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的进化
- 共254题
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 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2)=12%,B 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5/2)=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 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正确。
知识点
肥胖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某肥胖基因发现于一突变系肥胖小鼠,人们对该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
①为确定其遗传方式,进行了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与结论完成以下内容。
实验材料: 小鼠;杂交方法: 。
实验结果:子一代表现型均正常;结论: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正常小鼠能合成一种蛋白类激素,检测该激素的方法是 。小鼠肥胖是由于正常基因的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部分序列“CTC CGA”中的一个C被T替换,突变为决定终止密码(UAA或UGA或UAG)的序列,导致该激素不能正常合成,突变后的序列是 ,这种突变 (填“能”或“不能”)使基因的转录终止。
③在人类肥胖症研究中发现,许多人能正常分泌该类激素却仍患肥胖症,其原因是靶细胞缺乏相应的 。
(2)目前认为,人的体重主要受多基因遗传的控制。假如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Bb(A、B基因使体重增加的作用相同且具累加效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从遗传角度分析,其子女体重超过父母的概率是 ,体重低于父母的基因型为 。
(3)有学者认为,利于脂肪积累的基因由于适应早期人类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遗传到现代,表明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这些基因的频率未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随着营养条件改善,肥胖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肥胖是 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确答案
(1)①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 正反交 ②抗原抗体杂交(分子检测) CTCTGA(TGA) 不能 ③受体
(2)5/16 aaBb、Aabb、aabb
(3)自然选择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
解析
略
知识点
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 / 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A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100-99.01)=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 / 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 万年的累积,C正确;大猩猩和人类相差1.1%,大猩猩和非洲猴相差1.24%,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D错误。
知识点
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低营养级的生物的灭绝导致高营养级的生物的灭绝,反之不然,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C错误;甲、乙两物种在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正确;
知识点
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错。D项,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故D错。
抗生素的滥用相当于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导致了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在该细菌中逐代积累,该NDM-1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由此推测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故BC正确。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
知识点
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此为山东卷选择题的压轴题,难度较大,思考的空间很大,会用掉考生较多的时间。其实最为选择题,应使用技巧解决问题,可以节约时间。
首先,高清楚四条曲线的含义并与题干中一一对应好,然后在下手解决,会事半功倍的。起点处的值为1,应当是很清楚的,这很重要。曲线Ⅰ为一直线,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不变,群体稳定,应是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即随机(自由)交配且无选择因素,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化。曲线Ⅳ对应的值,符合y=(1/2)x函数曲线,即Aa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体的频率。所以曲线Ⅳ为连续自交时的曲线。不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在没有选择因素发生,基因频率都不变。这样,从图中可以读出A、B正确,D 也正确,所以选C.那么,另两条曲线的对应关系就不要分析了。曲线Ⅰ对应随机交配,曲线Ⅳ对应连续自交。
C项为什么错呢?Aa自交得到的Fn中纯合体比例为1-(1/2)n,Fn-1中纯合体的比例为1-(1/2)n-1,二者的差值为1/2n,不是(1/2)n+1.
真正计算明白是较费时的。随机交配一代,和自交一样,F1中AA:Aa:aa=1:2:1,淘汰aa后,Aa占2/3,Ⅱ与Ⅲ在此处相交于一点。继续随机交配,F2中AA:Aa:aa=4/9:4/9:1/9,淘汰aa后,Aa占1/2.在随机交配,F3中AA:Aa:aa=9/16:6/16:1/16,淘汰aa后,Aa占2/5。所以随机交配并逐带淘汰隐性个体对应曲线Ⅱ。由于前面已经分析出曲线Ⅰ对应随机交配,曲线Ⅳ对应连续自交。显然曲线Ⅲ对应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知识点
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正确答案
解析
只有长舌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摄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这是长舌蝙蝠和长筒花相互选择、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结果。同时通过这种的生活方式也减弱了长舌蝙蝠与其他蝙蝠的竞争。长舌蝙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故必须在有长舌蝙蝠生存的地方长筒花才能繁殖后代。
知识点
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人体占30%,aa基因型人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2)右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时,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__。
右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年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
(3)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分析种群B可能新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4)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__________。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
d受气候影响更大
(5)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____;种群规模与基因_____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正确答案
(1)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2)① ③
(3)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4)a
(5)小 1(T/t)
解析
略
知识点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11,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多样性。
(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__________。
(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 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 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 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 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正确答案
答案: (1)遗传 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②③
(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
(4)生物隔离 a e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 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遗传变异)的总和,即为种内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从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生理特征、基因位点及DNA序列等不同方面来体现,其中DNA多样性(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是遗传多样性的实质。
(2) 分析题图可知,分支越向后,向不同方向进化的时间越短,说明亲缘关系越近,故②③④⑤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②和③。
(3) 不同的地域,气候条件、食物、生物栖息的场所都会有所不同。当X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导致同一种群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山脉)隔离的种群,使得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的机会,阻碍了基因交流,分别向不同方向进化,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4) 判断新物种形成的依据是出现生殖隔离。鸣禽飞行高度的形成是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