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甲.乙均为河流堆积地貌,试分别说明两地的地貌类型和形成过程(7分)

 

(2)若图中A、B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请写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并说明原因。(3分)

(3)指出图中虚线方框内所示地区先后发生的地质作用。(4分)

正确答案

(1)7分

 

(2)B处(1分),位于向斜槽部(1分),水体容易在此汇集(1分)

(3)褶皱(1分).断裂(1分).侵蚀(1分).沉积(1分)(顺序错不给分)

试题分析:

(1)从甲地的形状看,属于冲击扇,是因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而成;乙地位于河流的下游,从地表形态看,属于冲积平原,是因河流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 。

(2)A处是背斜,B处是向斜,向斜因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地下水易向槽部集中,发生透水事故。

(3)因岩层弯曲,所以先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又因褶皱和断层都遭到侵蚀,所以褶皱后先发生了断层,然后侵蚀,因褶皱和断层上覆盖了沉积岩层,所以又发生了沉积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读下面的两幅地质剖面图,分析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信息判断,该区域岩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    岩,(1分)理由是                                             。(1分)

(2)甲图中地点3缺失地层B,其原因可能是                               。(1分)

(3)若乙图中C、D、E三处均出现煤层的露头,那么,在A.B两处分别打钻井,何处地下能打到煤层?     (填字母),(1分)原因是                       。(1分)

(4) 若要在乙图地区要开凿一条地下隧道,隧道走向应是       ,(1分)选在B地还是在A地地下更合适?         。(1分)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有哪些?(2分)

正确答案

(1)沉积(1分) 岩层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 (1分)

(2)该地区形成B岩层时,地点3隆起,未曾接受B岩层沉积物;地点3原先接受了B岩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被侵蚀了(任答一种,给1分)

(3)A(1分)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A处为向斜,岩层不缺失,B处含煤岩层被侵蚀(1分)  

(4)东西走向(1分)  B(1分)     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B处(背斜)地下修建较适宜.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重力作用点在两侧,上部岩层重力不会对隧道安全、稳定产生威胁;同时背斜有利地下水沿岩层两翼向下渗流,不会在隧道内积存。(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甲,根据图中的信息显示,岩层中有古生物化石,且层理清晰,说明是沉积岩。因为岩层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是沉积岩的特征。

(2)沉积只能在地势低洼的地区。该地区缺少岩层B,可能是形成B岩层时,地点3隆起,地势高,未曾接受B岩层沉积物。也可能是地点3原先接受了B岩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岩层B被侵蚀了。

(3)读图乙,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A处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不缺失,所以从A处向下可以打到煤层。B处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含煤岩层被侵蚀了,不会打出煤。  

(4)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岩层是东西方向延伸,所以隧道要东西走向。结合前面分析,B处是背斜构造。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重力作用点在两侧,上部岩层重力不会对隧道安全、稳定产生威胁;同时背斜有利地下水沿岩层两翼向下渗流,不会在隧道内积存。所以在B处地下修建较适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0分)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4分)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4分)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2分)

正确答案

(1)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答案合理即可)

本题的两组实验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第(1)题,考查流水侵蚀作用及其沉积特征和沉积地貌;第(2)题,以吹风机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第(3)题.实验结论总结(1)(2)题即可得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某校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在图甲中①处有一瀑布,这样写道:“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在①处秋游时,并没有欣赏到“激流翻滚……”的壮观场面。该瀑布景观最为壮观的季节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图中信息,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依据图中信息,该瀑布10万年后位置最可能(  )

(4)秋游时,同学们对图中②河谷的成因产生了好奇,纷纷发表看法,一共提出了四种假设,请你将下面的假设补充完整:

假设一:向斜成谷;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夏季  夏季降水集中,水量大

(2)流水侵蚀作用

(3)A

(4)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易被侵蚀成谷地

断层(或地堑)

