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表形态的塑造
- 共2665题
河口三角洲主要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正确答案
正确
试题分析:河口三角洲为流水沉积而形成的典型地貌。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
冲积扇常常形成于河流的入海口部位。
正确答案
错误
冲积扇往往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地带,而河流入海口容易形成河口三角洲。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的河流地貌的形成位置的差异。
在野外看到山岭时,根据地形可以判断此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正确答案
错误
试题分析: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往往成山,但长期的外力作用,背斜处往往形成谷地。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了解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构造地貌。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A是________,B是________。它们是由于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2)图中地貌发育的最基本的条件是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是________类岩石。图中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 (省或自治区)分布非常普遍。
正确答案
(1)石钟乳 石笋 喀斯特
(2)岩石的可溶性 碳酸盐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3)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略
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竟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则“皆士峰缭绕,兼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介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介于二者之间
小题1:徐霞客为 _ 朝代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熟于战国年间的《 _______ 》和北魏骊道元的《 ______ 》等。
小题2: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 。
小题3: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正确答案
小题1:明朝 《山海经—山经》 《水经注》
小题2:CO2 + H2O +CaCO3 Ca(HCO3)2
小题3:岩石条件:海相沉积形成大量的石灰岩,地壳活跃,升降明显;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积;生物条件: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所以岩溶地貌发育。
该题第一问是对徐霞客本人及有关溶洞的早期著作,出自教材中的知识窗部分。第二问在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应注意该反应的可逆性。第三问:岩溶地貌的发育是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和生物条件等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回答时要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性。
读三种地貌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是 ,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
(2)B图地貌为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
B图中的①是 ,②是 ,③是
(3)C图为 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高原,该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
正确答案
(1)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 干旱沙漠地区 (2)冰蚀 冰川侵蚀 冰斗 U形谷 角峰
(3)沟谷地貌 黄土 自然原因:黄土质地疏松且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植被破坏严重。
本题主要考查几种侵蚀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而黄土高原的成因是风力堆积作用而成,二者一定要区分开。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图表示的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 地貌。
(2)B 图是 地貌,往往形成于 地区;近年由于人类 、 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 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 。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 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 ,判断理由 、 ;图上的地质构造是 ,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 。
正确答案
(1)流水沉积 ;三角洲(平原)
(2)沙丘;干旱、半干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 米 向斜;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 河流下游(与上游相比)主要的水文特征;说出该河流上、下游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说出B 处最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简要分析其主要的自然区位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析说明C 处多沼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水文特征:①流量大 ②流速慢;外力作用:上游以流水侵入作用为主,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2)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 ;区位因素:①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 ②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③土层不深厚,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答出3点即可)
(3)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多雨;位于沿海平原地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66.5°N及其以北地区。 原因:黄赤交角为23.5°,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消失。 (2)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西临大西洋,盛行西风,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迎风坡,暖流经过。 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较大;背风坡,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
(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多位于河流中上游。
(4)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 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湾沿岸地区;铁路和公路环绕海湾分布;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形平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所示区域中X城将建设成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旅游目的地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把蔬菜生产基地迁移到T城市。
材料二 表 T和X两城市气候资料
(1)比较X和T两城气候特征上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H地所在地形区的最主要地形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E、F两水文站所测的含沙量大小,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图中X城所在地形区主要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X城选择T城作为蔬菜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共同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不同点: 从全年看,X 城的气温高于T 城,降水量多于T 城;
(2)高原(3)E含沙量大于F地;E所在的支流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4)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泥沙堆积
(5)①T 城和X 城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相似: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位于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河流经过,可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充足。 ②T城劳动力价格、地价较X城低,生产成本较低。③T城有铁路和高速公路与X城相连,便于把蔬菜运往X城。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 154.9米,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 据考证,现今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这里自古灌溉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1)指出秦岭与渭河平原岩层的相互运动关系。(8分)
