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A、B、C、D、E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根据图回答:

C.AAAABBBBCCCC×AABBCC-→AAABBBCCCAAAAAABBBBBBCCCCCC

(1)A图所示过程称克隆技术,新个体丙的性别决定于______亲本.

(2)在B图中,由物种P突变为物种P′,是指导蛋白质合成时,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______改变成了______.(缬氨酸GUC;谷氨酰胺CAG;天冬氨酸GAC)

(3)C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______,该方法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滴加______或用______处理.

(4)D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__,采用的原理是______

(5)E图中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与D方法相比,E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图所示过程称克隆技术,由于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而新个体丙的染色体都来自甲亲本,所以新个体丙的性别决定于甲亲本.

(2)在B图中,由物种P突变为物种P′,是指导蛋白质合成时,密码子由GAC变为GUC,所以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天冬氨酸改变成了缬氨酸.

(3)C图中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多倍体育种,该方法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或用低温处理,抑制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4)D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采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若要在F2中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单的方法是选出矮秆抗锈病的个体,让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5)E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与D杂交育种方法相比,E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故答案为:

(1)甲

(2)天冬氨酸  缬氨酸

(3)多倍体育种  秋水仙素  低温

(4)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5)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

解:(1)A图所示过程称克隆技术,由于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而新个体丙的染色体都来自甲亲本,所以新个体丙的性别决定于甲亲本.

(2)在B图中,由物种P突变为物种P′,是指导蛋白质合成时,密码子由GAC变为GUC,所以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天冬氨酸改变成了缬氨酸.

(3)C图中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多倍体育种,该方法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或用低温处理,抑制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4)D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采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若要在F2中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单的方法是选出矮秆抗锈病的个体,让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5)E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与D杂交育种方法相比,E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故答案为:

(1)甲

(2)天冬氨酸  缬氨酸

(3)多倍体育种  秋水仙素  低温

(4)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5)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

实验二: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实验三: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

请回答:

(1)对上述l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无法合成______,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白化基因对玉米性状的控制方式为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等技术,其中单倍体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有______,选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原因是______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

(4)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进行自交获得F2,F2中只选择抗病高秆植株让其自交获得F3,则F3中抗病基因的频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可知,白化苗是由于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无法合成叶绿素,而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白化基因对玉米性状的控制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实验一用射线照射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属于诱变育种;实验二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新品种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实验三通过杂交获得所需要个体的过程属于杂交育种.其中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选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是因为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诱导形成多倍体.

(3)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

(4)乙(Aabb)和丙(aaBb)杂交得到F1,F1中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使其自交获得F2,F2中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只考虑抗病与不抗病这对相对性状,其中AA占,Aa占,让其自交获得F3,则F3中AA占、Aa占=、aa占=,所以F3中抗病基因的频率为

故答案为:

(1)叶绿素    基因突变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诱变育种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Aabb   aaBb

(4)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可知,白化苗是由于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无法合成叶绿素,而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白化基因对玉米性状的控制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实验一用射线照射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属于诱变育种;实验二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新品种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实验三通过杂交获得所需要个体的过程属于杂交育种.其中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选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是因为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诱导形成多倍体.

(3)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

(4)乙(Aabb)和丙(aaBb)杂交得到F1,F1中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使其自交获得F2,F2中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只考虑抗病与不抗病这对相对性状,其中AA占,Aa占,让其自交获得F3,则F3中AA占、Aa占=、aa占=,所以F3中抗病基因的频率为

故答案为:

(1)叶绿素    基因突变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诱变育种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Aabb   aaBb

(4)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现有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要育出黑色长毛兔.理论上可采用的技术是(  )

①杂交育种     ②基因工程    ③诱变育种    ④克隆技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现有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要育出黑色长毛兔,可以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获得黑色长毛兔,也可以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对黑色短毛兔或白色长毛兔进行辐射诱变,获得黑色长毛兔;但不能采用克隆技术,因为克隆技术不会改变后的性状.因此①②③④中理论上可以采用①②③育出黑色长毛兔.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育种专家用高杆抗锈病水稻与矮杆不抗锈病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矮杆抗锈病水稻,这种水稻出现的原因是(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

D环境条件的改变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将一个品种水稻的抗锈病性状和另一个品种水稻的矮杆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农科所通过如图所示的两种育种方法培育成了高品质的糯小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两过程应用的遗传学原理分别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Bb过程需要通过杂交来提高纯合率

C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其只能作用于萌发的种子

Da过程提高了突变率,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a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其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是不断自交提高纯合子的频率,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b属于杂交育种过程,能通过逐代自交能提高纯合率,B错误;

C、a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因为yR是单倍体,高度不育,没有种子,C错误;

D、通过a过程获得的后代均为纯合子,其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能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D错误.

故选:A.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现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为高杆(D易倒伏),能抗锈病(T);另一个为矮杆(d抗倒伏),易染锈病(t);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现分别用杂交育种法和单倍体育种法来培育矮杆抗锈病的新品种,请根据图分析回答:

(1)b过程为______

(2)F2代中最理想的基因型是______,在F2代中抗倒伏、抗锈病个体中占______;c过程为______,理想的配子基因型是______

(3)e过程是指______

(4)g过程是指______.对比上述两种育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从图中可见,杂交育种的一般程序是______

(6)我们也可以采用转基因技术在矮杆不抗病的个体中导入一个抗病基因来获得矮杆抗病的理想类型,采用这种方法属于哪种变异类型?______

正确答案

自交

ddTT

减数分裂

dT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杂交--自交--选择--自交--选择

基因重组

解析

解:(1)图中b过程表示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

(2)该育种是为了培育矮杆抗锈病的新品种,而F2代中培育矮杆抗锈病的新品种的基因型有:ddTT、ddTt,其中最理想的基因型是纯合子ddTT;c过程为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理想的配子基因型是dT.

