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表形态的塑造
- 共2665题
读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略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填出方框内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
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数字所表示过程的含义是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岩浆岩 喷出岩
(2)重熔再生 冷凝
本题考查地壳五年制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1)根据图示:D属于喷出型岩浆岩,C为岩浆岩。
(2)根据图示:③表示岩石重熔再生变成岩浆的过程;④表示岩浆上升冷却变成岩浆。
(9分)甲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乙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
①表示 ;④表示 ;⑤表示 ;⑥表示 。
(2)在甲图中,C所属的岩石类型中,常见的岩石有 ,D所属的岩石类型特点有① ;② 。
(3)在乙图中,C处地貌名称是 ,其形成的原因为 。
正确答案
33.(共9分)(1)①冷却凝固(或上升冷却凝固)(1分) ④固结成岩(1分) ⑤变质作用(1分) ⑥重熔再生(1分)
(2)玄武岩(1分)① 有层理构造(1分) ①含有化石(1分)
(3)沙丘(1分) 风力沉积(1分)
试题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形成新的岩浆,这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
该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第(1)题,读图可知,甲图中A为岩浆,指向A的箭头⑥代表的地质作用为重熔再生,B、C分别代表侵入性岩浆岩(代表岩石花岗岩)和喷出性岩浆岩(代表岩石玄武岩),箭头①的含义为冷却凝固(或上升冷却凝固);E岩石为变质岩,指向E的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
第(2)题,C为喷出性岩浆岩(代表岩石玄武岩);D为沉积岩,指向D的箭头④表示固结成岩作用,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大特征。
第(3)题,在乙图中,C处地貌名称是沙丘,其形成的原因为外力作用中的风力沉积。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岩石圈三大岩石与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
【指点迷津】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这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了沉积岩。
【规律技巧】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通过变形产生多种不同的变式。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8分)昆明某中学地理活动兴趣小组暑假期间对我国东部沿海某地进行了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考察。读该地水循环及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其中①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
②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若本区大量砍伐树木,主要会对水循环_____(填图中数码)环节产生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性。(2分)
(3)甲处地质构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甲处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4)假设甲山顶部海拔为3000米,老师在上山前提示同学们要多带一点衣服,请你从地理学的角度简述其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蒸发、水汽输送(2分)
(2)④、整体性 (2分)
(3)背斜、山峰(或山地、丘陵)(2分)
(4)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上山前要考虑山顶跟山麓的温差。(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
(1)本题考查水循环。图中①代表海洋水汽的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
(2)图中④为地表径流,本区大量砍伐树木,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发生变化。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根据图中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图示地貌为山地。
(4)本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上山前要考虑山顶跟山麓的温差。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中A、B、C、D四地,属于向斜的是______,属于背斜的是_____,属于地堑的是_____,属于地垒的是______。若建设东西方向地下隧道, 在 处最合适;
(2)从地表形态来看,图中C处在地形上是_____,它形成的原因是
(3)图中与渭河谷地成因相同的地质构造是 。
正确答案
(1)C(1分),D(1分), A(1分),B(1分) ,D(1分)
(2)山地 (1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受侵蚀,反而成山岭(2分)
(3) B (1分)
(1)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符合的是D;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符合的是C;岩层断裂处一侧上升,一侧下沉,上升的是地垒,符合的是A;下沉的是地堑,符合的是B。隧道应建在背斜处,结构稳定。
(2)C出是向斜成山,主要是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受侵蚀,反而成山岭。
(3)渭河谷地是由于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
读某河道示意图(图4—19),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 理由是
。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 ,其理由是 。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4)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其成因如何?