河流侵蚀下切河床形成河谷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地貌成因的综合判断。第(1)题,黄河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最多,瀑布流量最大。第(2)题,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第(3)题,瀑布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其位置不断溯源位移,向河流上游移动。第(4)题,形成谷地的主要原因如下: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易被侵蚀成谷地、断层(或地堑)、河流侵蚀下切河床形成河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在风力、流水、冰川、波浪四种外力中,图示地区受                 作用明显。这两种外力不仅影响图示地区,对我国的广大地区都有影响,它们的侵蚀和沉积塑造了我国多样的地表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种在它们作用下形成的典型沉积地形。(6分)

(2)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2分)

(3)从图中气候资料来看,此地最冷月与最热月的温差超过        度,比同纬度的多数地区温差都大,造成此地比同纬度温差更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2分)

(4)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哪个地段?并简述理由。(3分)

正确答案

(1)流水        风力(2分)          流水形成的沉积地形: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三种地形写出两种即可得2分) 风力形成的沉积地形:沙丘  黄土堆积(2分)

(2)B(2分)   

(3)30         冬夏季风的影响(季风气候的影响),特别是冬季风加剧了冬季的寒冷。(2分)   

(4)乙地(1分)      因乙地地形最陡峭(1分),进行农业耕作,最易引起水土流失(1分),故应退耕还林,保持水土。(共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中数字表示大气受热过程,字母表示水循环的环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甲处地貌的形成过程。(2分)

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一般来讲,草地的反射率为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处的草地大面积消失,裸露出深色的土壤。

(2)说明乙处地表植被减少在白天对过程②的影响及原因。(2分)

(3)简述d环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2分)(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褶皱(背斜),岩层隆起抬升;(1分)其顶部受张力,岩石易受侵蚀,形成谷地。(1分)

(2)(2分)②会增加。(1分)原因:地面反射率变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多。(1分)

(3)(2分)地表径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1分)形成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1分)

试题分析:

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可以看出,甲处的岩层向上弯曲,是背斜,从地形类型上看甲为谷地,主要是外力侵蚀的结果。

乙处地表由草地变为深色的土壤,其反射率会减小,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会增加。

d环节为地表径流,流水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沉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A图表示的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              地貌。(2分)

小题2:B图是        地貌,往往形成于        地区;近年由于人类            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               。(6分)

小题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                 ,判断理由               ;图上的地质构造是            ,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7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流水沉积(1分)   三角洲(平原)(1分)

小题2:沙丘(1分)  干旱、半干旱(1分)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2分)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2分)

小题3:丘陵(1分) 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2分) 向斜(1分) 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1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2分)

小题1:读图可知,A图表示的是在流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三角洲地貌;

小题2:B图是沙丘地貌,往往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近年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等

小题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海拔高于200米而低于500米,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丘陵,图上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所以地质构造是向斜,该处丘陵地形,是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推断图中锋面类型及其影响地区的天气特征。

(2)推断甲处的地貌。

(3)指出甲、乙、丙中受侵蚀作用最强的一处,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1)暖锋 连续性降水

(2)向斜山(山岭)

(3)乙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试题分析:

(1)锋面中因为冷气团密度大分布于锋线下,暖气团分布于锋线上,根据冷暖气团势力大小规定冷暖锋,冷气团势力大时为冷锋,暖气团势力大为暖锋。从图中可以看出冷气团后退,说明暖气团势力大,为暖锋。 暖锋影响下形成连续性降水。

(2)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

(3)从岩层存在可以看出丙处岩层余下最多说明明侵蚀作用最弱,甲处比乙地余下多说明甲比乙侵蚀弱,乙处露出的岩层为较下层岩石,说明乙地被侵蚀最多,主要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塔里木盆地中的沙丘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正确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地貌。风力侵蚀常形成风蚀洼地,风湿蘑菇,风蚀城堡等。所以本题叙述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图9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正确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4)分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2分)年均温较低,蒸发弱,(2分)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2分)

试题分析:

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

“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

“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形景观是分布在             地区(填岩石名称)。

(2)其成因是                                             

(3) 该地形景观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                     高原。

(4) 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两个:                     

正确答案

(1)石灰岩  (2)石灰岩((碳酸盐岩)受到水的化学溶蚀作用而成的。(3)云贵(4)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宜兴溶洞等。