(3)图中e过程表示花药离体培养.

(4)图中g过程表示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从图中可见eg表示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5)从图中可见,杂交育种的一般程序是杂交--自交--选择--自交--选择.

(6)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故答案是:

(1)自交

(2)ddTT      减数分裂  dT

(3)花药离体培养

(4)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5)杂交--自交--选择--自交--选择

(6)基因重组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育种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杂交育种过程都需要经过杂交、选择和纯合化三个阶段

B单倍体育种涉及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D转基因育种的过程中利用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正确答案

B,C

解析

解:A、若所需优良性状是隐性性状,则不需要经过纯合化阶段,A错误;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往往也需要先进行杂交,因此涉及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正确;

D、转基因育种的过程中利用了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科学家发现多数抗旱型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此代谢产物在叶肉细胞和茎部细胞中却很难找到.

(1)该代谢产物能够使细胞液的渗透压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这种代谢产物在茎部和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3)现有一抗旱植物,其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旱敏基因).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r:ATAAGCATGACATTA;R:ATAAGCAAGACATTA.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______.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该抗旱基因控制抗旱性状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4)已知抗旱型(R)和多颗粒(D)属于显性性状,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旱敏型多颗粒植株与纯合的抗旱型少颗粒植株杂交,F1自交:

①F2抗旱型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__

②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植株自交.从理论上讲F3中旱敏型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

③某人用一植株和一旱敏型多颗粒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性状的统计结果显示抗旱:旱敏=1:1,多颗粒:少颗粒=3:1.若只让F1中抗旱型多颗粒植株相互受粉,F2的性状分离比是______

(5)请设计一个快速育种方案,利用抗旱型少颗粒(Rrdd)和旱敏型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作亲本,通过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用文字简要说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抗旱型农作物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使细胞液的渗透压增大,从而增强根细胞的吸水能力.

(2)该代谢产物在茎、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对比R基因与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知,R基因上的A被T取代从而突变成了r基因,这是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基因突变.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是糖类,糖类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

(4)由题干信息知,亲本基因型为rrDD、RRdd,F1的基因型为RrDd.①F1自交,F2抗旱型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RrDd)所占比例为.②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的植株中RR占,Rr占,自交所得F3中旱敏型植株(rr)所占比例为×=.③由题意知,该植株与旱敏型多颗粒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RrDd、rrDd,F1中抗旱型多颗粒植株的基因型为RrDD、RrDd,它们相互受粉,用分解组合法解答是:Rr×Rr→3R_:1rr,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自由交配,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D:d=2:1,因此,自由交配后DD:Dd:dd=(2:2×:(2=4:4:1,因此D_:dd=8:1,对于两对性状来说,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3R_:1rr)(8D_:1dd)=24R_D_:8rrD_:3R_dd:1rrdd,故F2的性状分离比是抗旱型多颗粒:旱敏感型多颗粒:抗旱型少颗粒:旱敏感型少颗粒=24:8:3:1

(5)通过一次杂交获得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需要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故答案为:

(1)增大 

(2)基因选择性表达 

(3)碱基对替换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4)        24:8:3:1 

(5)先用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

解析

解:(1)抗旱型农作物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使细胞液的渗透压增大,从而增强根细胞的吸水能力.

(2)该代谢产物在茎、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对比R基因与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知,R基因上的A被T取代从而突变成了r基因,这是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基因突变.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是糖类,糖类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

(4)由题干信息知,亲本基因型为rrDD、RRdd,F1的基因型为RrDd.①F1自交,F2抗旱型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RrDd)所占比例为.②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的植株中RR占,Rr占,自交所得F3中旱敏型植株(rr)所占比例为×=.③由题意知,该植株与旱敏型多颗粒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RrDd、rrDd,F1中抗旱型多颗粒植株的基因型为RrDD、RrDd,它们相互受粉,用分解组合法解答是:Rr×Rr→3R_:1rr,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自由交配,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D:d=2:1,因此,自由交配后DD:Dd:dd=(2:2×:(2=4:4:1,因此D_:dd=8:1,对于两对性状来说,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3R_:1rr)(8D_:1dd)=24R_D_:8rrD_:3R_dd:1rrdd,故F2的性状分离比是抗旱型多颗粒:旱敏感型多颗粒:抗旱型少颗粒:旱敏感型少颗粒=24:8:3:1

(5)通过一次杂交获得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需要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故答案为:

(1)增大 

(2)基因选择性表达 

(3)碱基对替换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4)        24:8:3:1 

(5)先用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  )

A孟德尔

B巴斯德

C袁隆平

D米勒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孟德尔是遗传学之父,A错误;

B、巴斯德致力于微生物的研究,发现了巴氏消毒法,B错误;

C、袁隆平是遗传学之父,C正确;

D、米勒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为生物进化做出了重要贡献,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实施③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D④过程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①过程是让两纯合亲体杂交,所以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A正确;

B、②过程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即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B正确;

C、③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④过程是染色体加倍,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C错误;

D、④过程是染色体加倍,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