离出的淀粉酶和生长激素中含有15N.
(3)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操作过程是: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②实验结果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到细菌体内.
③实验原理: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菌细胞内进行寄生生活.
实验步骤:A.选取含35S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气灭菌;B.向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培养;C.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故答案为:
(1)B
(2)BD
(3)①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第二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②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到细菌体内
③实验原理:噬菌体只能在细菌细胞内进行寄生
实验步骤:
A.选取含35S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气灭菌
B.向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C.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解析
解:(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暗反应中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形成二氧化碳和氢,所以18O转移的途径是C18O2→(CH218O)→C18O2.
(2)脂肪酸和肌糖元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三种,而淀粉酶和生长激素的组成元素有C、H、O、N四种,所以用含15N的蛋白质饲料饲养体内不含15N的大白鼠,较长一段时间后,从大白鼠的组织中分离出的淀粉酶和生长激素中含有15N.
(3)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操作过程是: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②实验结果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到细菌体内.
③实验原理: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菌细胞内进行寄生生活.
实验步骤:A.选取含35S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气灭菌;B.向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培养;C.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故答案为:
(1)B
(2)BD
(3)①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第二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②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到细菌体内
③实验原理:噬菌体只能在细菌细胞内进行寄生
实验步骤:
A.选取含35S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气灭菌
B.向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C.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请回答下列同位素示踪实验的有关问题:
(1)用32P标记的亲代噬菌体感染培养液中只含有31P的大肠杆菌,经适时保温、搅拌、离心,发现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______(沉淀物、上清液)中.繁殖n代后,含32P的噬菌体占所有噬菌体的比例是______.本实验中用到的噬菌体______(属于、不属于)原核生物.
(2)有光条件下,14C标记的CO2通过绿叶的气孔进入细胞后,首先在______发生反应,并合成含14C的产物.该产物主要在______被彻底氧化分解.
(3)将3H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豚鼠的胰腺细胞内,研究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含放射性物质依次出现在细胞的______等细胞器中,然后经细胞膜分泌出细胞外.以上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配合,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4)用15N标记尿嘧啶,一段时间后在植物叶肉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含放射性物质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感染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后,进入细菌体内,经适时保温、搅拌、离心,可发现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繁殖n代后,含32P的噬菌体占所有噬菌体的比例是2/2n.本实验中用到的噬菌体不属于原核生物,属于病毒.
(2)给水稻提供14CO2,14C在水稻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6H12O6,又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细胞内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所以合成的含14C的产物主要在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
(3)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
(4)尿嘧啶是组成RNA的基因组成单位,分布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和细胞核中.
故答案为:
(1)沉淀物 2/2n 不属于
(2)叶绿体基质 线粒体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4)核糖体、细胞核
解析
解:(1)由于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感染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后,进入细菌体内,经适时保温、搅拌、离心,可发现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繁殖n代后,含32P的噬菌体占所有噬菌体的比例是2/2n.本实验中用到的噬菌体不属于原核生物,属于病毒.
(2)给水稻提供14CO2,14C在水稻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6H12O6,又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细胞内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所以合成的含14C的产物主要在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
(3)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
(4)尿嘧啶是组成RNA的基因组成单位,分布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和细胞核中.
故答案为:
(1)沉淀物 2/2n 不属于
(2)叶绿体基质 线粒体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4)核糖体、细胞核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结构或物质(如表),一个T2噬菌体产生的100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态、大小完全一祥.
(1)子代噬菌体中DNA应含有表中的______和______元素.
(2)子代噬菌体中,只含有32P的有个______,同时含有32P、31P的有______个.
(3)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都含有______元素.
正确答案
解:(1)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作为模板,并利用细菌体内的31P标记的核苷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所以子代噬菌体中DNA应含有表中的32P、31P元素.
(2)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合成子代噬菌体需利用细菌提供的原料,所以子代的噬菌体DNA组成是只有两个DNA分子含有新代DNA分子的各一条链,其他都不含有,所以只含有32P的是0个,同时含有32P和31P的是2个.
(3)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菌体内用35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含有35S而不含有32S.
故答案为:
(1)32P、31P
(2)0 2
(3)35S
解析
解:(1)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作为模板,并利用细菌体内的31P标记的核苷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所以子代噬菌体中DNA应含有表中的32P、31P元素.
(2)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合成子代噬菌体需利用细菌提供的原料,所以子代的噬菌体DNA组成是只有两个DNA分子含有新代DNA分子的各一条链,其他都不含有,所以只含有32P的是0个,同时含有32P和31P的是2个.
(3)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菌体内用35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含有35S而不含有32S.
故答案为:
(1)32P、31P
(2)0 2
(3)35S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同位素作了如下标记,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特性相同,请分析回答:
(1)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此实验证明了______.
(2)一个标记32P的噬菌体侵染细菌,释放出2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______个,子代噬菌体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来自______,模板是______.
(3)将某哺乳动物的细胞移至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然后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1、2次细胞分裂后,分别得到G1、G2代细胞.再从G0、G1、G2代细胞中提取出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得到结果如图.由于DNA分子质量不同,因此在离心管内的分布不同.若①、②、③分别表示轻、中、重三种DNA分子的位置,请回答:
G0、G1、G2三代DNA离心后得试管分别是图中的G0______,G1______,G2______.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和32P,原因以亲代噬菌体的DNA(含32P)为模板,合成子链(含31P).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5S,原因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含32S)没进入细菌,细菌提供原料(含35S)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此实验以亲代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或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组装复制出很多个一模一样的子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一个标记32P的噬菌体侵染细菌,释放出2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2个,子代噬菌体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来自细菌,模板是噬菌体DNA.
