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遵义月考)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课外活动,邀请你参与:

(1)研究水溶液中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设计如下方案:

①写出II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式:______

②根据实验发现只要有______等物质生成,水溶液中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经过小组同学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发现在生成三类物质后,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于是得出结论:溶液中复分解型的离子反应总是向着某些______ 的方向进行(与溶液混合的瞬间相比).

④小组同学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上述问题其实质是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问题.请你结合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对③中的结论作出合理解释:______

(2)如何研究H2SO4、KC1、NaHSO4、NaN03、Na2C03、NH4C1、NaOH的性质?设计方案为:将它们按照酸、碱、盐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具体如下:

①根据方案进行分类时,经实验测得KC1、NaN03,溶液的pH=7;

H2SO4、NaHSO4、NH4Cl溶液的pH<7; 

Na2C03、NaOH溶液的pH>7.

由此有的同学按分类法思想把H2SO4、NaHSO4、NH4Cl都划分为酸类,请你运用中学化学相关理论判断这样划分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②向NaHS04、NaN0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溶液产生黄色沉淀和无色气体,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反应中若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无色气体1.12L,则被氧化的物质为______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

③某同学在用H2S04鉴别NaN03、Na2C03、NaOH溶液时,Na2C03很容易鉴别,但鉴别NaN03和NaOH时却陷入了困境.限用上述另外六种物质,请你设计一个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帮忙解决这一难题:

正确答案

解:(1)①如果二者不反应,混合后溶液中c(H+)==0.01mol/L,混合溶液pH=2,实际上溶液pH=3.7>2,说明II实验中二者反应生成弱电解质醋酸,离子方程式为H++CH3COO-=CH3COOH,故答案为:H++CH3COO-=CH3COOH;

②实验I中生成沉淀、实验II中生成弱电解质、实验3中生成气体和弱电解质,这三个实验都发生复分解反应,IV中不产生上述物质,所以不发生复分解反应,则复分解反应条件是生成气体、沉淀、弱电解质中的一个即可,故答案为:气体、沉淀、弱电解质;

③通过实验对比知,只要发生复分解反应,则离子浓度一定减小,所以离子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故答案为:离子浓度减小;

④当生成上述三类物质时,形成新的化学键而导致体系的焓减或生成气体而导致熵增,由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焓判据和熵判据知,反应可发生,

故答案为:当生成上述三类物质时,形成新的化学键而导致体系的焓减或生成气体而导致熵增,由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焓判据和熵判据知,反应可发生;

(2)①在水溶液里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氯化铵在水溶液中只电离出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且氯化铵溶液呈酸性是因为水解导致的,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还有钠离子,所以氯化铵和硫酸氢钠都是盐,

故答案为;不合理;硫酸氢钠和氯化铵都属于盐,前者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除了氢离子还有钠离子,后者是因为水解而显酸性;

②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硫离子生成S单质,同时生成NO,离子方程式为2NO3-+3S2-+8H+=2NO↑+3S↓+4H2O;

该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Na2S,根据转移电子相等得被氧化的物质物质的量==0.075mol,

转移电子物质的量=×3=0.15mol,

故答案为:2NO3-+3S2-+8H+=2NO↑+3S↓+4H2O;0.075;0.15;

③氯化铵和碱反应生成氨气,硝酸钠和氯化铵不反应,则其鉴别方法为:取两张待测液少许于试管中,分别加入氯化铵溶液并加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为NaOH,另一种为硝酸钠,

答:取两张待测液少许于试管中,分别加入氯化铵溶液并加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为NaOH,另一种为硝酸钠.

