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 共227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
材料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周恩来外交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
(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蒋反共;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任答2点即可)
(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推动亚非会议顺利进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任答2点即可)
(4)“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中美关系改善。
(5)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能力。第一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即可;第二问近代甲午战争日本侵略朝鲜,但要进一步侵略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主要从中国和朝鲜方面分析;第三问抓住亚非会议,周恩来阐述的外交政策,积极影响从对亚非会议以及以后的深远影响分析;第四问从材料概括先是人民往来,用人民往来影响政府,中日关系的改善是受中美关系的影响。最后一问,纵观新中国的外交从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到与美国日本等国改善关系,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从中归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 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2:“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3:“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2)50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①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13分)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和法国梦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实现“中法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在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达成默契的前提下,同意法国提出中法先建交而后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说:“这是基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加强,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4分)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建交产生的历史意义。(6分)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一次聚会上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实际上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可谓时下中法关系的一个隐喻:“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中法关系:一山放过一山拦》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并加以说明(3分)
正确答案
(1)背景: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4分)
意义: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发展独立外交的重要表现;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6分)
(2)材料二认为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言之成理即可。建议从两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国家利益等方面考虑)(3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中可总结出答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出中法建交产生的历史意义。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探讨问题。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这样的评述题目,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其次要主要从两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国家利益等方面考虑,来分析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因素。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于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1972年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摘自1977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摘自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方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摘自1979年美国卡特政府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
(1)材料二比材料一有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2)据材料一、二、三,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3)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
(4)据上述各材料,谈谈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5)1999年以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世界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标志着中美间敌对关系的结束,开始走向正常化阶段;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
(2)是一致的。(3)提供了双方确认的原则基础。(4)材料四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地干涉了中国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而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的。该法为中美关系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
(5)插手台湾问题;支持西藏分裂势力进行分裂西藏的活动;借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撞机事件等。
本题要求学生明确三个公报发表的背景、内容、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对近代中美关系史发展的全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及我国的态度和对策,评价其现状与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本题体现了中美关系(概念)→发展过程(现象)→现状及趋势(规律)这一原则。
(3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 (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仅1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材料四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在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科技等方面思考)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外称呼变化的趋势。(4分)
(3)材料二、三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认识: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理念: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或礼番外交)。原因:中国地处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对外界了解较少;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为主导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封建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心理。(8分)
(2)“天朝”使用次数下降,到光绪年间基本不用;“中国”和“大清国”使用次数迅速增加,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4分)
(3)变化: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下国家”(或天朝上国、或夷夏观念)意识,转向学习西方,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或能平等对外交往)。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知识。(10分)
(4)共同意识:都意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搞建设不行;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
不同原因: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的因素:国际上处于两极格局下,美苏激烈斗争,世界局势紧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国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的因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起形成的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10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