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表形态的塑造
- 共2665题
读图2-6“某地质构造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小题1:该地区的地形为 ,判断依据是
。
小题2: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地表形态的成因
。
小题3:A、B、C三地中,在 和 地之间可能有变质岩存在,理由是:
。
小题4:若在A地找到恐龙化石,能否在B、C两地找到鸟类化石? ,理由是
。
正确答案
小题1:盆地 等高线闭合(1分),而且越往里数值越小(1分)
小题1: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1分),岩层破碎(1分),易被外力风化、侵蚀,故形成盆地。(1分)
小题1:B C C为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1分),已生成的B处岩石受岩浆活动影响,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有可能形成变质岩(1分)
小题1:在B地可能找到,C地不可能找到 B地岩层比A地岩层新,鸟类是由爬行类动物发展进化而成的,且B地为沉积岩;C地为岩浆岩,不可能形成化石(2分)
略
读某地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 ,地形是 。(2分)
⑵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2分)
⑶若该地有石油,最可能埋藏 处的地下,四地中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 。若建设地铁隧道,最适宜在 处。(3分)
⑷丙处不宜修建水库的原因是 。(3分)
正确答案
(1)向斜 山岭(2分)
(2)背斜顶部受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2分)
(3)乙 丁 乙(3分)
(4) 断层附近岩层破碎,修建水库可能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3分)
试题分析:
(1)丁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名称是向斜,地形上呈山岭。
(2)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
(3)背斜是良好的油气储存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构造;若建设地铁隧道,应布局在背斜处,地质构造比较稳定。
(4)丙处为断层,不宜修建水库是因为附近岩层破碎,修建水库可能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某地地质构造图为材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某学校的同学在地理教师的带领下,对下图所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在三大类岩石中,________________在该地区分布最广。
(2)从河谷向东翻过山岭②和谷地①,在地质构造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3)①处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成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河谷是否适合修建水库?为什么?
正确答案
(1)沉积岩(1分)
(2)向斜(1分) 背斜(1分)
(3)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断裂破碎,被侵蚀,反而成谷。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保留成山。(4分)
(4)不宜(1分)河谷地带有断层,修建水库可能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等不良后果(2分)
试题分析:
(1)图中的岩石主要是成层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
(2)山岭②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①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是背斜。
(3)①处为背斜,而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断裂破碎,被侵蚀,形成谷地。②处为向斜,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保留成山。
(4)库址的地址条件应稳固,而该河谷地带的岩层有上下错动现象,为断层,修建水库可能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等不良后果。
( 6O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中下游地区不仅是中华丈明的发祥地,也甘长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丈化中心。
材料一 宋代曾经广泛推行“风闻奏事”的制度,负责监察的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文献通考》云:“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清代雍正帝曾颁布上谕,允许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根据“风闻”有密折奏事权力,这样皇帝对台谏官员在政治信息上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据统计,和雍正元年相比,雍正七年京师廷臣的折奏数量大大降低,占折奏数量最大的是地方督抚,达到70%以上。这说明皇帝依靠奏折所获取政治信息的重点是地方各省,而在以往能够把地方情形上报中央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台谏官员。
蒋洲为山西布政使,执掌全省财政大权,期间,滥用库银,逢迎结纳,大肆挥霍,造成巨万库银亏空。赴新任时把亏空银两分摊给山西全省各府州县属员,不足部分由侵卖木植补充,被新任巡抚塔永宁奏以风闻:“臣由陕西起程赴任途次即闻得升任布政使蒋洲亏空库项,… …后细加体访,… …知蒋洲实在亏空库银二万余两。”乾隆帝即着刑部尚书刘统勋查办此案。经多方查证,蒋洲亏缺一万二千两白银,透支养廉银三千余两,侵吞工程银二千余两,结果蒋洲被处死。 ——根据 《中国古代监察创度》整理
材料二 下图为山西省和陕西省示意图及汾河河津水文站1950~2010年年累计径流量和年累计输沙量的变化示意图(年累计径流量和年累计输沙量为多年径流量和愉输沙量之和)。
(1)材料一中塔永宁自陕西省会西安前往山西省会太原,其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 平原和 谷地,并简述两地形区的形成的共同原因。( 8 分)