解析

解:(1)①如果二者不反应,混合后溶液中c(H+)==0.01mol/L,混合溶液pH=2,实际上溶液pH=3.7>2,说明II实验中二者反应生成弱电解质醋酸,离子方程式为H++CH3COO-=CH3COOH,故答案为:H++CH3COO-=CH3COOH;

②实验I中生成沉淀、实验II中生成弱电解质、实验3中生成气体和弱电解质,这三个实验都发生复分解反应,IV中不产生上述物质,所以不发生复分解反应,则复分解反应条件是生成气体、沉淀、弱电解质中的一个即可,故答案为:气体、沉淀、弱电解质;

③通过实验对比知,只要发生复分解反应,则离子浓度一定减小,所以离子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故答案为:离子浓度减小;

④当生成上述三类物质时,形成新的化学键而导致体系的焓减或生成气体而导致熵增,由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焓判据和熵判据知,反应可发生,

故答案为:当生成上述三类物质时,形成新的化学键而导致体系的焓减或生成气体而导致熵增,由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焓判据和熵判据知,反应可发生;

(2)①在水溶液里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氯化铵在水溶液中只电离出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且氯化铵溶液呈酸性是因为水解导致的,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还有钠离子,所以氯化铵和硫酸氢钠都是盐,

故答案为;不合理;硫酸氢钠和氯化铵都属于盐,前者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除了氢离子还有钠离子,后者是因为水解而显酸性;

②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硫离子生成S单质,同时生成NO,离子方程式为2NO3-+3S2-+8H+=2NO↑+3S↓+4H2O;

该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Na2S,根据转移电子相等得被氧化的物质物质的量==0.075mol,

转移电子物质的量=×3=0.15mol,

故答案为:2NO3-+3S2-+8H+=2NO↑+3S↓+4H2O;0.075;0.15;

③氯化铵和碱反应生成氨气,硝酸钠和氯化铵不反应,则其鉴别方法为:取两张待测液少许于试管中,分别加入氯化铵溶液并加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为NaOH,另一种为硝酸钠,

答:取两张待测液少许于试管中,分别加入氯化铵溶液并加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为NaOH,另一种为硝酸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衡水校级月考)某强酸性溶液X,可能含有Al3+、Ba2+、NH、Fe2+、Fe3+、CO、SO、SiO、NO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取该溶液进行实验,其现象及转化如图.反应过程中有一种气体是红棕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强酸性条件即可判断溶液X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有______

(2)溶液X中,关于N03-的判断一定正确的是______

a.一定有    b.一定没有    c.可能有

(3)产生气体A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转化⑥发生反应的现象为______

(5)转化④中产生H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6)若转化③中,D、H20、02三种物质恰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E,则反应中D与0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7)对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可以另取X溶液,加入下列溶液中的一种,根据现象即可判断,该试剂最好是______

①NaOH溶液,②KSCN溶液,③石蕊试剂,④pH试纸,⑤KMn04溶液,⑥氯水和KSCN的混合溶液.

正确答案

解:某强酸性溶液X,则溶液中不存在弱酸根离子CO32-、SiO32-,溶液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沉淀C,则溶液呈存在SO42-,不存在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的Ba2+,C是BaSO4

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所以溶液中Fe2+和NO3-不能共存,加入硝酸钡产生气体,则溶液中存在Fe2+,不存在NO3-,A是NO;

溶液B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产生气体F,则溶液中含有NH4+,F是NH3,产生沉淀,则溶液中存在Fe3+,沉淀G是Fe(OH)3,氢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3,则J是FeCl3,溶液H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沉淀,则溶液中存在Al3+,沉淀K是Al(OH)3,溶液L是NaHCO3

A是NO,则D是NO2,二氧化氮化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则E是HNO3,硝酸和氨气反应生成硝酸铵,则I是NH4NO3

(1)由强酸性条件即可判断溶液X中一定不存在弱酸根离子,所以不存在的离子有CO32-、SiO32-

故答案为:CO32-、SiO32-

(2)强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如果存在硝酸根离子,则不存在亚铁离子,加入硝酸钡溶液时不能产生气体,所以溶液X中一定没有NO3-

故选b;

(3)亚铁离子和硝酸反应生成铁离子、一氧化氮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3Fe2++NO3-+4H+=3Fe3++NO↑+2H2O,

故答案为:3Fe2++NO3-+4H+=3Fe3++NO↑+2H2O;

(4)氢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氢氧化铁为红褐色沉淀,氯化铁溶液呈黄色,所以看到的现象是:红褐色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故答案为: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5)铝离子和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Al3++4OH-=AlO2-+2H2O,

故答案为:Al3++4OH-=AlO2-+2H2O;

(6)若转化③中,NO2、H2O、O2三种物质恰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HNO3,该反应方程式为:NO2+2H2O+O2=4HNO3,则反应中D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故答案为:4:1.

