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 正如一些美国史学家所指出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 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做出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 ……几乎所有二十个拉美国家政府一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否决权归于无效。                                    

一一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早在20世纪60 年代,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的对莫斯科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一一摘自林克 (1990 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 国家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 员。各国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一一摘自胡锦涛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演讲

材料四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一一摘自江泽民在乔治·布什图书馆的演讲

回答 :

(1) 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联合国有重要影响力。为什么美国能有这种影响力 ? 这种影响力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4分)

(2) 材料二反映出美国对联合国的影响力明显削弱了,其原因是什么 ? 这种状况的后果如何 ? (5分)

(3) 据材料三、四回答,中国对维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 (6分)

正确答案

(1)原因: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控制拉美国家。方式:通过控制多数票的方式,操控联合国。

(2)原因:亚非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一方面使美国失去了多数票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亚非国家联合反美反霸。后果:联合国成为弱小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同时,使美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3)加强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

材料二 (一) 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选自《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我们六国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上海精神”,可以提供重要和有益的启示。“上海精神”要求我们以互信为安全之本。互信就是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就是必须遵守应尽的国际条约和义务,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江泽民《弘扬“上海精神”,促进世界和平》

请回答:

(1) 读材料一,图①事件的外交成果是什么?图②事件对新中国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图③事件中,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成图④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2) 材料二中的“上海公报”发表于哪一年?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2分)

(3) 据材料三,六国所形成的组织是哪一个国际组织?该组织成立于哪一年?材料中“上海精神”的内涵是什么?(3分)

(4) 综合上述外交活动,指出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1分)

正确答案

(1) 图①中印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图②事件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图③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图④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4分)

(2) 1972年;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2分)

(3) 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互信为安全之本。(3分)

(4)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分)

试题分析:第(1)问,联系史实可知,图①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中印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图②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参加日内瓦会议;图③1955年,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图④l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其直接原因是l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第(2)问,联系史实可知,“上海公报”发表于1972年,中美建交的前提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第(3)问,六国所形成的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上海精神”要求我们以互信为安全之本;第(4)问,综合上述外交活动,可知,新中国奉行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点评: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考点的主要考查角度。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对外关系,本考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试题都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为基础,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说明问题的能力;考查本专题内容时,很多试题与中俄关系相联系,应注意这部分知识的复习。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考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影响,较多涉及中国、苏联、美国等国家的史实,是学科综合很好的切入点;本考点主要考查的是

国际关系的变化,与美苏争霸的格局和状态联系非常密切,注意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主要考查中、美、苏三种国际政治力量的相互牵制和互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本考点考查时主要是以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出题方向。主要考查点是以联合国为外交活动的中心,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任务;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积极维护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全方位的外交策略,实行“无敌国”外交,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昵?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

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

住上驱逐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决议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

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是什么?   新中国人民政府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6分)

(2)据材料二,说明联合国对新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什么?同时期,中国外交上还有哪些重大 突破?这些突破有何重大意义?(7分)

(3)据材料三,概括此时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其重要依据是什么?此时期,中国对外政策有哪些新调整?(6分)

正确答案

(19分)

(1)特征:近代中国外交是屈辱的外交。(2分)困境: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2分)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基本方针。(2分)   

(2)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一合法代表。(2分)突破: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3分)意义:终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分)

(3)不结盟政策。(2分)依据:既符合中国人民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调整: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长期的对外开放政策。(2分) 

第一问中,从周恩来语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外交的基本特征是屈辱外交;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困境在于受到西方列强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我们的外交政策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二问中,根据材料二我们可知联合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推动下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外交权利。这一时期的重大外交突破主要表现在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带动了一系列的外交建交热潮。伟大意义不言自明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外交僵局,新的外交局面出现了。第三问中,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其主要依据是中国的传统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唯有此方能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调整表现为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6年俄罗斯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互办“国家年”是中俄元首为了确保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俄关系史上的创举。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1)“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什么理论?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材料二所反映的重大事件是对材料一的理论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仅就革命道路而言,他们各自走的是什么道路?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4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举行中苏会议。1950年初,中苏双方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巩固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

——摘自《国际条约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的主要特点。它对刚成立的新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第九条: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4)材料三与材料四的中苏(俄)关系的主要不同是什么?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分别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

(2)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特点:平等友好,互相支持,军事同盟。影响: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良

好的外部环境。

(4)不同: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特点:建国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前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根本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材料二  京津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近现代,这里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

        材料三  读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开埠通商使城市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二图中信息可知,天津是我国近代北方最重要的工业中心。该地区的近代工业是怎样兴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根据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相比,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上海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的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2)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民族资本家投资兴办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近代工业由此兴起。

(3)交通便利,区域内有大运河、长江水道;南京、上海等地开辟为通商口岸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迅速,商品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好;靠近政治中心南京,受辛亥革命影响深;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张謇、荣宗敬等人为该地区人氏,便于在家乡投资办厂。

(4)20世纪初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20世纪末成功的主要原因:中国的独立自主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下一知识点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