(2)汾河流城在1971——2010 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指出 1971——2010 年河津水文站年输沙量和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2 分)
正确答案
(1)渭河 汾河(4分) 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堆积而成。(4分)
(2)趋势:河津水文站年输沙量和年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年输沙量减少幅度更大。(4分)
原因:汾河流域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需求量的增加使地表水资源不断减少;汾河流域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草)、水库及淤地坝等水利工程改变了流域的坡面及河道中土壤侵蚀发生与输送的过程,大大减少了因坡面侵蚀到达河流的泥沙。(8分)
试题分析:
(1)从图中看到有陕西省、山西省,中间一条河流就是黄河,两侧支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汾河,分别流经西安、太原,形成地形平坦的河谷平原。渭河平原位于秦岭北侧,而汾河谷地则是位于太行山的西侧,都是断层形成的地堑。
(2)由图中曲线形状看到1971年的年输沙量和年径流量都是逐年增加很大,而1971年之后变得平缓,说明增加量不大,并开始减少,特别是上面那条表示的是输沙量曲线。究其原因,应该从上游的用水量增加,还有就是上游整治的各项工作实施,使得河水向下流的水量减少等。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着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10分)
(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_________(2分),乙为__________(2分)。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__________(选择填空)(1分)。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______地比较好。(1分)
(4)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______地(1分),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______地(1分)。
正确答案
(1)背斜 向斜 (4分)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A (3分)
(3)甲 (1分)
(4)乙 甲 (2分)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知:甲地岩层向上拱起,乙地岩层向下弯曲,故甲为背斜,乙为向斜。
第(2)题,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谷地。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根据岩层形态可知,本区岩层先水平运动,形成褶皱,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从而形成甲、乙构造上覆盖的水平岩层。
第(3)题,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甲地比较好。因为甲地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安全干燥。
第(4)题,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乙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甲地。因为背斜有油气,向斜有水。
点评:本题考查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掌握向斜、背斜的判断方法。(2)会判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3)明确地质构造在现实中的实践意义,如背斜有油气,向斜有水,断层有泉。
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A、B、C、D四处,属于地垒的是 ,属于地堑的是 。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背斜的是 。(填字母)
(2)图中所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的 运动造成的。
(3)图中D处的构造地貌名称是 ,成因是: 。
(4)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C、D处中的 处开采合适。
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址在B、C、D中的 处为好,其中 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水利工程。
正确答案
(1) A B C D
(2) 水平
(3) 背斜成谷(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松散,易受外力侵蚀而成谷地。
(4) D , D , B 。
略
图A为我国某区域主要河流分布示意图,图B为图A中沿a~b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中①处地质构造是__ ,②处地质构造是__ ,①②③④四处中最有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是____处,④处顶部岩层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2)关于图B中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3)用曲线连接图A 中c、d 两点,若曲线表示当地 1 月份等温线,其应向 弯曲。
(4)图A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现准备在a~b 河段建设水电站,试评价建设水电站的自然条件是 、 、 。
正确答案
(1)向斜 断层 ③ 该处岩层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
(2)B
(3)向北
(4)西南向东北 有利条件:该河段流经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河流流经山地峡谷地区,落差大,水能丰富;不利条件:地形崎岖复杂,多地质灾害,工程难度大。
略
读某地地质构造图,回答:(8分)
(1)图中A地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如我国的 ;B地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其上常有许多典型的谷地或盆地,如我国的 。