(7)溶液中Fe3+是否存在不能确定,Fe3+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所以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故选②;

故答案为:②.

解析

解:某强酸性溶液X,则溶液中不存在弱酸根离子CO32-、SiO32-,溶液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沉淀C,则溶液呈存在SO42-,不存在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的Ba2+,C是BaSO4

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所以溶液中Fe2+和NO3-不能共存,加入硝酸钡产生气体,则溶液中存在Fe2+,不存在NO3-,A是NO;

溶液B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产生气体F,则溶液中含有NH4+,F是NH3,产生沉淀,则溶液中存在Fe3+,沉淀G是Fe(OH)3,氢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3,则J是FeCl3,溶液H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沉淀,则溶液中存在Al3+,沉淀K是Al(OH)3,溶液L是NaHCO3

A是NO,则D是NO2,二氧化氮化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则E是HNO3,硝酸和氨气反应生成硝酸铵,则I是NH4NO3

(1)由强酸性条件即可判断溶液X中一定不存在弱酸根离子,所以不存在的离子有CO32-、SiO32-

故答案为:CO32-、SiO32-

(2)强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如果存在硝酸根离子,则不存在亚铁离子,加入硝酸钡溶液时不能产生气体,所以溶液X中一定没有NO3-

故选b;

(3)亚铁离子和硝酸反应生成铁离子、一氧化氮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3Fe2++NO3-+4H+=3Fe3++NO↑+2H2O,

故答案为:3Fe2++NO3-+4H+=3Fe3++NO↑+2H2O;

(4)氢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氢氧化铁为红褐色沉淀,氯化铁溶液呈黄色,所以看到的现象是:红褐色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故答案为: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5)铝离子和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Al3++4OH-=AlO2-+2H2O,

故答案为:Al3++4OH-=AlO2-+2H2O;

(6)若转化③中,NO2、H2O、O2三种物质恰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HNO3,该反应方程式为:NO2+2H2O+O2=4HNO3,则反应中D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故答案为:4:1.

(7)溶液中Fe3+是否存在不能确定,Fe3+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所以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故选②;

故答案为: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将铁粉、铜粉、FeCl3溶液、FeCl2溶液和CuCl2溶液混合于某容器中充分反应(容器不参与反应),试判断下列情况溶液中存在的金属离子和金属单质.

(1)若铁粉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______

(2)若CuCl2有剩余,则容器中一定有______可能有______

(3)若FeCl2和CuCl2都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______,一定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氧化性:FeCl3>CuCl2>FeCl2,还原性Fe>Cu,

(1)反应后铁有剩余,发生Fe+2FeCl3=3FeCl2,Fe+CuCl2=Cu+FeCl2,Fe3+、Cu2+都不能存在,故答案为:Fe3+、Cu2+

(2)若CuCl2有剩余,由于氯化铜可氧化单质铁,则不可能有Fe,容器中存在的情况有Fe3+、Fe2+或Cu、Fe2+,则一定有Fe2+,可能有Cu或Fe3+,故答案为:Fe2+;Cu或Fe3+

(3)FeCl3和CuCl2都有剩余,则Fe、Cu均完全反应,不能存在,容器中一定存在Fe2+,故答案为:Fe、Cu;Fe2+

解析

解:氧化性:FeCl3>CuCl2>FeCl2,还原性Fe>Cu,

(1)反应后铁有剩余,发生Fe+2FeCl3=3FeCl2,Fe+CuCl2=Cu+FeCl2,Fe3+、Cu2+都不能存在,故答案为:Fe3+、Cu2+

(2)若CuCl2有剩余,由于氯化铜可氧化单质铁,则不可能有Fe,容器中存在的情况有Fe3+、Fe2+或Cu、Fe2+,则一定有Fe2+,可能有Cu或Fe3+,故答案为:Fe2+;Cu或Fe3+

(3)FeCl3和CuCl2都有剩余,则Fe、Cu均完全反应,不能存在,容器中一定存在Fe2+,故答案为:Fe、Cu;Fe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春•荆州校级月考)(1)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的溶质分别是Na2CO3、Na2SO4、NaHSO4、BaCl2中的一种,为了确定各是何种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记录为:①A+D→溶液+气体,②B+C→溶液+沉淀,③B+A→溶液+沉淀X,④D+B→溶液Y+沉淀,⑤溶液Y+沉淀X→溶液+气体.

