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某废水中含有的NH在一定条件下可被O2氧化,反应过程如下:

① NH4+(aq)+3/2O2(g)=NO2-(aq)+2H+(aq)+H2O(l)  ΔH = -273kL/mol

② NO2-(aq)+1/2O2(g)=NO3-(aq)                 ΔH = -73kL/mol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1mol的NH3和1mol 的NH4+都有10×6.02×1023个电子

B室温下,0.1 mol/L HNO2(aq) pH>1,则NaNO2溶液显碱性

CNH4+(aq)+2O2(g)=NO3-(aq)+2H+(aq)+H2O(l)  ΔH=-346kJ/mol

D在上述两次转化过程中,废水的酸性先增大然后逐渐减弱

正确答案

D

解析

知识点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6 分

大气中的部分碘源于O3对海水中Ⅰ-的氧化。将O3持续通入NaⅠ溶液中进行模拟研究。

(1)O3将Ⅰ-氧化成Ⅰ2的过程由3步反应组成:

①Ⅰ-(aq)+ O3(g)=ⅠO-(aq)+O2(g)△H1

②ⅠO-(aq)+H+(aq) HOⅠ(aq) △H2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其反应△H=______

(2)在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

(3) 为探究Fe2+对氧化Ⅰ-反应的影响(反应体如图13),某研究小组测定两组实验中Ⅰ3-浓度和体系pH,结果见图14和下表。

① Ⅰ组实验中,导致反应后pH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

② 图13中的A为_____由Fe3+生成A的过程能显著提高Ⅰ-的转化率,原因是_______.

③第2组实验进行18s后,Ⅰ3-下降。导致下降的直接原因有双选______.

(4)据图14,计算3-13s内第2组实验中生成l3-的平均反应速率(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正确答案

(1) 

(2)

(3)①H+被消耗,其浓度降低;②结合氢氧根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增大了氢离子浓度,使向右移动,使减小;③BD

(4)

解析

本题考查了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知识。(1)根据题给信息,总反应为O3氧化I-生成I2,将所给的三个反应:①+②+③可得   △H=。(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3)①该反应消耗H+,随反应进行c(H+)浓度降低,pH升高。②见答案(也有认为该转化是二价铁与三价铁的转化,故A为Fe2+,Fe3+氧化生成I2,使减小;但是解释不了为什么氢离子浓度减小)。

③c(Fe3+)增加,减小都会使c(I3-)急剧减小。(4)3~18s内,

v(I3-)=

知识点

热化学方程式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8 分

请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工业上一般以CO和H2为原料合成甲醇,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O(g)+2H2(g)═CH3OH(g)△H1=﹣116KJ•mol﹣1

又知:CO(g)+O2(g)═CO2(g)△H2=﹣283KJ•mol﹣1

H2(g)+O2(g)═H2O(g)△H3=﹣242KJ•mol﹣1

H2(g)+O2(g)═H2O()△H4=﹣286KJ•mol﹣1

则甲醇的燃烧热为_______。

(2)T℃时,向2L密闭容器中充入4mol CO和6mol H2,5min后达平衡时CH3OH物质的量为2mol,该反应的速率v(H2)为_______;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增大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且提高转化率的是_______。

A. 随时将CH3OH与反应混合物分离                      

B. 降低反应温度

C. 使用高效催化剂                                                      

D. 增大体系压强

(3)在密闭容器中充有10mol CO与20mol 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CO的转化率(a)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A、C两点都表示达到的平衡状态,则自反应开始到达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tA_______t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若A点时容器的体积为10L,该温度下B点的平衡常数K=_______。

(4)Na2SO3的水溶液呈_______(填“酸”、“中”、‘‘碱”)性,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把CaCO3浊液滴入l.0mol/L的Na2SO3溶液中,能否产生CaSO3沉淀?若不能,说明原因;若可行,请简述判断依据及转化过程_______(已知:Ksp(CaSO3)=1.4×10﹣7,Ksp(CaCO3)=2.8×10﹣9)。