(2)D处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地貌上形成 ,成因是 。
(3)图中A、B、C、D四处属于储油构造的是 。
正确答案
(1)地垒 华山西峰、峨眉山等 地堑 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等
(2)向斜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容易断裂破碎,容易受侵蚀反而成为谷地。
(3)D
试题分析:
(1)根据地质构造图,可知A是断层中的地垒,B为地堑。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华山西峰、泰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谷底或盆地,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
(2)据岩层的弯曲状况,C处岩层向下凹,为向斜;D处岩层向上拱,为背斜。从地形上看,C处为山地,D处为山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3)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内蒙古河套平原由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组成,后套平原北靠阴山,南至黄河。从1869年至1925年,民间水利专家王同春创造了引黄灌溉的传奇,直到今天,他开创的“八大干渠”依旧灌溉着后套平原的万亩良田。
(1)据上左图分析后套平原的形成过程。(6分)
(2)评价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6分)
(3)据上右图分析引水渠的分布特点及优势(8分)
(4)据上右图分析黄河故道乌加河和乌梁素海在此灌溉系统中的作用。(6分)
正确答案
(1)初期受内力作用影响断层以北的阴山不断抬升(2分),以南的平地则不断陷落,(形成了一个断陷湖盆)(2分),后期受外力作用黄河带来大量泥沙(经过多次改道)流水沉(冲)积形成了肥沃的平原(2分)。
(2)有利条件:①位于河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夏季气温高,气候降水少,云量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黄河流经,灌溉便利,有充足的灌溉水源。(三选二,每点2分,共4分)
不利条件:④半干旱区域降水少,蒸发强。⑤纬度较高易受寒潮影响。(二选一,2分)
(3)分布特点:①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与黄河干流基本平行,大致呈东西走向;(2分)②分布较均匀,形成覆盖面积大的水网(灌溉面积广);(2分)
优势:①(据图海拔高度分析)由于地势自西南东北逐渐递减,故水渠因势利导、实现无坝自流(自流引水),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2分);②灌排结合,排水顺畅,既能满足灌溉需求,又不至于发生内涝。(2分)
(4)①乌加河作为排干渠是灌溉后的出口,既接纳了总干渠的自流来水,又将灌溉余水退入乌梁素海(3分);②乌梁素海联系和沟通了总干渠与总排干渠,可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丰水期蓄水,防治洪涝,枯水期放水,缓解干旱。实现了排灌结合(乌梁素海可起到收余水、保生态、控沙源、防盐碱的作用)。(3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后套平原北靠阴山”,再根据上左图,很明显看到此处有一个断层,在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形成了阴山,在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形成后套平原的地势较低的特点。后又因黄河流经此处,在地势较低处,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了冲积平原。
(2)首先要注意问题中的“评价”二字,在答案中要有有利的和不利的;其次注意“自然条件”,不要过多分析,自然因素主要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来分析。根据背景资料,此地为后套平原,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中的黄河谷地。所以从气候的降水来看,降水总量较少,蒸发较强,这是不利条件;但因位于黄河谷地,有黄河水灌溉,水源还充足。从气候的气温来看,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季寒潮影响,不利易产生冻害,有利病虫害少;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又因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单产高。从地形来看,因是黄河谷地,地形平坦,有黄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所以土壤肥沃。
(3)在描述线状地理事物分布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集中分布地区,疏密程度;②线的主要走向;③有没有特殊的弯曲或凸向。从图中很明显看到主要集中在黄河北侧,分布比较均匀,交织成网;走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从图中海拔来看,基本是从西南向东北倾斜。
在回答优势时,结合“引水工程”,所以应该从高处往低处引水,实现自流,减少能源消耗。同时此地是进行灌溉,如果大水漫灌,加之此地夏季蒸发较强,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在黄河径流量较大时,此地也容易产生洪涝,故要照顾到排水系统。
(4)此题注意问题中的“黄河故道”,再加上他们在灌区中的位置,可以看出,黄河涞水后会进入乌加河,然后进入乌梁素海。乌梁素海作为一个湖泊在这里也可以起到调节灌渠中径流的作用。同时乌梁素海还可以起到调节小区域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例如:此地是进行灌溉,如果大水漫灌,加之夏季蒸发较强,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但是有了乌梁素海,就可以将多余的水排出,有灌有排,保护生态环境。
(8分)图13力地质构造示意图,图14为河流沉积与流速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13中①、②两处的地质构造;任选其一,指出所对应岩层的变化特点。(3分)
(2)简述图13中所示水循环环节的外力作用表现。(3分)
(3)据图14信息,比较图13中甲、乙地貌形成过程的差异。(2分)
正确答案
略
读“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从地形上看,乙处为 ;其形成原因是 。
(2)丙处是否适合建水库?
