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创外交新局面
- 共1125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 1960年12月,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有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材料三 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 材料四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以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请回答:
(1)材料一至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尼克松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尼克松对新中国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发生这一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说明1949—1972年,中美关系由敌对转向缓和,并实现关系正常化。
(2)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对新生的民主国家加以遏制。
(3)美国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有所改变,但没有放弃控制中的企图。
(4)态度由以前的反对.孤立转为要求改善。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地位,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14分)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登上了封面。根据图片及提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认为周恩来“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2分)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哪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有何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人来了”的含义。(2分)根据材料四分析“尼克松中国之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发生怎样的变化?由此,谈谈我们在使用图片资料作为历史研究时应注意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4分)(1)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冷战格局下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才代表中国。新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损坏了美国的利益。(答出其中1点即可。2分)
(2)日内瓦国际会议。(1分)
日内瓦国际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的进程,并最终达成协议,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2分)
(3)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
中美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它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3分)
(4)从贬低、“妖魔化”到客观、公正。(2分)
应根据客观事实,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2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 1960年12月,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有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材料三 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 材料四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以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请回答:
(1)材料一至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尼克松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尼克松对新中国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发生这一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说明1949—1972年,中美关系由敌对转向缓和,并实现关系正常化。
(2)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对新生的民主国家加以遏制。
(3)美国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有所改变,但没有放弃控制中的企图。
(4)态度由以前的反对.孤立转为要求改善。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地位,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10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华出席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胡锦涛强调,中国愿同日方一道努力,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持续深入向前发展。希望双方根据中日4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加强对话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维护两国关系政治基础。对中日关系,麻生太郎也多次提到了“共同利益”这个词,并表示,中日两国开展互利双赢合作是时代的要求。
材料三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8年12月13日在日本福冈会见了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温家宝说,今年中日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国领导人多次会晤,扩大了共识,增进了互信。双方共同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和举办“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日方积极支持中国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密切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从图一到图二中日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分析图二现象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如何才能使中日关系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和日本均属东亚重要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意义重大,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图二、三所示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发展历程:1937年至1945年,中国进行了8年的抗日战争,最终战胜日本,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进行孤立封锁;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社团、人士的推动;日本政府为寻求在政治和经济上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
(2)正视历史事实,吸取历史教训;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睦邻关系,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开创两国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
(3)图二:揭开了两国睦邻友好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图三:有利于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图1),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图1
材料二 1950年12 月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图2),标题是:REDCHINASMAO。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图2
材料三 图3为197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照片,标题是:Th eChinesearecoming。
图3
材料四 右图为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NixonsChina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下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其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材料五 2005年6月,《时代》周刊以“中国的新革命”为题,用20多个版面做了一组有关中国崛起的特别报道,导语则为“中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谅解才是出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你怎样理解图中的“民主统一”?其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时代》周刊的封面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的美国人认为“TheChinesearecoming”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材料四中周刊的封面设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五中“导语”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理解:建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影响: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中美全面对抗。(2)原因: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格局下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
(3)主要依据是: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5)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互谅互让;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世界的持久和平。
(18分)如图,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中周恩来倡导的外交原则是什么?在国际上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4分)
(2)在万隆会议上,中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3)指出图三反映的外交成就及其影响。(6分)
(4)根据图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3个实例来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4分)
正确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4分)
(2)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4分)
(3)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了《中美上海公报》。影响:中美邦交开始走向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6分)
(4)①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②90年代以来,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③2001年,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了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④2001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等,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等(完整写出3点得4分)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影响;第二问主要考查了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第三问主要考查了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及影响;第四问主要考查新时期外交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交舞台”
材料一 据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人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材料二 2007年4月11日至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访问日本。对此,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发表评论称,温家宝此次访问的最大意义在于,在北京和东京数年来的疏远和紧张关系之后,访问终于成为现实。
(1)19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美国的上述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9月中日签署《联合声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从材料一看,虽然此时美国也开始调整对华政策,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但世界处在东西方冷战大背景下作为东方的忠实盟友,日本将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美国看来是过于着急,甚至是“叛徒”。从材料二看,此时冷战已结束,日本是美国的传统盟友,而中国是正在崛起的重要大国,中日关系直接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直接关联着美国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就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时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年)
(1)材料一中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外交原则?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著名方针促使了会议的成功?
材料二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
(2)材料二中的决议是在什么时候被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这一决议的通过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双方同意,各国……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某外交公报(1972年)
(3)材料三所示外交公报的名称是什么?这一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方针:“求同存异”。
(2)时间:1971年10月25日。意义: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名称:《中美联合公报》;变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经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经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个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根据网站资料整理
材料二 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如以1913年的指数为100’1918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为85.5’法国为29.6’,德国货物几乎完全停止进口。
材料三 1912年,日本输华物质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海关银,而到了1919年,输华物质总额猛增到24000多万两海关银,美国也从1913年 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000多万两
(1)根据材料一,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最初来到中国时,中国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源何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一战期间,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对华采取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及其影响?
(3)二战期间,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但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结合相关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前景的认识。
正确答案
(1)闭关政策。中国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美国乘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之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美、日在花的经济扩张,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对比。
(3)一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他经济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政府权利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人民的内战,从而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反共政权。
(4)中美两国都是世界政治大国,双方经济上有互补性,利益与分歧并存,机遇和困难俱在,仍然是中美关系的前景。(其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本题失分较多的是第(2)问和第(4),第(2)问,主要是学生对美国参加一战的目的和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掌握不好,不会灵活运用。第(4)问,对中美关系前景的认识,考查的是学生的组织材料和应变能力,学生普遍答题不理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