写出①、③、⑤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______;③______;⑤______

(2)印刷电路板是由塑料和铜箔复合而成,刻制印刷电路时要用FeCl3溶液作为“腐蚀液”生成CuCl2和Fe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u+2FeCl3═CuCl2+2FeCl2

①请在上式中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用单线桥法).Cu+2FeCl3═CuCl2+2FeCl2

②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③使用过的“腐蚀液”会失效,但还可以回收利用,其中有一步需要将Fe2+转化为Fe3+,下列试剂能实现上述变化的是______(填序号).

A.氯气          B.铁         C.双氧水        D.稀硫酸.

正确答案

解:(1)由②③④反应可知,A、C、D都能与B反应产生沉淀,所以B为BaCl2溶液;而由⑤可知沉淀X为BaCO3,溶液Y呈酸性,由此产生沉淀X的③中A为Na2CO3,产生溶液Y的④中D为NaHSO4,因此C为Na2SO4,反应①为Na2CO3与NaHSO4的反应,NaHSO4溶液呈酸性,反应的实质为2H++CO32-=H2O+CO2↑,反应③为碳酸钠和氯化钡之间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Ba2+=BaCO3,反应⑤为BaCO3和HCl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Ba2++H2O+CO2↑,

故答案为:2H++CO32-=H2O+CO2↑;CO32-+Ba2+=BaCO3;BaCO3+2H+=Ba2++H2O+CO2↑;

(2)①反应中铜失电子被氧化,Fe3+得电子被还原,可利用单线桥分析为

故答案为:

②铜溶解于稀硝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故答案为:3Cu+8H++2NO3-=3Cu2++2NO↑+4H2O;

③失效后的腐蚀液Fe3+全部消耗掉,要将Fe2+→Fe3+,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其中A、C均为氧化剂且不引入新杂质离子,符合题意可选,故答案为:AC.

解析

解:(1)由②③④反应可知,A、C、D都能与B反应产生沉淀,所以B为BaCl2溶液;而由⑤可知沉淀X为BaCO3,溶液Y呈酸性,由此产生沉淀X的③中A为Na2CO3,产生溶液Y的④中D为NaHSO4,因此C为Na2SO4,反应①为Na2CO3与NaHSO4的反应,NaHSO4溶液呈酸性,反应的实质为2H++CO32-=H2O+CO2↑,反应③为碳酸钠和氯化钡之间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Ba2+=BaCO3,反应⑤为BaCO3和HCl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Ba2++H2O+CO2↑,

故答案为:2H++CO32-=H2O+CO2↑;CO32-+Ba2+=BaCO3;BaCO3+2H+=Ba2++H2O+CO2↑;

(2)①反应中铜失电子被氧化,Fe3+得电子被还原,可利用单线桥分析为

故答案为:

②铜溶解于稀硝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故答案为:3Cu+8H++2NO3-=3Cu2++2NO↑+4H2O;

③失效后的腐蚀液Fe3+全部消耗掉,要将Fe2+→Fe3+,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其中A、C均为氧化剂且不引入新杂质离子,符合题意可选,故答案为:A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一包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NaCl、Ba(NO32、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以下实验: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溶液呈无色;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试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回答问题:

原粉末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写化学式)

正确答案

解:依据题干信息和实验过程可知,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有CuSO4;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一定含有Ba(NO32、Na2CO3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是碳酸钡沉淀;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银沉淀,也可能含有氯化银沉淀,或两者的混合物;

据此分析可得,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Ba(NO32、Na2CO3,可能含有NaCl,一定不含CuSO4,故答案为:NaCl.