(3)由题意可知,G0是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的2个DNA分子的两条DNA链中都是31P,应位于试管的上方“轻”的位置;G1是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分裂一次获得的,2个DNA分子中都是一条链是31P、另一条链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G2是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2次细胞分裂后获得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DNA分子一条链是31P、另一条链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另一个DNA分子两条链都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下方“重”的位置.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故答案为:
(1)31P和32P 35S DNA是遗传物质
(2)2 细菌 噬菌体DNA
(3)A B D 半保留复制
解析
解:(1)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和32P,原因以亲代噬菌体的DNA(含32P)为模板,合成子链(含31P).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5S,原因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含32S)没进入细菌,细菌提供原料(含35S)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此实验以亲代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或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组装复制出很多个一模一样的子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一个标记32P的噬菌体侵染细菌,释放出2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2个,子代噬菌体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来自细菌,模板是噬菌体DNA.
(3)由题意可知,G0是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的2个DNA分子的两条DNA链中都是31P,应位于试管的上方“轻”的位置;G1是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分裂一次获得的,2个DNA分子中都是一条链是31P、另一条链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G2是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2次细胞分裂后获得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DNA分子一条链是31P、另一条链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另一个DNA分子两条链都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下方“重”的位置.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故答案为:
(1)31P和32P 35S DNA是遗传物质
(2)2 细菌 噬菌体DNA
(3)A B D 半保留复制
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做了______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如图是该实验的相关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2)如图表示的过程,其正确的顺序是______.
(3)如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图中③表示的是______.
(4)图中的过程乙可以说明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如图表示的过程,其正确的顺序是丙→乙→丁→甲,即吸附→注入→合成→组装.
(3)如图中①表示的是蛋白质外壳,图中②表示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图中③表示的是细菌的DNA分子.
(4)图中的过程乙可以说明的是进入细菌的只有DNA分子,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故答案为:
(1)噬菌体侵染细菌
(2)丙→乙→丁→甲
(3)蛋白质外壳 细菌DNA分子
(4)进入细菌的只有DNA分子,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解析
解:(1)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如图表示的过程,其正确的顺序是丙→乙→丁→甲,即吸附→注入→合成→组装.
(3)如图中①表示的是蛋白质外壳,图中②表示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图中③表示的是细菌的DNA分子.
(4)图中的过程乙可以说明的是进入细菌的只有DNA分子,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故答案为:
(1)噬菌体侵染细菌
(2)丙→乙→丁→甲
(3)蛋白质外壳 细菌DNA分子
(4)进入细菌的只有DNA分子,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请仔细阅读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作了标记.
此实验所得的结果是,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②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③此实验说明了______.
(2)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同位素15N培养基中培育若干代后,细菌DNA所有氮均为15N,它比14N分子密度大.然后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每隔4小时(相当于分裂繁殖一代的时间)取样一次,测定其不同世代细菌DNA的密度.实验结果DNA复制的密度梯度离心试验如图所示.
①中带含有的氮元素是______.
②如果测定第四代DNA分子密度,N标记的比例表示为______.
③如果将第一代(全中)DNA链的氢键断裂后再测定密度,它的两条DNA单链在试管中的分布位置应为______.
④上述实验表明,DNA复制的方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元素是31P和32P,原因是噬菌体的DNA中含P,子代噬菌体DNA是以亲代噬菌体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细菌体内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
②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元素是35S,原因是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S,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全部是以细菌体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③此实验以亲代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或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组装复制出很多个一模一样的子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①根据分析可知,中带(DNA)含有氮元素是:14N和15N.
②第四代中由一个亲代DNA分子产生的子代DNA数为24=16个,其中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总数的,位于梯度离心分离的中带,其余DNA分子均只含14N,有14个,占
,位于轻带.
③将第一代DNA链(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的氢键断裂后,两条链将会分开,测定密度时,应一半链在轻带,一半链在重带
④该实验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故答案为:
(1)①32P、31P 噬菌体的DNA中含P,子代噬菌体DNA是以亲代噬菌体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细菌体内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
②35S 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S,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全部是以细菌体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③DNA是遗传物质
(2)①14N和15N
②中、
轻
③重、
轻
④半保留复制
解析
解:(1)①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元素是31P和32P,原因是噬菌体的DNA中含P,子代噬菌体DNA是以亲代噬菌体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细菌体内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
②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元素是35S,原因是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S,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全部是以细菌体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③此实验以亲代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或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组装复制出很多个一模一样的子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①根据分析可知,中带(DNA)含有氮元素是:14N和15N.
②第四代中由一个亲代DNA分子产生的子代DNA数为24=16个,其中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总数的,位于梯度离心分离的中带,其余DNA分子均只含14N,有14个,占
,位于轻带.
③将第一代DNA链(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的氢键断裂后,两条链将会分开,测定密度时,应一半链在轻带,一半链在重带
④该实验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故答案为:
(1)①32P、31P 噬菌体的DNA中含P,子代噬菌体DNA是以亲代噬菌体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细菌体内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
②35S 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S,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全部是以细菌体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③DNA是遗传物质
(2)①14N和15N
②中、
轻
③重、
轻
④半保留复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