(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其挺拔险峻的原因。(8分)
(3)据上述材料,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0分)
正确答案
(1)秦岭所在岩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相对下降。
(2)断块山。华山位于秦岭北部,所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是大断崖。
(3)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断裂陷落形成谷地(低地);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
(1)读图可知,该地区是断层,该处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2)由材料一可知,华山位于秦岭北坡,为断块山。
(3)从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进行分析。
读三大类岩石转化关系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所示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依次为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①是_____________作用,属于_____________(内力或外力作用);②为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们均属于_____________(内力或外力) 作用,请列举一种常见的外力_____________。
(3)经过③作用后,岩浆主要分布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_____________。④作用产生的岩石在黑龙江省有着广泛的分布,请列举一处C类岩石的典型分布地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火成岩)
(2)变质;内力;外力;流水(或风或海浪或冰川等均可)
(3)地幔(软流层);五大连池(或镜泊湖等地)
沂蒙72崮成为新地貌类型
以沂蒙72崮为代表的“崮”这种地理形态,近日被地质地貌专家们认定为一种新的地貌类型,并命名为“岱崮地貌”。“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人们通常叫“崮”。“崮”的顶部平坦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远处观望,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岱崮地貌”成为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后的新的岩石地貌类型。如图。
据了解,“崮”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说,形成了美丽的沂蒙“崮”群,数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国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见。“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石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现在外表独特的形态。
“岱崮地貌”蕴藏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和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岱崮地貌”是经亿万年地质演化而形成的地质构造和岩石,属于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探究1:“崮”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形成“崮”的地质作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探究1:“崮”的顶部是古生代寒武纪石灰岩,而石灰岩是沉积岩,这说明在古生代的寒武纪,这里还是地势很低的海洋,在当时的海洋中,存在着沉积作用,后来,地壳的抬升,使沂蒙山区抬升为陆地,并且地势不断抬高,最终成为山区。在被抬升为陆地以后,就开始经受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又由于该地区的各层岩层的硬度不同,这使硬度较大的灰岩被保留下来,形成了“崮”。
探究2:在最初的海底沉积时,属外力作用,由海底抬升为陆地的过程,是内力作用在起主导作用,当抬升结束后,又表现出外力作用的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但是要注意的是,无论哪个阶段,都有外力和内力作用在共同起着作用。只是不同的阶段表现的结果不同。
(8分)我国某校“环球探险社团”在暑期进行了网上模拟探险活动,图中箭头表示探险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在A区域看到的自然植被是 。(1分)
(2)C探险区存在一个低温中心,该区域种植业集中于 地形。在E地最有可能拍摄的照片是下图中的 ,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3分)
(3)探险路线经过南非德班,2011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该地举行。这次会议共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 。为解决此问题,我国近几年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共8分)
(1)热带草原带(1分)
(2)河谷(1分);a(1分)风力侵蚀作用(1分)
(3)全球变暖(1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或发展高技术工业或发展第三产业);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或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提高环保意识(答对其中3点即可给3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自然带。A区域位于赤道附近,但因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2)本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貌。暑假形成低温中心的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其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地势较低,热量较为充足。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E地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风力侵蚀能形成风蚀蘑菇。
(3)本题考查全球性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有①酸雨(污染物质——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导致农作物减产③影响森林生长④腐蚀建筑物、损坏文物古迹);②臭氧层破坏(成因——氟利昂;危害——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农作物减产);③全球气候变暖(成因——CO2排放增加;危害——①生态系统的调整;②海平面的上升;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性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2011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关注的主要是气候变暖。采取的措施应该能节能减排角度回答问题。
点评: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相对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20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3年我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设立,他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下图表示长江三角洲范围的变化。
(1)说明长江三角洲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2)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首个自由贸易区落户上海的原因。(8分)
(3)简述新增区域中小城镇的发展,对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发展的意义。(6分)
正确答案
(1)长江携带大量泥沙(2分);进入海洋坡度平缓,受到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弱,(2分);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2分)
(2)位居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交通运输便利;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经济腹地广,服务范围大;人才充足,技术力量雄厚;社会协作关系强(答对4条得8分)
(3)分散城市职能,促进中心城市等级体系的提升 (2分);缓解中心城市土地、交通压力(2分);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分)。
试题分析:
(1)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的。在河流进入海洋处,坡度平缓,受到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弱,所以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2)上海位居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交通运输便利。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经济腹地广,服务范围大。上海人才充足,技术力量雄厚,社会协作关系强等因素,促成了首个自由贸易区落户上海。
(3)新增区域中小城镇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城市政策,可以分散城市职能,促进中心城市等级体系的提升。缓解中心城市土地、交通压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