解析

解:依据题干信息和实验过程可知,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有CuSO4;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一定含有Ba(NO32、Na2CO3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是碳酸钡沉淀;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银沉淀,也可能含有氯化银沉淀,或两者的混合物;

据此分析可得,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Ba(NO32、Na2CO3,可能含有NaCl,一定不含CuSO4,故答案为:NaCl.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溶液仅含Fe2+、Na+、Al3+、Ba2+、SO42-、NO3-、Cl-中的4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不考虑水的电离和离子的水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和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B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的气体遇空气能变成红棕色

C该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Fe2+、Na+、SO42-、NO3-

D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最终所得固体的质量为72g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则一定发生Fe2+、NO3-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铁和NO,阴离子种类不变,则原溶液中存在SO42-,又溶液中含有四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由电荷守恒可知,含有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即一定含有Na+

A.该溶液中加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则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故A正确;

B.生成的NO易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故B正确;

C.由上述推断可知,该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Fe2+、Na+、SO42-、NO3-,故C正确;

D.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最终所得固体为氧化铁,其质量为0.5mol×160g/mol=80g,故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绵阳校级期中)现有三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它们可能是H2SO4、Ba(OH)2、Na2CO3,为鉴别它们,将它们标注为A、B、C,完成以下实验

①A溶液与B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气体X,气体X可以和C溶液反应生成沉淀E,沉淀E可溶于稀硝酸;

②B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沉淀D不溶于稀硝酸.

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填空:

(1)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

(2)B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

(3)B溶液与C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4)写出沉淀E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三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可能是H2SO4、Ba(OH)2、Na2CO3;①A溶液与B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气体X,此气体X只能是CO2,CO2通入C溶液反应生成沉淀E,沉淀E可溶于稀硝酸,溶液C只能是Ba(OH)2,生成的沉淀E是碳酸钡;

②B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沉淀D不溶于稀硝酸,则B为H2SO4,沉淀D为硫酸钡,则A为Na2CO3

故答案为:Na2CO3

(2)硫酸是强电解质,能完全电离出H+和SO42-,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故答案为:H2SO4=2H++SO42-

(3)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O42-+Ba2++2OH-=2H2O+BaSO4↓,

故答案为:2H++SO42-+Ba2++2OH-=2H2O+BaSO4↓;

(4)沉淀碳酸钡溶解于稀硝酸,生成可溶性的硝酸钡及水、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Ba2++2H2O+CO2↑,

故答案为:BaCO3+2H+=Ba2++2H2O+CO2↑.

解析

解:(1)三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可能是H2SO4、Ba(OH)2、Na2CO3;①A溶液与B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气体X,此气体X只能是CO2,CO2通入C溶液反应生成沉淀E,沉淀E可溶于稀硝酸,溶液C只能是Ba(OH)2,生成的沉淀E是碳酸钡;

②B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沉淀D不溶于稀硝酸,则B为H2SO4,沉淀D为硫酸钡,则A为Na2CO3

故答案为:Na2CO3

(2)硫酸是强电解质,能完全电离出H+和SO42-,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故答案为:H2SO4=2H++SO42-

(3)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O42-+Ba2++2OH-=2H2O+BaSO4↓,

故答案为:2H++SO42-+Ba2++2OH-=2H2O+BaSO4↓;

(4)沉淀碳酸钡溶解于稀硝酸,生成可溶性的硝酸钡及水、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Ba2++2H2O+CO2↑,

故答案为:BaCO3+2H+=Ba2++2H2O+CO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重庆校级期中)现有易溶于水的五种物质A、B、C、D、E,其中有一种是碱,四种是盐,溶于水后电离可以产生下表中的离子:

为鉴别它们,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其结果如下:

①A 溶液与B 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气体x,x 可以和C 溶液反应生成沉淀E,沉淀E 可与B 溶液反应;

②B 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自色沉淀D,沉淀D不溶于稀硝酸.

