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工场到工厂
- 共190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向清廷呈递的外交文书中要求,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在北京设立商馆;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割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乾隆帝在“敕谕”中答复,“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地森然,即岛屿与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又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了英方要求。
——摘编自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张岂之《中国历史》第四卷等书。
材料二: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一一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辩证分析英国的要求。清政府基于哪些理由拒绝英国的要求,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说明中国收归香港的理由和条件;指出中国与英国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要求:一部分属于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如在北京设立商馆;一部分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如割让舟山附近岛屿。(2分)
理由: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物产丰饶,经济需求可以自给自足。(2分)
影响:清政府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闭关自守,中国因此失去一次了解世界、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机遇。(2分)
(2)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2分)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2分)
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可以谈判。(2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首先要提取材料中英国的要求,其要求有两点,一是通商,如“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在北京设立商馆”;二是割地免税,如“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割让给英国商人居住…”;由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通商属于正常的贸易要求,而割地免税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中“天朝尺土,俱归版籍…”,“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等可以总结出理由。其影响可以结合所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来总结答案。
(2)根据材料中“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可以总结出理由:香港是中国固领土,在近代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分步割占或租借。中国能收回香港的重要条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中“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可以总结出中英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
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人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请思考:南方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同时改变着南方的风俗习惯。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生活习俗同时也会发生变化和融合。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
——摘编自《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
(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2分)
(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6分)
正确答案
(1)政府只许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垄断外贸;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分。每点2分。若答“政府推行闭关政策”给1分。若答“拥有环球贸易航线,与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给2分)
(2)情况:生丝出口量逐年增长;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4分)
原因: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2分。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每点1分。)
(3)年均增长率虽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2分。若只分段表述,未答出总体趋势的给1分)
(4)从18世纪后期到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外贸中心(居外贸垄断地位);鸦片战争后,广州丧失了中国外贸垄断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外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中国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6分。每一时段2分。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即可归纳出政府只许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垄断外贸;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从表中总计一栏可以看出生丝出口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后两栏可以看出从广州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上海逐年上升,可以得出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结合所学即可以得出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3)需要注意的是1966—1971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出口总量还是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得出年均增长率虽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4)依据前三问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从18世纪后期到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外贸中心(居外贸垄断地位);鸦片战争后,广州丧失了中国外贸垄断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外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中国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25分)中国与世界,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这是赐予的一种恩典和特权,并非耻辱。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1942年5月,中国拟定了《战后国际经济合作办法》,认为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目的是使各国自由贸易,加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参加了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构建工作。在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中国力争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中国的配额由4.5亿美元增加至5.5亿美元,投票权占5.8%,居美英之后,列第三。
——据张士伟《中国与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整理
材料三:1950年,周恩来致电IMF,要求恢复中国在IMF的合法席位。然而,中国在IMF的代表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80年3月,IMF派团来华谈判;4月17日,IMF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组织的代表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外交观念?概括指出这一观念在明清后期造成何种消极后果?(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简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世界意义。(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中国在IMF的代表权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2分)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IMF的代表权得以恢复的因素有哪些?(6分)
(4)你认为当今中国应如何与世界发展关系?(3分)
正确答案
(1)外交观念:天朝上国(或朝贡外交)。(2分)
结果: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2)背景:①中国是反法西斯四大盟国之一(或反法西斯主力),国际地位提高。②中国面临战后经济重建的任务,希望能够获得国际援助。③美国试图建立由其主导的战后世界经济体系。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世界意义:①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②顺应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③推动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民主化方向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3)原因:两极格局之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遏制中国。(2分)
因素: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交。③中国开始改革开放。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提高。(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4)考生能从全球化潮流、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主流等三个角度阐述,即可得满分3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叙述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这是在考查对“天朝上国”概念的理解。从材料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的相当长时间与外国保持着这种朝贡外交关系,到了明清时期就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观念。由于朝贡外交中国一方一直把自己置于高于外国的地位之上,所以很容易形成不把外国诸邦看在眼里的自傲心态,不屑于虚心学习外国之所长,最终的结果将是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
(2)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与二战后期,所以从这个时间出发,结合当时面临着紧要任务是加速二战的胜利进程,同时着眼于战后恢复重建和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目的,所以不难得出其建立的背景。从材料中的“加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力争……列第三”可以推论出“国际地位提高”和“希望能够获得国际援助”两个因素;再结合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形式与趋势,不难想到“美国”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
世界意义:要注意从世界角度去分析。首先这是一个世界金融体系,所以应该对世界金融秩序和国际贸易有积极意义;其次应从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出发去思考,得出相关积极意义。
(3)原因:应注意审题,题目要求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所以中国自身原因就不必考虑了。如果从国际关系角度去思考,很容易就根据时间和所学知识,将冷战下的两极格局想起来。
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IMF的代表权得以恢复材料指明是在1980年4月,根据这个时间结合所学这个时间前夕的中国内政外交重大历史事件去考虑,选择跟这一事件有关的因素去写就可以了。
(4)这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难度不大。尽管分数不高,但是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见解,结合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潮流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宋)范成大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清雍正帝语
材料四: 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以“诚信”著称天下,崇信 “管鲍遗风”。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民谚。
材料五: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2006 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
请回答
(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这句诗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2分)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4)依据材料三,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4分)
(5)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
26、(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很高,采用稻麦复种制。(2分)
(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分)
(3)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分)
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2分)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2分)
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4)历史原因 : ①乔家经济实力强,在清代就影响全国; ②乔家大院的建筑成就;③乔氏“诚信”的商业道德等。 现实原因:①市场经济发展热;②文化旅游热; ③电视等媒体宣传(2分)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出自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最典型的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交错出现的景观要数荆门军."此间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陆,陆亩者只种麦、豆、麻、粟,或莳蔬栽菜,不复种禾,水田乃种禾。“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意思是指白天男人们下田去除草,晚上妇女们在家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女都各有各的事。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农民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消极影响主要从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两方面分析,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结合材料四五进行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