简要说明其理由。 。
(3)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处,找油气应在_______处。
(4)图中字母表示的水循环类型属于 循环,其中a表示的环节是 ,d表示的环节是 。
(5)能够完成图中b功能的是 ( )
正确答案
读"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 背斜。山谷;背斜顶部易受张力影响侵蚀成谷。
(2) 否 。 丙处为断层不易建大型水利工程 。
(3)__甲_____,____乙___。
(4) 海陆间水 ,蒸发 , 地表径流 。
(5) 盛行风
略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每空1分,共7分。)
(1)图中数码①代表 板块,②代表 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图中板块③与 (板块名称)相撞形成的。
(2)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至今仍在运动。图中字母A处与B处相比,地壳稳定的是 处;板块的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C、D板块中位于生长边界的是 。
(3)板块构造理论较好的解释了世界火山和地震多发的两个地带,这两个地带分别是 和 。
正确答案
(1)美洲,太平洋,印度洋板块
(2)A,C
(3)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
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图示的海陆分布可判断板块的名称。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2)由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较稳定,而板块边界处,地壳运动较活跃。故图示A处地壳运动较稳定,B处位于板块边界,则地壳运动较活跃。图示C处板块为板块张裂运动,则形成的板块边界类型属于生长边界;D处板块为碰撞运动,则形成的板块边界类型属于消亡边界。(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为环地中海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带。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全球六大板块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基本原理,并注意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类型之间的关系即可判断。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M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该处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N处的河流上,是否适合建大型水库?试说明理由_____
(3)图中所示水循环为___________水循环,在该水循环参与下,①处的__________岩可转化为②处的___________岩。
(4)假设图中所示地区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量最大的季节是______。理由是
正确答案
(11分)(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较紧实,不容易被侵蚀,成为山岭(3分)
(2)不适合 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3分)
(3)海陆间 岩浆岩 沉积岩(3分)
(4)夏(秋)季 夏季风(和台风)带来丰沛降水(2分
略
读图4,完成下列各题:(18分)
(1)按地质构造,甲处为________构造,B处为________构造,C处为________构造
(2)从地貌形态来看,B处为____________;C处为__________,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斜在地质勘探方面的用途主要是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
(4)B、C两处的岩层较老的是________________。可能找到地下水的构造为
(可填字母)
正确答案
(每空2分,共18分)
(1)断层 向斜 背斜
(2)山峰 山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疏松,易被侵蚀
(3)寻找石油、天然气等
(4)C、B
略
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北京时间 2011 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引发巨大海啸。受 11 日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以颗粒或气候形态存在于大气中并随大气环流扩散;从 4月4日晚开始福岛第一核电站又向大海中排放含有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
材料二:日本核电站分布示意图
(1)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此次海啸发生的原因。
(2)描述日本核电站分布规律并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日本大力发展核电站的原因。
(3)核电站事故发生之后,专家明确指出“近期(3~4 月)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比较小”。请用地理学原理解释原因。
(4)沿海核电站污染近海水域,因为它向海洋排放
正确答案
(1)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2分)
(2)日本核电站多沿海分布(1 分)。 群岛国家,国土面积狭小,常规能源缺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日本科技力量雄厚; 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任答三点得3 分)
(3)从大气环流方面看,亚洲东部此时盛行偏西风(1 分),核辐射物质会向偏东方向扩散,而我国位于日本西侧(1 分);从洋流方面看,日本东部受日本暖流影响(1 分), 含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向东至东北方向输运(1 分),因此也不会对我国海域造成影响。
(4)B(1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学说。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2)本题考查新能源核电的特点。根据图表判断:日本核电站多沿海分布去,其大力发展核电的原因是群岛国家,国土面积狭小,常规能源缺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日本科技力量雄厚;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
(3)本题考查污染物的扩散与风向和洋流之间的关系。该季节主要吹西北风,污染物向东南风扩散;日本附近受日本暖流影响,其流向为东北。
(4)本题考查海洋污染。沿海核电站主要排放大量的冷却水,使海水温度升高,影响海洋生物。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点评:海洋污染的来源于陆地污染物排放,以及海洋上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垃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