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X______,C______,B______

(2)完成A溶液与X 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D 与E的混介物ag,加入足量盐酸,反应完毕生成标准状况时的气休bL,则D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4)已知NaHCO3溶液呈碱性.B 溶液与A 溶液反应至恰好溶液呈中性,写出该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解:生成的气体只有CO2符合,发生的反应为 2H++CO32-=H2O+CO2↑,CO2气体可以和C溶液反应生成沉淀D,则C为Ba(OH)2,沉淀D为BaCO3,与B溶液反应,则B为NaHSO4,所以A为Na2CO3

(1)生成的气体只有CO2符合,发生的反应为 2H++CO32-=H2O+CO2↑,结合分析可知C为Ba(OH)2,B为NaHSO4,故答案为:CO2; Ba(OH)2;NaHSO4

(2)A为Na2CO3溶液,通入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改写为离子方程式得CO32-+H2O+CO2=2HCO3-,故答案为:CO32-+H2O+CO2=2HCO3-

(3)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中滴加盐酸,只有碳酸钡溶解并生成CO2气体,根据原子守恒,n(BaCO3)=n(CO2)=bL÷22.4L/mol=mol,碳酸钡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100%,D物质硫酸钡的质量分数为1-×100%,故答案为:1-×100%;

(4)碳酸钠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反应可能生成碳酸氢钠,也可以生成CO2气体,同时得到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显中性,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32-=H2O+CO2↑,故答案为:2H++CO32-=H2O+CO2↑.

解析

解:生成的气体只有CO2符合,发生的反应为 2H++CO32-=H2O+CO2↑,CO2气体可以和C溶液反应生成沉淀D,则C为Ba(OH)2,沉淀D为BaCO3,与B溶液反应,则B为NaHSO4,所以A为Na2CO3

(1)生成的气体只有CO2符合,发生的反应为 2H++CO32-=H2O+CO2↑,结合分析可知C为Ba(OH)2,B为NaHSO4,故答案为:CO2; Ba(OH)2;NaHSO4

(2)A为Na2CO3溶液,通入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改写为离子方程式得CO32-+H2O+CO2=2HCO3-,故答案为:CO32-+H2O+CO2=2HCO3-

(3)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中滴加盐酸,只有碳酸钡溶解并生成CO2气体,根据原子守恒,n(BaCO3)=n(CO2)=bL÷22.4L/mol=mol,碳酸钡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100%,D物质硫酸钡的质量分数为1-×100%,故答案为:1-×100%;

(4)碳酸钠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反应可能生成碳酸氢钠,也可以生成CO2气体,同时得到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显中性,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32-=H2O+CO2↑,故答案为:2H++CO32-=H2O+CO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时最佳顺序为(  ) 

①加入足量氯水  ②加入足量KMnO4溶液  ③加入少量NH4SCN溶液.

A③①

B③②

C①③

D①②③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因为KSCN与Fe3+作用使溶液显红色,与Fe2+作用无此现象,可以先滴加NH4SCN溶液,不显红色,说明原溶液不含有Fe3+

再滴加氯水后显红色,说明滴加氯水后溶液中有Fe3+,证明原溶液含有Fe2+,即③①,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稀硫酸和碳酸钠都是无色溶液,若无其他试剂,可以采取互相滴定的方式加以区分.实验内容及记录如下:

①量取1.00mL甲溶液,向其中缓慢滴入乙溶液10.0mL,共收集到1.344mL气体.

②量取10.00mL乙溶液,向其中缓慢滴入甲溶液1.00mL,共收集到0.448mL气体.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溶液,乙是______溶液(填写化学式);

(2)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判断的理由:______

(3)甲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4)向12.00mL乙溶液中缓慢滴入甲溶液,画出产生CO2的体积随滴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图.

正确答案

解:(1)当向硫酸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2H++CO32-=CO2↑+H2O,硫酸酸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的Na2CO3不再放出CO2;向Na2CO3溶液中加入硫酸时,先发生反应CO32-+H+=HCO3-,当所有CO32-均转化为HCO3-时,再发生反应HCO3-+H+=CO2↑+H2O,由实验①②中数据可知等量的甲与等量的乙反应,实验①产生的CO2气体多,说明甲为H2SO4、乙为Na2CO3

故答案为:H2SO4;Na2CO3

(2)CO32-与H+先后发生两个反应:H++CO32-=HCO3-、H++HCO3-=H2O+CO2↑,才能产生CO2气体,实验①产生的气体多于②,说明实验①反应后溶液里不存在HCO3-,H+完全转化为CO2气体逸出,故答案为:根据反应H++CO32-=HCO3-、H++HCO3-=H2O+CO2↑,才能产生CO2气体,实验①产生的气体多于②,说明实验①反应后溶液里不存在HCO3-,H+完全转化为CO2气体逸出;