正确答案
(1)A A是河流是凹岸,侵蚀作用强,是主流深水处 (2) 砾石、砂、粉砂、粘土 流水沉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C处初为河口下游,后为河口上游,所以沉积物是越向上部,颗粒越大。(3)北岸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水流的主流偏向右侧的南岸,北侧因水流减少而出现泥沙淤积 (4)河口三角洲 因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而成。
2. 考查河流不同河段的侵蚀特征和堆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河流一般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口则因水流减慢形成河口三角洲,河流堆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如图所示,根据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做震中。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材料二 P波和S波到达的时间差与震中到地震台之间距离的关系。
材料三: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3月11日 ,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日本地震厅)地震,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3月11日3月11日
(1)根据材料二和下表中P波、S波到达三城市的时间差,完成下表。(4分)
(2)地震发生的时候,在路上行驶的汽车会产生怎样的运动?在海上作业的渔船呢?(4分)
(3)日本多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正确答案
(1)2400 3400(正负误差100)
(2)汽车会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摇晃 渔船会上下颠簸
(3)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或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1)结合材料二中的坐标图以及表中所提供的时间差,通过简单的读图和计算,可以得出B、C这两个城市与震中的距离。
(2)横波波速小,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波速快,能在固、液、汽三态中传播;因此在汽车上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摇晃;海上作业的渔船不受横波作用,只会上下颠簸。
(3)日本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日本多地震。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图中板块名称:
④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
(2)②、③两大板块间的边界属_______________(生长或消亡)边界。
(3)安第斯山脉是___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___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填写名称)。
(4)乙处是__________海,是____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___板块拉张形成的(填写名称)。
(5)甲处的高大山脉是由于 而形成的。
正确答案
(1)④印度洋板块 ⑤美洲板块 ⑥南极洲板块
(2)消亡
(3)南极洲 美洲
(4)红 非洲 印度洋
(5)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抬升形成的
略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雅鲁藏布大峡谷穿越全境,这里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境内居住着门巴族、珞巴,藏、汉等民族。
2013年10月30日墨脱公路(墨脱至波密)正式通车,结束了墨脱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该公路最艰巨的是打通海拔3700米的嘎隆拉雪山隧道,它穿越多条断裂带,施工中还出现大量涌水、渗水问题。
材料二 墨脱及周边区域示意图(下图)
(1)简析墨脱气候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4分)
(2)分析修建嘎隆拉隧道时出现涌水、渗水的原因。(6分)
(3)过去从波密通往墨脱的交通线一年中经常出现“南通北不通、北通南不通”的现象,请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4分)
(4)墨脱县虽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但目前并无计划大规模开发当地水利资源,试分析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地处低纬(2分),北部高山对冬季风的阻挡(2分),冬季温暖; 地势高(2分),多雨(2分),夏季凉爽。
(2)隧道工程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2分)(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岩层(山体)破碎,利于地表水下渗,(2分)而冰雪融水与大量的降水提供了足量的下渗水源。(2分)
(3)墨脱北侧的雪山,海拔高,每年5月至11月,冰雪消融,公路能够通行(2分),但此时雪山南坡的墨脱一带属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正好进入雨季,冰雪消融和泥石流毁坏公路严重,交通中断,故此时段是北通南不通。(2分)反之则南通北不通。
(4)地处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不稳定。(2分)工程难度大,建设物质运输距离长,(2分)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2分),人口少,电力需求量小(2分)。
试题分析:
(1)分析气候特征主要从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分析,读图可以看出墨脱位于内地,不必考虑洋流因素,海洋对气候的影响。从图中墨脱的相对位置可以判断出墨脱地处低纬,加之北部高山可以阻挡冬季风,冬季气候温暖,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雨,夏季凉爽,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2)从图中可以看出嘎隆拉隧道位于青藏高原边缘,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山体岩层破碎,造成地表水大量下渗,该地区高山上有大量冰雪,形成融水,该地气候湿润,降水丰富,造成隧道工程施工中出现涌水、渗水现象。
(3)墨脱北侧的雪山,海拔高,每年冬半年(12月至次年4月)山上冰雪封冻,不能通行,每年夏半年(5月至11月),冰雪消融,公路能够通行,而雪山南坡的墨脱一带正好相反,南坡属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夏半年(5月至11月),进入雨季,冰雪融水和雨水已形成山洪,引发泥石流毁坏公路严重,交通中断,不能通行,冬半年(12月至次年4月)进入少雨季节,自然灾害较少,可以通行,因而该交通线一年中经常出现“南通北不通、北通南不通”的现象。
(4)墨脱县虽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但是该地地处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不稳定,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建设物质运输距离长,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加之该区人口少,电力需求量小,市场狭小,所以该地目前没有大规模开发当地水利资源计划。
(26分)读下列一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区域图