正确答案

(1)﹣739kJ•mol﹣1

(2)0.4mol/(L•min)d

(3)①大于 ②1

(4)碱  SO32﹣+H2O⇌HSO3+OH﹣  可行,判断依据是:由Ksp(CaSO3)/Ksp(CaCO3)=50知,当CaSO3与CaCO3的混合液中c(SO32﹣)>50c(CO32﹣)时,即发生由CaCO3向CaSO3的转变;转化过程为:把CaCO3浊液滴入0。1mol/L的Na2SO3溶液中时,溶液中的c(Ca2+)与c(SO32﹣)之积大于Ksp(CaSO3),生成CaSO3沉淀,导致溶液中c(Ca2+)减小,使CaCO3的沉淀溶解平衡CaCO3⇌Ca2++CO32﹣,向着溶解的方向移动,导致CaCO3溶解。

解析

略。

知识点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 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同

正确答案

C

解析

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是放热反应,若是吸热反应则相反,故A错;反应速率与反应时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错;C是盖斯定律的重要应用,正确;根据△H=生成物的焓-反应物的焓,可知,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故D错。

知识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化学造福人类的重要研究课题。某化学研究小组利用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另含有少量头铁、铝、铜、镍等金属化合物)作脱硫剂,通过如下简化流程既脱除燃煤尾气中的SO2,又制得电池材料MnO2(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流程脱硫实现了____(选填下列字母编号)。

a,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b,白色污染的减少 c ,酸雨的减少

(2)用MnCO3能除去溶液中Al3+和Fe3+,其原因是_____。

(3)已知:25℃、101kpa时,Mn(s)+O2(g)=MnO2(s)  △H=-520kJ/mol

S(s)+O2(g)=SO2(g)  △H=-297kJ/mol

Mn(s)+S(s)+2O2(g)=MnSO4(s)  △H=-1065kJ/mol

SO2与MnO2反应生成无水MnSO4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4)MnO2可作超级电容器材料。用惰性电极电解MnSO4溶液可制得MnO2,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               _。

(5)MnO2是碱性锌锰电池的正极材料。碱性锌锰电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

(6)假设脱除的SO2只与软锰矿浆中的MnO2反应。按照图示流程,将a m3(标准状况)含SO2的体积分数为b%的尾气通入矿浆,若SO2的脱除率为89.6%,最终得到MnO2的质量为c kg,则除去铁、铝、铜、镍等杂质时,所引入的锰元素相当于MnO2___________kg。

正确答案

(1)a,c

(2)消耗溶液中的酸,促进 Al3+和 Fe3+水解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3)MnO2(s)  +  SO2(g)=MnSO4(s)    ΔH=-248 KJ/mol

(4)Mn2++2H2O  -  2e=MnO2  +  4H

(5)MnO2  +  H2O  +  e=MnO(OH)  +  OH

(6)

解析

(1)B 中的白色污染主要是由于过度使用塑料引起的

(2)MnCO3 消耗溶液中酸,使 Al3+和 Fe3+的水解反应正向移动,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3)③—①—②,注意状态、符号

(4)阳极为 Mn2+失电子,电极方程式:Mn2++2H2O    2e=MnO2  +  4H

(5)正极得电子,电极方程式为 MnO2  +  H2O  +  e=MnO(OH)  +  OH

(6)由电子守恒可知,MnO2 中的 Mn 元素只有 3/5 来自 MnSO4,可由数据得到 MnSO4 中 Mn 的量。MnSO4 中的 Mn 元素一部分是 SO2 与 MnO2 反应得来,可由题中数据算出,另一部分来自除杂过程中含Mn 的物质,可根据上诉 Mn 元素守恒求得。再除以 Mn 在 MnO2 中所占质量分数,即可得到答案

知识点

热化学方程式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下一知识点 :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