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9分)

②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

①相同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3分)出发点:明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3分)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3分)

②社会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2分)影响: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防止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多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

(1)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被后世所称颂为“开皇之治”。请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文帝是如何“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3分)

材料二 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杨坚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2)你是否同意唐太宗的评价?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理由。(2分)并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实现他的意图的。(3分)

材料三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户口统计只重男丁,对“未成丁”或“男女幼丁”等人口不作统计。)

(3)请分析导致清代人口发生变化的政策原因有哪些?(2分)

正确答案

(1)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府兵制,沿用均田制,对以后王朝影响深远。(3分)

(2)不同意,杨坚开创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减少君主决策失误。(2分)

(或同意,隋文帝独断专行,不信任臣下;群臣也不敢谏诤,(2分))(任选一点)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制度上沿用隋制;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有利于笼络大批有才能之士,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3分)

(3)清朝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作出了调整:“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地丁银)等,废除人头税,隐蔽人口现象减少。(2分)(答出两点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于战国时期,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正确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本题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材料二:18世纪中叶,由于海外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出口利润高,太湖地区的丝绸大量从广州出口,使国内丝价不断上涨。有大臣上奏说:“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于是,乾隆二十四年颁布了一道谕旨,规定出洋的商船“每船准其配买土丝五千斤、二蚕湖丝三千斤(土丝和二蚕湖丝都是质地较差的丝)”,头蚕湖丝(优质蚕丝)禁止出口。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清朝政府对铁锅出口有什么规定?(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帝为解决国内丝价不断上涨的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4分)

(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严禁铁锅出口。(1分)

(2)限制蚕丝出口的数量;禁止优质蚕丝出口。(4分)

(3)海禁政策。(2分)禁止对外贸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租)其肆(商铺)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6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12分)

正确答案

(1)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2) 

(2)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6分)

(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6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6分)

下一知识点 :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从工场到工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