材料二:甲、乙两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统计
(1)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图中甲、丙两河流之间湿地的形成原因。(8分)
(2)读材料二,比较甲乙两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突出差异并简要分析成因。(8分)
材料三: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被称为“西伯利亚的蓝眼睛”,大约形成于2500万年前,所以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下列左图和右图分别为“贝加尔湖地区内力作用图”和“贝加尔湖构造断面”图。
(3)根据材料三的信息,从内力作用角度说明图中湖泊的形成过程。(6分)
(4)在农业或交通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全球变暖对俄罗斯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地势低平,积雪融水和凌汛(只要答到一方面即可)时容易积水(2分);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2分);地势低平,流水不畅(排水不畅)(2分);冻土层为层,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2分)
(2)甲河流春季径流量大(以春汛为主)(2分);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升高,融雪补给量大(2分);乙河流夏季河流径流量大(以夏汛为主)(2分);夏季受夏季季风风影响,降水丰富(三季锋面雨带到达,带来大量降水)(2分)
(3)受西北-东南向张力(拉力)(2分),岩层出现东北—西南向断层(断裂)(2分),中间岩块沿断裂面(断层线)相对下陷成地堑(谷地、低地)(2分)成湖。
(4)农业:全球变暖会促进俄罗斯的农业发展,增加产量(2分)和耕地面积(2分)。(南部的小麦,甜菜等种植区会向北部扩展(2分),产量提高(2分)。)
交通:对交通运输业会有负面影响,因为俄罗斯东部多冻土 ,一旦气温升高, 冻土溶化, 会破坏路基特别是铁路(2分);河流和近海的封冰期变短,提高航运价值(2分)。(其他言之有理均可给分,两个均写取第一个为答案)
试题分析:
(1)图中甲、丙两河流之间湿地(沼泽)成因分析主要从水源来源多,以及水分排出少等角度分析。图中两河纬度较高,冬季有结冰现象,且流向为自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有凌汛现象出现,河水易泛滥;该地位处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纬度高,地下冻土发育,阻止了水分的下渗。
(2)从“甲、乙两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统计”表上,可以得出甲河春季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比例最高,出现春汛,乙河夏季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比例最高,出现夏汛。甲河位于内陆地区,纬度高,冬季降雪量多,春季气温升高,融雪补给量大;乙河位于区域东部,距海洋较近,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对乙河径流量影响最大。
(3)左图显示该湖泊处受西北-东南向的张力,右图显示在张力的作用下岩层出现东北-西南向断层。断层形成后,中间岩层相对下沉,形成地堑,最终积水成断裂构造湖。
(4)俄罗斯所处纬度高,农业生产因热量不足受限,河流和近海封冻期过长,河运和海洋运输受限,一旦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增加,增加农业产量,有利于俄罗斯农业的发展;变暖后可耕地会增多,从而扩大耕地面积。对俄罗斯交通的积极影响有:温度升高,河流和近海的封冻期变短,航运条件得到改善;消极影响为:温度升高,冻土融化,会破坏已建成铁路的路基。
(9分)读图l0,回答问题。
(1)判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甲 乙
(2)在地貌上,甲处地质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 。
甲、乙两处地质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 (外力作用的名称)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 (选择填空)。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D.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处中,选择 处比较好。
(4)在甲、乙两处,若打一水井,应该选择在 处;若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 处。
(5)下列地形区的形成中,与甲处地质构造类似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华山 C.渭河平原 D.喜马拉雅山
正确答案
(9分)
(1)背斜 向斜 (2分)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沉积 A(3分)
(3)甲(1分)(4)乙 甲(2分)(5)D(1分)
略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中甲地质构造是 ,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2)图中d表示三大类岩石中的 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3)图中④箭头表示 ;当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会导致④作用 (增强或减弱),这一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
(4)图中甲、乙两处更适合修建隧道的是 处。
正确答案
(共8分)
背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3分)
沉积 外力作用(2分)
大气逆辐射 增强 整体性(3分)
(4)甲(1分)
试题分析:
第(1)题,结合图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可知该处为背斜构造。因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第(2)题,图中d表示岩石在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下经过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第(3)题,根据图中④箭头的方向可知是大气逆辐射;当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将破坏大气层,导致大气层变厚最终导致④作用增强,这一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中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符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4)题,乙处为向斜构造,且向斜槽部储水,建隧道容易透水,甲处为背斜,安全干燥,更适合修建隧道。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该图为多个地理事物的关联图,能简明扼要地概括出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解答本题需注意:1.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地理意义。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表现。
读图“全球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1)关于板块运动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2分)
(2)喜马拉雅山位于 (数字)即 板块与 (数字)即 板块的 (生长/消亡)边界上。(5分)
(3)安第斯山脉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的 (生长/消亡)边界上。(3分)
