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 共92题
16.Cl2可用于废水处理。向KCN溶液中先加入足量KOH溶液再通入氯气,充分反应后生成两种无毒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价,共升高6价,所以氮气是氧化产物,故A错误;
B.氢氧化钾生成氯化钾,碱性变成中性,所以溶液的pH会降低,故B错误;
C.由反应KCN+2KOH+Cl2=KOCN+2KCl+H2O,2KOCN+4KOH+3Cl2═2CO2+N2+6KCl+2H2O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故C正确;
D.状况不知,所以无法求气体的体积,故D错误
考查方向
氯气的化学性质
解题思路
KCN+2KOH+Cl2=KOCN+2KCl+H2O;氰酸盐再进一步被液氯氧化为无毒气体,反应中KOCN→N2,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价,共升高6价,Cl2→KCl,Cl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共降低2价,化合价升降最小公倍数为6,故N2系数为1,Cl2系数为3,结合原子守恒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平衡后方程式为:2KOCN+4KOH+3Cl2═2CO2+N2+6KCl+2H2O,由此分析解答
易错点
两种无毒气体的推断
教师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注意把握元素化合价的判断,为解答该题的关键,难度中等
知识点
6.向含1 mol Na2CO3的溶液中,通入0.5 mol Cl2,得到含有NaClO的溶液,有关该溶液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含1mol Na2CO3的溶液中,通入0.5mol Cl2,发生反应:H2O+Cl2+2Na2CO3=NaCl+NaClO+2NaHCO3,
A、反应后溶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NaClO和NaHCO3,故A正确;
B、次氯酸钠中的次氯酸根离子可以发生水解反应,但是氯化钠不会水解,所以c(Cl-)>c(ClO-),故B错误;
C、在碳酸钠中存在物料守恒:2c(Na+)=c(CO32-)+c(HCO3-)+c(H2CO3),但是该溶液中还存在氯化钠、次氯酸钠,故C错误;
D、根据电荷守恒:c(H+)+c(Na+)=c(Cl-)+c(ClO-)+2c(CO32-)+c(HCO3-)+c(OH-),溶液水解呈碱性,c(OH-)>c(H+),故D错误
考查方向
氯气的化学性质、离子浓度
解题思路
含1mol Na2CO3的溶液中,通入0.5mol Cl2,发生反应:H2O+Cl2+2Na2CO3=NaCl+NaClO+2NaHCO3,次氯酸钠是强电解质,次氯酸根离子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碳酸氢钠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显示碱性,据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知识来回答
易错点
通入0.5molCl2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知识,注意盐的水解原理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中等
知识点
20.向20mL 0.1mol/L NH4HSO4溶液中滴入0.1mol/L NaOH溶液至恰好反应完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当滴入20mLNaOH溶液时,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SO42-)=c(NH4+)+c(NH3•H2O),故A错误;
B.滴入30mLNaOH溶液时(pH>7),其中20mL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氢铵中的氢离子发生中和反应,剩余的10mL氢氧化钠溶液与铵根离子反应,则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0.001mol一水合氨、0.0005mol硫酸铵,溶液的pH>7,说明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大于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则:c(NH4+)>c(NH3•H2O)、c(OH-)>c(H+),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NH4+)>c(NH3•H2O)>c(OH-)>c(H+),故B正确;
C.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SO42-)=c(NH4+)+c(NH3•H2O),则c(SO42-)>c(NH4+);由于溶液为中性,则c(H+)=c(OH-),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H+)+c(Na+ )+c(NH4+)=c(OH-)+2c(SO42-),所以c(Na+ )+c(NH4+)=2c(SO42-),结合c(SO42-)>c(NH4+)可知:c(Na+ )>c(SO42-),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SO42-)>c(NH4+)>c(H+)=c(OH-),故C错误;
D.溶液中一定满足电荷守恒:c(H+)+c(Na+ )+c(NH4+)=c(OH-)+2c(SO42-),故D正确;
考查方向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解题思路
A.根据混合液中的物料守恒判断;
B.滴入30mLNaOH溶液时,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0.001mol一水合氨、0.0005mol硫酸铵,溶液的pH>7,说明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大于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
C.当加入20mL氢氧化钠溶液时,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铵、硫酸钠,由于铵根离子部分水解,溶液显示酸性,若为中性,则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稍大于20mL,据此进行判断;
D.根据混合液中的电荷守恒判断;
易错点
反应后的溶质组成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酸碱混合的定性判断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反应后溶质组成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盐的水解原理在判断离子浓度大小中的应用方法
知识点
1.下列生活中常见的过程或现象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选;
B.丁达尔效应为胶体独有的性质,指光照射胶体,在垂直光的传播方向有一条光亮的通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
C.蛋白质受热凝固属于蛋白质变性,性质不同于原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选;
D.食醋中的醋酸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选;
考查方向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易错点
C项:蛋白质变性为化学变化
教师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题目较简单
知识点
1.化学创造美好生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生成酸,酸具有腐蚀性,不能作食品干燥剂,而硅胶可以,故A错误;
B.青蒿素为有机酯类物质,不溶于水,在超临界CO2中有很强的溶解性,则萃取青蒿素可用超临界CO2作萃取剂,故B正确;
C.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则不发生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核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将成为主要能源,故D正确
考查方向
物质的性质、应用
解题思路
A.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生成酸,酸具有腐蚀性;
B.青蒿素为有机酯类物质,不溶于水,在超临界CO2中有很强的溶解性;
C.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
D.核能、太阳能、氢能均为新能源
易错点
B项:萃取青蒿素可用超临界CO2作萃取剂
教师点评
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化学与生活、性质与用途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