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特点、成因、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种。

正确答案

受流水沉积与流水侵蚀而形成了河流 的侵蚀地貌与河流沉积地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部分地区河流及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规划中的川藏铁路,在工程建设中,对沿线地区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处是世界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分析该峡谷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等温线为该区域1月等温线分布状况。分析①②间等温线弯曲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促进西藏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加速转型,请你为西藏农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图示区域内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推测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对河湖水文特征可能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工程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新的滑坡、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工程建设可能破坏脆弱的高原、山地生态环境,使其难以恢复。

(2)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壳缓慢抬升;雅鲁藏布江不断侵蚀下切而形成。

(3)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地势比两侧低,气温比两侧高;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顺河谷深入,使河谷增温,气温比两侧高。

(4)调整农业结构,使结构多元化;科技兴农,培育优良品种,改进农业技术,使农牧业增收;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牧民收入;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特色农业;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调节能力下降;自然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等。大江大河的水源地遭破坏,入河水量减小,河流径流量减小;入湖水量减小(高原上湖泊萎缩,部分湖泊消失);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草原、森林等植被的破坏,使其削峰补枯(涵养水分)功能减弱,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柴达木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地质历史时期为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泊。现今,柴达木盆地内分布有大量的钾盐矿床,其保有储量约占全国81.08%,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十分丰富。 

材料二:青海省地理要素分布及统计图(图1、图2)。 

(1)简析该地区钾盐矿床形成过程。(6分) 

(2)分析柴达木盆地内的人口特征。(10分) 

(3)青海省种植业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评价湟水谷地夜雨率特征对种植业的影响。(10分) 

正确答案

(1)(由于地壳运动)青藏高原的隆起(2分),该地区气候逐渐变干,蒸发旺盛(2分),咸水湖泊逐渐萎缩,盐分沉淀形成很厚的钾盐层(2分)。 

(2)人口数量少(2分),分布密度低(2分);城镇人口比重高(2分)。 该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匮乏,人口承载力低(2分);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恶劣,居民主要从事第二产业(2分)。 

(3)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2分,东部或东南部地区也可)。 

有利影响:湟水谷地夜雨率高,降水主要集中于夜间(2分);夜间气温低,蒸发消耗少,雨水渗入土壤多,提高了农业生产对雨水的利用率(2分);白天降水少,光照充足,提高了农作物对太阳辐射的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2分)。 

不利影响:夜雨多如果造成强降水易引发山洪和地质滑坡,毁坏农业生产(2分)。

试题分析:

(1)内陆湖泊,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该区域气候变干,湖水蒸发,盐分沉淀形成钾盐层矿床。 

(2)由于该地地域辽阔,水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小;矿产资源丰富,居民主要从事第二产业,所以城镇人口比重高。 。 

(3)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不利于农业发展,只有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内部,热量较为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形成青藏高原上的河谷农业区。湟水谷地夜雨率高,夜间气温低,蒸发消耗少,雨水渗入土壤多,提高了农业生产对雨水的利用率;白天降水少,光照充足,提高了农作物对太阳辐射的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不利影响主要是夜雨过多时易引发山洪和地质滑坡,毁坏农业生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①②③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岩石圈中①表示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③表示____________。

(2)①②③三大类岩石中,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____。

(3)若甲为地表径流,则乙表示____________,丙表示____________,丁表示____________,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形成有关的箭头是_________。

(4)简述水循环的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3分)

(2)①(1分)

(3)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B(4分)

(4)任答两条既可(2分)

试题分析:

第(1)题,据图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可判断得出,①为沉积岩,②为变质岩,③为岩浆岩。

第(2)题,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发现化石。

第(3)题,根据水循环的环节结合甲为地表径流可推理出乙为蒸发、丙为水汽输送、丁为降水。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是径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4)题,水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它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第二,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第三,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第四,它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雕塑地表形态。

点评:本题以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岩石圈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察面较广。解答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点。1.根据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推理出岩浆岩。2.根据甲地表径流推理出水循环的环节。

下一知识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表形态的塑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