正确答案
(10分)
(1)CD (2分)
(2)1 亚欧 4 印度洋 消亡 (5分)
(3)南极洲 美洲 消亡 (3分)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而“地壳可分为六大板块”中的地壳说法是错误的。而是软流层之上的岩石故A答案错误。板块消亡边界在洋中往往形成海岭,在陆地经常形成褶皱山系,在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形成海岸山脉或陆缘岛弧。故B答案错误。板块运动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把地球的岩石层划分为六个大板块,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故‘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运动’说法正确。板块生长边界由于张裂经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故D答案正确。
第(2)题,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由于挤压、抬升形成。
第(3)题,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的消亡边界上,属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俯冲边界形成的海岸山脉。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低,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题目信息的把握,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学生要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容、边界、位置、形成的地形等相关知识。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 ,丙处的地质构造为 __,乙地质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2)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择在 处为好,其中 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3)如果该地区岩层中有一层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则该地区可能出现的旅游资源是________地貌。
(4)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水循环为________ 循环,下列各序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分别是:② ,③ ,④
正确答案
略
读下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分别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
(2)甲代表的岩石是_____,是构成我国华山的主体岩石。从地质构造上看,华山属于_____,与华山成因相同的还有_____等。
(3)2013年湖南省将启动湘西喀斯特地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中的_____作用形成的,其组成岩石是沉积岩,通过图中_____(填序号)后,形成的乙类岩石是_____。
正确答案
(1)冷却凝结(岩浆活动,侵入喷出)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2)岩浆岩(花岗岩) 地垒(断层) 庐山(泰山、黄山等合理即可得分)
(3)流水侵蚀 ③ 变质岩(大理岩)
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图示的岩浆和沉积岩的位置可判断,岩浆经过冷凝作用可生成甲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岩能经过变质作用而生成乙 变质岩。进而根据生成的岩石和岩浆而判断地质作用,故①表示生成岩浆岩的冷凝作用;②表示生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③表示生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④表示生成岩浆的重熔再生。(2)结合上题分析,甲为岩浆生成的岩浆岩,华山按其地质构造属于地垒,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地垒结构的还有庐山、泰山等。(3)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广布地区,因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而石灰岩经历变质作用可能形成变质岩。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确定岩石类型和地质作用,注意利用生成的物质判断地质作用。
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新西兰及周边海域等高(深)线地形图,右图为新西兰南岛经济分布图。
材料二:下表为新西兰两地的气候资料。
材料三:由于城市灯光和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现代城市很难看到布满星星的美丽夜空。新西兰南岛小镇特卡波,滨临冰川湖泊,气候环境干燥稳定,常住居民300多人,入夜后原居民严格管理灯光的使用,将黑暗留给自然。2012年6月,特卡波小镇所在的盆地通过认证成为“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
(1)举例说出图中所示地区的内力作用及其具体表现。(8分)
(2)新西兰南岛比北岛多冰川分布,说明其原因。(6分)
(3)指出布拉夫镇的工业结构特点,简析其发展该工业的优势条件。(8分)
(4)说明特卡波小镇所在的盆地成为“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的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岩浆活动;火山或地热分布;地壳运动或板块运动;断层带或深海沟。(每要点2分,共8分)
(2)原因:南岛纬度较高,气温低;西风控制时间长,降雪大,冰川面积大;海拔高的山地地形比重大,多雪峰;(每要点2分,共6分)
(3)以重工业为主(2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煤炭与水电能源资源丰富;濒临海洋,交通便利;地处新西兰南端,受中纬西风影响,污染物对本土环境影响少。(每要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4)该地处中纬西风的背风坡,晴天多(气候环境干燥稳定)能见度好(2分);该地以农业为主(以放牧业为主)大气污染少(2分);小镇远离城市(居民严格的灯光管理),光污染少(2分)。(从气候、产业结构、环境三个角度合理作答,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图中内力作用的表现有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形成断层带或深海沟;岩浆活动具体表现为火山或地热的分布。
(2)影响冰川分布的因素有气温、降水量、地形等。根据表格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分析:新西兰南岛纬度较高,气温低;西风控制时间长,降雪大,冰川面积大;海拔高的山地地形比重大,多雪峰。所以南岛比北岛多冰川分布。
(3)根据图示布拉夫镇的主要工业部门为有色金属冶炼业,属于重工业。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布拉夫镇附近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煤炭与水电能源资源丰富;濒临海洋,交通便利;地处新西兰南端,受中纬西风影响,污染物对本土环境影响少。
(4)根据材料叙述:“气候环境干燥稳定,常住居民300多人,入夜后原居民严格管理灯光的使用”,该地地处中纬西风的背风坡,晴天多,能见度好;人口较少,农业为主,大气污染少;小镇远离城市,居民严格的灯光管理,光污染少。所以可以观察到布满星星的美丽夜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