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务运动
- 共34题
39.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 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 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
(1)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治体制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的时代环境等。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7.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
正确答案
(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顺原子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5)略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5. 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6.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40.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式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1)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整理: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媒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