(3)实验①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为1.344×10-3L÷22.4L/mol=0.6×10-4mol,根据2H++CO32-=CO2↑+H2O,硫酸溶液里H+的物质的是为0.6×10-4mol×2=1.2×10-4mol,硫酸的物质的量为1.2×10-4mol÷2=0.6×10-4mol,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10-4mol÷0.001L=0.06mol/L;实验②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为0.448×10-3L÷22.4L/mol=0.2×10-4mol,假设乙溶液里碳酸钠的物质的是来nmol,根据依次发生的反应:H++CO32-=HCO3-、H++HCO3-=H2O+CO2↑,则这两个反应中消耗的H+等于硫酸溶液里H+的物质的量,故nmol+0.2×10-4mol=1.2×10-4mol,解得n=1.0×10-4mol,故碳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10-4mol÷0.01L=0.01mol/L,故答案为:0.06mol/L;0.01mol/L;

(4)12.00mL碳酸钠溶液里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12.00×10-3L×0.01mol/L=0.12×10-3mol,根据依次发生的离子反应:H++CO32-=HCO3-、H++HCO3-=H2O+CO2↑,可知两次消耗的硫酸的体积相同,均为:0.12×10-3mol÷(0.06mol/L×2)=0.001L=1.00mL,根据碳原子守恒,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于碳酸钠的物质的量相等,体积为0.12×10-3mol×22.4L/mol=2.688×10-3L=2.688mL,据此可作出产生CO2的体积随滴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图为,故答案为:

解析

解:(1)当向硫酸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2H++CO32-=CO2↑+H2O,硫酸酸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的Na2CO3不再放出CO2;向Na2CO3溶液中加入硫酸时,先发生反应CO32-+H+=HCO3-,当所有CO32-均转化为HCO3-时,再发生反应HCO3-+H+=CO2↑+H2O,由实验①②中数据可知等量的甲与等量的乙反应,实验①产生的CO2气体多,说明甲为H2SO4、乙为Na2CO3

故答案为:H2SO4;Na2CO3

(2)CO32-与H+先后发生两个反应:H++CO32-=HCO3-、H++HCO3-=H2O+CO2↑,才能产生CO2气体,实验①产生的气体多于②,说明实验①反应后溶液里不存在HCO3-,H+完全转化为CO2气体逸出,故答案为:根据反应H++CO32-=HCO3-、H++HCO3-=H2O+CO2↑,才能产生CO2气体,实验①产生的气体多于②,说明实验①反应后溶液里不存在HCO3-,H+完全转化为CO2气体逸出;

(3)实验①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为1.344×10-3L÷22.4L/mol=0.6×10-4mol,根据2H++CO32-=CO2↑+H2O,硫酸溶液里H+的物质的是为0.6×10-4mol×2=1.2×10-4mol,硫酸的物质的量为1.2×10-4mol÷2=0.6×10-4mol,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10-4mol÷0.001L=0.06mol/L;实验②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为0.448×10-3L÷22.4L/mol=0.2×10-4mol,假设乙溶液里碳酸钠的物质的是来nmol,根据依次发生的反应:H++CO32-=HCO3-、H++HCO3-=H2O+CO2↑,则这两个反应中消耗的H+等于硫酸溶液里H+的物质的量,故nmol+0.2×10-4mol=1.2×10-4mol,解得n=1.0×10-4mol,故碳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10-4mol÷0.01L=0.01mol/L,故答案为:0.06mol/L;0.01mol/L;

(4)12.00mL碳酸钠溶液里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12.00×10-3L×0.01mol/L=0.12×10-3mol,根据依次发生的离子反应:H++CO32-=HCO3-、H++HCO3-=H2O+CO2↑,可知两次消耗的硫酸的体积相同,均为:0.12×10-3mol÷(0.06mol/L×2)=0.001L=1.00mL,根据碳原子守恒,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于碳酸钠的物质的量相等,体积为0.12×10-3mol×22.4L/mol=2.688×10-3L=2.688mL,据此可作出产生CO2的体积随滴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图为,故答案为:

下一知识点 : 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物质性质的研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